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饭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14423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心(即内锅120的中心)流动,而中心的水则朝向内表面125流动,由此形成有效的环状的对流形式,如图1中箭头所示。通过煮水测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米粒可以在热水流的带动下,形成环状的对流形式,而内锅120中心的水面形成下凹的形状,强力的热对流会使内锅120内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使内锅120内部上下各个层的米饭的膨胀率、吸水率基本实现一致。
[0054]特别地,对于陶瓷内锅而言,由于陶瓷内锅蓄热性能良好,但传热性能较差,因此,如果内锅120的底部大面积与电热盘110接触,则容易存在底部受热过度,但上部温度还较低的情况。为此,优选地,内锅120的内锅底壁122设置有环状的凸起126。进一步优选地,该凸起126沿内锅底壁122的圆周间隔地设置在内锅底壁122上,例如可以在内锅底壁122上以等距离间隔设置多个凸起126,例如2个、3个或其它合适的数目。当然,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内锅底壁122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I个连续的凸起126。另外,对于陶瓷内锅而言,该优选实施方式还有利于内锅120的上釉加工。具体地,在加工时可以利用凸起126将内锅120小面积接触放置,而不会造成内锅126底部过多面积不能上釉的情况。
[0055]需要说明的是,内锅120的形状和结构不限于图1中示出形状和结构。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其还可以具有其他形状和结构。
[0056]下面将参考图1-图3详细描述用于为内锅120提供热能的电热盘110。如图2中所示,电热盘110包括盘体111。盘体111包括盘体底壁11IA和从盘体底壁11IA的边缘向上延伸预定高度H的盘体侧壁111B。盘体侧壁IllB与盘体底壁IllA的连接处的形状与坐设于电热盘110上的内锅120的形状相匹配,以方便将内锅120放置在电热盘110上并提高内锅120与电热盘110之间的传热效率。
[0057]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地,内锅120的内锅底壁122与内锅侧壁121的连接处为弧形的圆滑曲面的下部124B,相应地,电热盘110的盘体111的盘体底壁IllA的内表面与盘体侧壁11IB的内表面之间以圆弧R过渡,整体大致形成向下凹的弧面碗状。其中,盘体侧壁11IB整体相对于盘体底壁11IA的倾斜角Θ为10° < Θ <90°。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盘体侧壁11IB整体相对于盘体底壁11IA的倾斜角Θ为约15°。以此设置,能够为在电热盘110与坐设于电热盘110上的内锅120 二者结合的相对应的区域的二者的曲线形状设计提供较大的根据实际的测试结果而进行调整的空间,从而在二者的结合区域根据不同的具体设计条件确定最佳的加热烹饪效果。
[005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热盘110的盘体111的盘体底壁IllA内嵌设有底部发热元件112(作为“第一发热元件”的示例),盘体侧壁IllB内嵌设有侧部发热元件113 (作为“第二发热元件”的示例)。在煮饭器100工作期间,底部发热元件112能够对放置在电热盘110上的内锅120的底部进行加热,并且侧部发热元件113能够对放置在电热盘110上的内锅120的侧部进行加热。因此,能够实现内锅120的均匀立体加热。
[0059]可选地,盘体侧壁IllB的预定高度H可以为1mm?40mm,以在保证对内锅120的底部和侧部加热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盘体侧壁IllB的高度可以为20mm。
[0060]优选地,如图2中所示,盘体底壁IllA的中部基本为平面或微小上凸面,且该部分内表面略高于其周围的盘体底壁IllA的内表面。以此设置方式,能够增加内锅120与电热盘110的相对冷区的贴合度,提高加热效率的同时提升整体加热的均匀性。
[0061]优选地,如图2中所示,电热盘110的内表面与内锅120的外表面在盘体110的盘体底壁IllA的中部贴合而在其他对应处形成一定的间隔。以此设置方式,可以为内锅120提供立体均匀加热,同时降低内锅120的工艺制造要求,并且,防止在烹饪过程中在内锅120的对应发热元件的地方形成局部高热区导致食物焦糊。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中所示,盘体110的盘体底壁IllA内嵌设有一个环状的底部发热元件112,盘体侧壁IllB内嵌设有一个环状的侧部发热元件113。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呈环状,更符合一般电热盘110以及内锅120的底部形状的设计,同时有助于于在内锅120中实现烹饪食物的外环流烹饪效果。
[0063]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均示出为环状,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和/或期望,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S”形。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均仅示出一个,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和/或期望,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 二者之一也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以实现更均匀地布置发热元件,并且可以拉开最大、最小烹饪功率的供给数值范围,如果配合烹饪程序的合理控制,能够使烹饪效果更佳。
[0064]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分别浇铸在盘体111的盘体底壁IllA和盘体侧壁IllB中,这样可以方便加工制作电热盘110。此外,底部发热元件112和侧部发热元件113的热量可以先分别传递至电热盘110的盘体111的盘体底壁11IA和盘体侧壁111B,并通过盘体底壁11IA和盘体侧壁11IB分别将热量传递或辐射至内锅120的底部和侧部,这样能够增加热传递或辐射的面积,提高传热效率且使内锅120受热更均匀。
[0065]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100,由于各构成技术部件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内锅120的立体均匀加热,从而可以实现在同样的电控条件下,该煮饭器100能够烹饪出更美味可口的食物,尤其是,由于发热元件112、113嵌设于电热盘110内部且在盘体底壁IllA及盘体侧壁IllB分别布置,较其他设计方案,此种设计方案的发热元件112、113的热效率更高而且同时实现了均匀立体加热。
[0066]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实用新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主权项】
1.一种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煮饭器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形成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顶部具有开口部; 电热盘,所述电热盘安装于所述本体的所述容纳空间的底部; 内锅,所述内锅坐设于所述电热盘上以由所述电热盘为其提供热能;以及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本体连接,并从上方封闭所述内锅以及所述本体的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部; 其中,所述电热盘包括: 盘体,所述盘体包括盘体底壁和从所述盘体底壁向上延伸预定高度H的盘体侧壁;以及 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其中,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嵌于所述盘体底壁之内,所述第二发热元件嵌于所述盘体侧壁之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侧壁的内表面与所述盘体底壁的内表面之间以圆弧R圆滑过渡,整体大致呈碗状,所述盘体侧壁整体相对于所述盘体底壁的倾斜角Θ为10°〈 Θ〈9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底壁的内表面的中部基本为平面或微小上凸面,该部分内表面略高于其周围的盘体底壁的内表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与所述电热盘的内表面在所述盘体的所述盘体底壁部分至少部分贴合而在其他对应处形成一定的间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为至少两个和/或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为至少两个。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为环状。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元件浇铸在所述盘体中。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预定高度H为1mm?40mm。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包括内锅侧壁和与所述内锅侧壁连接的内锅底壁,所述内锅侧壁包括外表面和内表面,在穿过所述内锅的中心线的截面中,所述内锅侧壁的所述内表面为向外凸出的弧形。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在穿过所述内锅的中心线的截面中,所述内锅侧壁的所述外表面的上部为直线形状,所述内锅侧壁的所述外表面的下部为弧形。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侧壁的所述外表面的上部具有拔模斜度,所述拔模斜度为0.1° -15°。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所述内锅底壁设置有环状凸起。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凸起沿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煮饭器。所述煮饭器包括本体、电热盘、内锅以及盖体。所述内锅坐设于所述电热盘上以由所述电热盘为其提供热能。所述电热盘包括盘体以及第一发热元件和第二发热元件。所述盘体包括盘体底壁和从所述盘体底壁向上延伸预定高度H的盘体侧壁。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嵌于所述盘体底壁之内,所述第二发热元件嵌于所述盘体侧壁之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可以实现对内锅的立体均匀加热,从而可以实现在同样的电控条件下烹饪出更美味可口的食物,尤其是,由于发热元件嵌设于所述电热盘内部且在盘体底壁及盘体侧壁分别布置,发热元件的热效率更高而且同时实现了均匀立体加热。
【IPC分类】A47J36/24, A47J27/00, A47J36/00
【公开号】CN204813324
【申请号】CN201520464382
【发明人】彭军, 刘一琼
【申请人】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