连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75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动锁。
为切实达到防盗的功能,一般于门处除了装设必备的锁具外,尚配合辅助锁的设置,希望通过二道以上的锁栓,具备更佳的防盗效果,然而以往的锁具与辅助锁均采用分离式的设计,因此屋内的人欲开门时,须分别开启辅助锁及锁具,以致存在操作较麻烦的困扰,且在紧急状况下,如遭遇火灾时,屋内的人可能因须开启二道门锁,而耽误了时间。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申请台湾专利第七五二○三八二○号″联动锁″一案,该联动锁是于喇叭锁体与辅助锁体的转轴间设置下凸轮片、滑片、上凸轮片及支撑盘,当旋转喇叭锁体时,即同时带动下凸轮片旋转,经下凸轮片将滑片往上推动,进而使滑片推动上凸轮片旋转,而因上凸轮片与辅助锁体的转轴固设一体,故通过连动即可使辅助锁体开启,因此,仅须一个旋转动作即可同时开启二锁体,故能提供一操作简便,且能缩短门开启时间的结构;而该案的结构不仅早已获得专利,且实际的物品广为消费者所接受。
唯于实际物品的操作过程中,发现其所具备的连动功效虽极为显着,然于操作的过程中,极易产生作动元件卡掣及不顺畅的现象,使得连动锁的使用功效降低,为便于了解,特以


图10的分解图说明请参看
图10所示,该连动锁是由前盖板80、后盖板81配合,而使上凸轮片82、滑片83及下凸轮片84定位于前后盖板80、81间,并配合上下螺栓85、86穿过适当处的穿孔,而锁固于辅助锁体90及喇叭锁体91适当处的螺孔901、911处,而前后盖板80、81间则以相互卡掣的方式组成一体,并使辅助锁体90的卡栓902穿过后盖板81而与上凸轮片82连动,喇叭锁体91的转轴912也穿过后盖板81而与下凸轮片84连动,当旋转喇叭锁体91而欲同时开启辅助锁体90时,即带动下凸轮片84旋转,进而推动滑片83往上作动,再经滑片83推动上凸轮片82旋转,并通过上凸轮片82同时带动辅助锁体90旋转而呈开启状态;然此结构在目前操作过程中即有以下的困扰存在
(1)滑片的作动不顺畅当下凸轮片旋转以通过侧边的驱动弧面将滑片往上顶掣时,因其施力点是位于转轴的中心处,而抗力点位于侧边处,故会加诸于滑片扭力,而因滑片与前后盖板间的相对关系,为确保滑片作动的顺畅,即会于两侧形成适当间隙,但如此一来,加诸于滑片的扭力即会因两侧之间隙,导致滑片略产生偏斜摆动的情形,一者无法顺畅地将上凸轮片往上推动,二者易使滑片产生卡掣而无法顺畅作动。
(2)各连动元件易受卡掣限位为确保上凸轮片、滑片、下凸轮片间的作动顺畅,于前后盖板间即会形成适当的空间供上凸轮、滑片、下凸轮片作不同方位的作动,然因前后盖板间的相对位置并无法特定,即无任何定位的结构来使二者间的距离永保持一定,因此当螺栓穿过盖板及连动元件,而欲锁体锁固时,若迫紧力过大时,即会使前后盖板间的距离因无限位结构而导致缩减,此距离一旦缩减,即会影响上凸轮片、滑片、下凸轮片间的作动,甚至在组装不当下,易产生连动元件卡死的情形。
故由上述可知,目前连动锁的结构,虽可藉各连动元件的配合,而达到连动的目的,然在整体结构的相对设计上,尚有须待改良之处,方可避免上述的困扰,因此,本创作者乃藉助多年来研发锁具的经验,特设计出本实用新型『连动锁』,希望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提供一种更具实用性的连动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动锁,使中滑动片具有依循的导轨,使其上下作动更加顺畅,并以上、中、下盖板的架高设计,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可无障碍地作动,因而操作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连动锁,该连动锁由底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及盖板组成的连动装置,与辅助锁体、长把手锁体配合组成连动锁,其中连动装置容置于一固定外壳内,其中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位于底板与盖板之间,而上摆动片与辅助锁体的旋钮连动,下摆动片与内侧长把手连动,其特征在于底板中央两侧设有突钩,突钩前端为卡掣面,后端为定位端,而突钩下方中央处形成上突出片,而于中滑动片对应突钩及上突出片处各形成贯穿的导槽,使中滑动片以导槽与突钩、上突出片配合,而有依循的导轨,另盖板由上盖板、中盖板及下盖板组成,三盖板均为架高的设计,下盖板得以覆盖下摆动片并与底板固结一体,且于下盖板与底板间设有限位的下抵柱,而中盖板得与穿出中滑动片的突钩配合卡掣面形成卡掣支撑,另上盖板则覆盖上摆动片并与底板固结一体,且于上盖板与底板间设有限位的上抵柱,藉此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于厚度永保持一定的空间内作动。
在上述的连动锁中上、下抵柱的两端可各形成小径部,中央为大径部,而上盖板及下盖板对应处各形成定位孔及弧孔,底板对应处形成上、下定位孔,藉小径部与孔的卡掣,而使上、下盖板与底板间的距离永保持一定;上摆动片周缘可具有对应的主推弧及副推弧,而中滑动片上端两侧各形成具弧面的突出部,中央处为连续弧面的设计,当旋转内侧长把手时,使突出部推掣主推弧,及至副推弧与连续弧面接触时,复使连续弧面推动副推弧,使上摆动片朝顺时针方向旋转;中滑动片的下端可形成往中央渐降的斜面,而下摆动片的上端也形成往中央渐降的斜面,于上锁状态时,斜面相互顶掣;上、下盖板两侧可形成侧边,并以锁固方式使上、下盖板与底板固设一体;下摆动片的两侧可形成弧孔,藉弧孔可供下抵柱及螺栓穿掣定位;上摆动片的主推弧与副推弧间可形成供上抵柱穿掣的空间;突钩可具有一凹槽供中盖板定位,内侧为与中滑动片配合的定位端,且外侧卡掣面即位于突钩前端处,经卡掣面顶掣中盖片,即形成中作动空间;底板上端可形成舌部,而配合固定外壳上端形成的凹点,使其上端得以定位,下端则配合桥状突出部与咬舌、弹簧的配合,与固定外壳下端的方形孔配合卡掣。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即具备以下的功效(1)中滑动片的作动顺畅、无阻滞本实用新型的中滑动片上,形成数个导槽,其中中央导槽可与上突出片及顶掣片相配合,两侧导槽可与突钩相配合,因此使中滑动片的上下移动均有导轨可依循,再者配合下摆动片与中滑动片以斜面支撑顶掣的设计,使推掣过程中的扭力降至最低,因此以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一者可使顺畅无阻滞地将上摆动片往上推掣,二者使中滑动片不易产生卡掣、作动不顺畅的情形,因此可增加各结构间的连动功效。
(2)各连动元件间不易受到卡掣限位本实用新型通过上盖板、中盖板、下盖板均为架高的设计,再配合上下抵柱的限位,及突钩、上突出片、下突出片、顶掣片、横顶掣片,各相关的设计,使此架高的状态永保持一定,完全不会因螺栓的锁固而改变其距离,因此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及下摆动片,均在一定厚度的作动空间内作动,不管是上摆动片、下摆动片的旋转动作,或是中滑动片的上下移位动作,均可顺畅地进行,完全不会产生迟滞或卡死的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即可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及下摆动片确实达到连动的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连动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操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操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操作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连动锁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10是传统连动锁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请配合参看
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动锁由底板10、上摆动片20、中滑动片21、下摆动片22、上盖板30、中盖板31及下盖板32组成的连动装置,与辅助锁体40的上锁闩41、旋钮42及长把手锁体50的锁闩51、内把手部52配合,组成连动锁的整体结构,并配合一固定外壳60达到掩饰的美观功效,而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设计重点在于连动装置部份,故先以此部份的构造叙述之请配合参看
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连动装置的底板10是呈方形,其上端中央处形成往固定外壳60方向倾斜延伸的舌部11,以与固定外壳60上端内部的二凹点61配合,呈稳固的卡掣状态,于舌部11下方设有一上定位孔12,上定位孔12的两侧各形成上固定孔121,两侧上固定孔121的外侧则各设置一上螺孔122,于上定位孔12下方两侧适当处,设有二往外突起的突钩13,突钩13兼具顶掣中盖板31及使中盖板31与底板10间形成空间的功效,该突钩具有一凹槽131,而于凹槽131后端形成长度较长的定位端132,并于前端形成卡掣面133,其作用有三,一为供中滑动片21定位,二为导正中滑动片21的上下作动,兼具定位及导轨的功效,三为提供中盖板31支撑的空间。
于二突钩13下方中央适当处形成一上突出片14,于上突出片14下方形成下定位孔15,下定位孔15的两侧各形成下固定孔151,两侧下固定孔151的外侧也各形成下螺孔152,另于底板10下端形成横向突出的下突出片16,下突出片16是与上突出片14及下盖板32配合,提供下摆动片22作动的空间,另于下突出片16中央设有一孔161,下突出片16下方并形成桥状突出部17,该突出部17可供穿掣一咬舌171,咬舌171上端固设一弹簧18,弹簧18上端则与孔161固设一体,而此咬舌171与弹簧18的配合,是为与固定外壳60组装而设计,另于底板10适当处并设有补强条19。
上摆动片20,其是呈不规则状的片体,其中央为圆形状,并具有凹陷部201,凹陷部201的中央处形成供辅助锁体40的的舌片401穿掣的长形孔202,而于凹陷部201的一侧固设一主推弧203,该主推弧203往下延伸形成推掣面204,而对应主推弧203的另端则形成副推弧205,该副推弧205的端部呈圆弧顶掣面206,而在主推弧203与副推弧205的内部空间,即为供定位结构穿掣的空间;中滑动片21是呈片体,其底端形成两侧往中央渐降的斜面211,而于上端两侧形成突出部212,突出部212的弧面与主推弧203的弧面对应,而突出部212间高度较低处,形成连续弧面213,连续弧面213的弧度与副推弧205的弧度对应,另于中滑动片21的中央形成中央导槽214,两侧各形成导槽215,其中导槽215是对应底板10的突钩13,而中央导槽214则是对应上突出片14。
下摆动片22是略呈扇形的对称型态,其两侧向中央渐降形成斜面221,周缘并为弧缘面222的设计,于中央形成卡掣凹陷部223,卡掣凹陷部223朝向底板10方向形成突部224,并于卡掣凹陷部223内形成方形孔226,而于两侧各形成弧孔225,弧孔225弧度行程恰可配合把手的旋转角度,弧孔225并可供下抵柱25穿掣定位,另因下摆动片22为两侧对称式设计,故装设时无左侧门或右侧门适用的区分,使组装过程较为方便。
上盖板30,其是呈中央架高的型态,使其中央部份高于两侧边301,以形成上作动空间302,以供上摆动片20进行顺、逆方向的旋转作动,而上盖板30中央处形成定位孔303,定位孔303对应底板10的上定位孔12,而定位孔303两侧各形成固定孔304,固定孔304也是对应上固定孔121,另于侧边301对应上螺孔122处,则形成穿孔305;中盖板31其中央也通过翻摺边311呈架高的型态,而于两侧对应突钩13处形成方形卡掣孔312,而中盖板31内也形成中作动空间313,中作动空间313是可供中滑动片21上下滑动的空间。
下盖板32,其中央部份也呈架高的型态,使其中央部高于两侧边321,以形成下作动空间322,下作动空间322是供下摆动片22旋转的空间,另于下盖板32中央处形成较大直径的容置孔323,容置孔323的上下左右各延伸弧孔324,此容置孔323的设计可供内把手部52的底盘521内侧突出部卡掣定位,藉此设计使整个锁具于设置于门板后的突出高度得以缩减,于容置孔323两侧各形成方形卡掣槽325,其可与底盘521两侧的凸块522配合卡掣,使锁具得以稳固定位,另于侧边321处对应下螺孔152处形成下穿孔326。
而本实用新型于底板10上所形成突钩13的定位端132部的厚度及上突出片14、下突出片16的厚度,均大于上摆动片20、中滑动片21、下摆动片22的厚度,且上盖板30、中盖板31及下盖板32架高的高度也大于上摆动片20、中滑动片21、下摆动片22的厚度,形成一可使上摆动片20、中滑动片21及下摆动片22于无阻滞的情况下,确实达到连动的功效;而本实用新型各构件的组装方式,则以
图1配合图2、6、7、8、9的剖视图加以说明请配合参看
图1及图2所示,组设时,可先将下摆动片22的突部224卡掣于底板10的下定位孔15处,而后将二下抵柱25的小径部251穿过弧孔225而卡掣于下固定孔151处,以藉大径部252定位,此时并同时将中滑动片21以中央导槽214与上突出片14对齐,导槽215与突钩13对齐的方式,使中滑动片21定位,而后将下盖板32覆盖于下摆动片22前方,并使下抵柱25的前端小径部251卡掣于弧孔324,并以螺栓穿过下穿孔326而锁固于下螺孔152处,而此锁固的结构也可以卡掣或其他类似的设计取代,使下盖板32可与底板10固设一体,如图9所示的型态。
而后可将中盖板31的卡掣孔312对应突钩13并穿过,及至后端时,即借自身的重力而下移,通过凹槽131卡掣定位,此时卡掣面133恰可顶掣中盖板内侧,而与中盖板31的翻摺边311配合形成中作动空间313,此时中盖板31下端缘即与下盖板32的上端缘贴平呈平齐状态,此时中盖板31、中滑动片21与底板10间的相对位置,即如图8所示的型态;之后可将上摆动片20的突部置于上定位孔12处,并将上抵柱24后端的小径部241卡掣于上固定孔121处,而后将上盖板30覆盖于上摆动片20前方,此时上抵柱24的前方小径部241则卡掣于固定孔304,并由螺栓穿过穿孔305而锁固于上螺孔122处,此锁固的结构也可以卡掣或其他类似的设计取代,使上盖板30可与底板10固设一体,如图7所示的型态,且由图6中可看出,此时上盖板30下端缘与中盖板31的上端缘贴平呈平齐状态,故藉由上、下盖板30、32的配合夹掣,即可使中盖板31稳固被夹掣定位,藉此即组成如
图1所示的连动装置。
而连动装置与连动锁其他结构的组合方式,请参看
图1所示,其是将上锁闩41及锁闩51先行固设于门板上,而后将辅助锁体40的舌片401穿过上锁闩41,且将长把手锁体50的方柱523与锁闩51卡接,而后将连动装置置于门板70的内侧,此时舌片401并穿过上摆动片20的长形孔202,且通过周缘底板适当处的补强条19与门板70上的预留孔701配合卡掣,此时可由上下的螺栓71穿过上、下抵柱24、25及上锁闩41、锁闩51,而分别与辅助锁体40、长把手锁体50的螺孔配合锁固,即使连动装置先行定位。
之后将内把手部52的凸块522与卡掣槽325配合卡掣定位,并使内把手部52的方柱523穿过下摆动片22的方形孔中,即使内把手部52与下摆动片22衔接,而方柱523并穿至锁闩51的方孔处,呈衔接状态,之后将固定外壳60的上端凹点61卡掣于舌部11处,并使舌片401穿过旋钮42的插孔(图中未示),使旋钮42与辅助锁体40衔接,而后将固定外壳60往底板10方向推掣,以咬舌171上的斜面及弹簧18被压缩的设计,使咬舌171往上作动,及至对应固定外壳60的方形孔62时,再借弹簧18的回复力使咬舌171卡掣于方形孔62处,此时再将内侧长把手53与内把手部52卡接一体,即组成连动锁的整体结构。
此连动锁主要是在内部关闭锁体状态下,得以连动方式同时开启锁具,当门关闭时,锁闩51即呈突出的卡掣状态,此时可将旋钮42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舌片401的传动,使上锁闩41呈突出卡掣的状态,而旋钮42旋转时,即同时带动上摆动片20旋转,使上摆动片20的主推弧203与中滑动片21突出部212的弧面呈相互顶掣的状态,此时中滑动片21即由上端的顶掣,而与下摆动片22呈接触的状态,此时中滑动片21的斜面211并与下摆动片22的斜面221相顶掣,而呈稳固的闭锁状态,而如图3所示;而当欲自门内开启锁体时,请参看图4所示,即可直接旋动内侧长把手53,经连动即使下摆动片22顺时针旋转,故其斜面221即将中滑动片21的斜面211往上推掣,此时中滑动片21即由突钩13、上突出片14的导引而无阻滞地往上移动,由突出部212将主推弧203往上推掣,及至图4所示的状态时,即使连续弧面213与副推弧205相顶掣,此时再继续将长把手53朝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即使连续弧面213继续推掣副推弧205而使上摆动片20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及至上摆动片20旋转九十度,即使上锁闩41呈开启的状态,而达到连动的目的,如图5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连动锁,该连动锁由底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及盖板组成的连动装置,与辅助锁体、长把手锁体配合组成连动锁,其中连动装置容置于一固定外壳内,其中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位于底板与盖板之间,而上摆动片与辅助锁体的旋钮连动,下摆动片与内侧长把手连动,其特征在于底板中央两侧设有突钩,突钩前端为卡掣面,后端为定位端,而突钩下方中央处形成上突出片,而于中滑动片对应突钩及上突出片处各形成贯穿的导槽,使中滑动片以导槽与突钩、上突出片配合,而有依循的导轨,另盖板由上盖板、中盖板及下盖板组成,三盖板均为架高的设计,下盖板覆盖下摆动片并与底板固结一体,且于下盖板与底板间设有限位的下抵柱,而中盖板与穿出中滑动片的突钩配合卡掣面形成卡掣支撑,另上盖板则覆盖上摆动片并与底板固结一体,且于上盖板与底板间设有限位的上抵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上、下抵柱的两端各形成小径部,中央为大径部,而上盖板及下盖板对应处各形成定位孔及弧孔,底板对应处形成上、下定位孔,藉小径部与孔的卡掣,而使上、下盖板与底板间的距离永保持一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上摆动片周缘具有对应的主推弧及副推弧,而中滑动片上端两侧各形成具弧面的突出部,中央处为连续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中滑动片的下端形成往中央渐降的斜面,而下摆动片的上端也形成往中央渐降的斜面,于上锁状态时,斜面相互顶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上、下盖板两侧形成侧边,并以锁固方式使上、下盖板与底板固设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下摆动片的两侧形成弧孔,藉弧孔供下抵柱及螺栓穿掣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上摆动片的主推弧与副推弧间形成供上抵柱穿掣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突钩具有一凹槽供中盖板定位,内侧为与中滑动片配合的定位端,且外侧卡掣面即位于突钩前端处,经卡掣面顶掣中盖片,即形成中作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连动锁,其特征在于其中底板上端形成舌部,而配合固定外壳上端形成的凹点,使其上端得以定位,下端则配合桥状突出部与咬舌、弹簧的配合,与固定外壳下端的方形孔配合卡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动锁,其由底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下摆动片及上盖板、中盖板、下盖板组成的连动装置,与辅助锁体、长把手锁体组成,其中上摆动片与上锁闩连动,下摆动片与长把手锁体连动,而于底板上对应中滑动片数导槽处,各形成突钩、上突出片,而于底板与各盖板间并以上下抵柱限位,使上摆动片、中滑动片及下摆动片间的作动空间永保持一定,使各连动元件的作动在完全无阻滞的情况下进行。
文档编号E06B5/10GK2280150SQ9720041
公开日1998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8日
发明者沈木林 申请人:沈木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