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溅捣蒜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60803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防溅捣蒜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捣碎食品的家用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防溅捣蒜罐。
【背景技术】
[0002]大蒜是烹调菜肴或佐餐的调味品,因具有营养丰富和抗菌消炎的优点而备受人们喜爱。人们在食用大蒜时,因大蒜较辛辣而将大蒜制作成蒜泥来食用。
[0003]目前制作蒜泥的器具通常为捣蒜器,将蒜放入捣蒜器内后用蒜锤捣碎。普通的捣蒜器,在捣蒜过程中蒜泥容易溅出捣蒜器,污染环境,而且蒜泥挥发出的气味刺鼻,给人们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捣蒜过程中蒜泥容易溅出捣蒜器,污染环境,而且蒜泥挥发出的气味刺鼻,给人们带来不便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溅捣蒜罐。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防溅捣蒜罐,包括罐体和蒜锤,还包括防溅盖,所述防溅盖扣装于罐体上方开口处,防溅盖上顶面形成圆台形凸台,防溅盖的中间形成通孔,蒜锤由均呈球状的锤头部、圆柱型锤棒部和球状的把手部组成,锤棒部靠近把手部一端形成限位环,弹簧套装于锤棒部,且位于凸台与限位环之间;蒜锤一端穿过防溅盖中间的通孔伸入罐体的空腔内,伸入罐体空腔内一端为锤头部,置于防溅盖上方的一端为把手部。
[0007]所述锤棒部的外径小于防溅盖通孔的内径。
[0008]所述弹簧的外径小于凸台与限位环的外径。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0]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防护罩扣装在蒜窝的开口处,而且在防护罩与挡圈之间设置了螺旋压缩弹簧,使防护罩在捣蒜的过程中始终扣压在蒜窝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捣蒜的过程中蒜泥飞溅的问题,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溅捣蒜罐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其中:
[0013]I罐体2防溅盖
[0014]3赫唾4限位环
[0015]5弹簧6凸台
[0016]7锤头部8锤棒部
[0017]9把手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防溅捣蒜罐进行详细说明:
[0019]如图1所示,一种防溅捣蒜罐,包括罐体I和蒜锤3和防溅盖2,所述防溅盖2扣装于罐体I上方开口处,防溅盖2上顶面形成圆台形凸台6,防溅盖2的中间形成通孔,蒜锤3由均呈球状的锤头部7、圆柱型锤棒部8和球状的把手部9组成,锤棒部8靠近把手部9 一端形成限位环4,弹簧5套装于锤棒部8,且位于凸台6与限位环4之间;蒜锤3 —端穿过防溅盖2中间的通孔伸入罐体I的空腔内,伸入罐体I空腔内一端为锤头部7,置于防溅盖2上方的一端为把手部9。
[0020]所述锤棒部8的外径小于防溅盖2通孔的内径。
[0021]所述弹簧5的外径小于凸台6与限位环4的外径。
[0022]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
[0023]使用时,将拨好外皮的蒜放入罐体I的空腔中,扣好防溅盖2,手握蒜锤3的把手处,用力捣蒜即可,由于凸台6与限位环4之间设置有弹簧5,使得在捣蒜的过程中,防溅盖2始终扣压在罐体I的开口上,有效地封住了罐体I的开口,使蒜泥无法迸溅飞出,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在捣蒜过程中蒜泥飞溅的问题。
【主权项】
1.一种防溅捣蒜罐,包括罐体(I)和蒜锤(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溅盖(2),所述防溅盖(2)扣装于罐体(I)上方开口处,防溅盖(2)上顶面形成圆台形凸台(6),防溅盖(2)的中间形成通孔,蒜锤(3)由均呈球状的锤头部(7)、圆柱型锤棒部(8)和球状的把手部(9)组成,锤棒部(8)靠近把手部(9)一端形成限位环(4),弹簧(5)套装于锤棒部(8),且位于凸台(6)与限位环(4)之间;蒜锤(3) —端穿过防溅盖(2)中间的通孔伸入罐体(I)的空腔内,伸入罐体(I)空腔内一端为锤头部(7 ),置于防溅盖(2 )上方的一端为把手部(9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溅捣蒜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锤棒部(8)的外径小于防溅盖(2)通孔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溅捣蒜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5)的外径小于凸台(6)与限位环(4)的外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溅捣蒜罐,属于捣碎食品的家用器械,包括罐体和蒜锤,还包括防溅盖,所述防溅盖扣装于罐体上方开口处,防溅盖上顶面形成圆台形凸台,防溅盖的中间形成通孔,蒜锤由均呈球状的锤头部、圆柱型锤棒部和球状的把手部组成,锤棒部靠近把手部一端形成限位环,弹簧套装于锤棒部,且位于凸台与限位环之间;蒜锤一端穿过防溅盖中间的通孔伸入罐体的空腔内。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结构简单,防护罩扣装在蒜窝的开口处,而且在防护罩与挡圈之间设置了螺旋压缩弹簧,使防护罩在捣蒜的过程中始终扣压在蒜窝上,能够有效地解决在捣蒜的过程中蒜泥飞溅的问题,而且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推广和应用。
【IPC分类】A47J19-04
【公开号】CN204378842
【申请号】CN201420776277
【发明人】刘玥彤
【申请人】刘玥彤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