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构筑物及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

文档序号:225331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土木构筑物及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木构筑物及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在护岸等土木构筑物的施工中,存在使用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倾向。作为这样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如专利文献1所示,公开了在连结构件(延伸构件)的一端部安装 块状构件,并在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安装加固构件(摩擦力增大机构)的土木构筑物用单 元。在使用该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时,准备多个该土木构筑物用单元,使其各块状构件垒积 并将其各连结构件配置成大致平行,并将其各连结构件及块状的加固构件(摩擦力增大机 构)埋设在碎石等(填充材料)中。由此,基于块状的加固构件与碎石等的摩擦力能够牢 固地形成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保持状态,能够构筑稳定且牢固的土木构筑物。但是,在上述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中,使用比较大的块状构件、加固构件,连结上 述构件而成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是重量物。因此,在将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顺次堆叠在设 置面上时,通过利用反向铲等提升机械(大型建设机械)将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提升搬送 到该设置面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1-310913号公报但是,根据施工现场不同,存在不能容易地运入提升机械的场所,在这样的情况 下,不能够将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提升搬送到设置面的各设置位置上。因此,在不能够将土 木构筑物用单元提升搬送到设置面上时,由于通过人手不能够搬送,因此很难在设置面上 堆叠多个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来构筑土木构筑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以上的情况而提出,其第一技术性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伴随不能 使用大型的提升机械而不能够搬送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情况下,也与使用这样的土木构筑 物用单元进行施工的情况同等的土木构筑物,其中,所述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是通过连结构 件将块状构件与块状的加固构件连结而成的。第二技术性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构筑上述土木构筑物的土木构筑物的 构筑方法。为了完成上述第一技术性课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提供一种土木 构筑物,在倾斜基础面前方的设置面上与该倾斜基础面对置而配置有填充材料层,在该填 充材料层的表面侧以堆叠多层的状态配置有多个块状构件作为表面层,在所述填充材料层 的背面侧,在形成与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对应的状态下配置有加固构件,所述各层的块状 构件与所述加固构件通过横穿所述填充材料层的连结构件连结,其中,所述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连结,所述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连结。作为本技术方案1的优选方式,如技术方案2 7所述。为了完成上述第二技术性课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提供一种土木 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在倾斜基础面前方的设置面上与该倾斜基础面对置而配置填充材料 层,在该填充材料层的表面侧以堆叠多层的状态配置多个块状构件作为表面层,在所述填 充材料层的背面侧,在形成与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对应的状态下配置加固构件,所述各层 的块状构件与所述加固构件通过横穿所述填充材料层的连结构件连结,其中,在所述设置面上以隔开间隔并对置的状态分别堆叠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和所述 加固构件,在每次结束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及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堆叠时,通过 连结构件连结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与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在通过所述连结构件连结的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填充用于形成所述填充材 料层的填充材料。作为本技术方案8的优选方式,如技术方案9以下所述。发明效果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将各层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以前后夹持填充材料层的 方式配置的土木构筑物中,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连结,连结构件的另 一端部与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连结,由此,在该土木构筑物的构筑过程中,作业者相对于堆 叠配置的块状构件、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从上方侧实施连结操作,从而通过连结 构件能够简单地连结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该土木构筑物严格地说,正是在块状构件与加 固构件彼此的对置面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安装孔,并在该各安装孔上连结连结构件的端部 而成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通过大型的提升机械提升搬送的通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 加固构件成为移动阻力机构而发挥着防止块状构件的脱落的功能,实质上,作为与上述通 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同样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而发挥功能。因此,在该土木构筑物的构 筑过程中,即使在不能够使用大型的提升机械的情况下,将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各自堆叠 配置,顺次完成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由此,在设置面上能够堆叠多个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在 该堆叠的多个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填充填充材料来形成填充材 料层,由此,能够构筑与以往同样稳定且牢固的土木构筑物。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即使在伴 随不能使用大型的提升机械而不能够搬送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情况下,也与使用这样的土 木构筑物用单元进行施工的情况同等的土木构筑物,其中,所述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是通过 连结构件将块状构件与块状的加固构件连结而成的。此外,可以考虑在护岸构筑中,在设置面上制作通过大型的提升机械提升搬送的 通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在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彼此的对置面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安 装孔,并在该各安装孔上连结连结构件的端部而成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但是由于在护岸 构筑过程中不能够容易地将连结构件安装在块状构件及加固构件的对置面大致中央部的 安装孔上,因此在护岸构筑中制作该类型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存在困难的情况。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连结构件的各端部分别形成有插入孔,在块状构件及 加固构件的各上表面部分别形成有安装孔,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以插 入连结构件的一端部的插入孔及块状构件的安装孔的安装锚来连结,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 与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以插入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的插入孔及加固构件的安装孔的安装 锚来连结,由此,可靠地进行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的连结、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与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连结是不言而喻的,与使用粘接剂作为连结手段的情况 等相比,能够迅速地进行连结作业,伴随于此,能够迅速地构筑该土木构筑物。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作为对应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具有共用的 加固构件,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通过连结构件相对于共用的加固构件而分别进行连结,由 此,在该土木构筑物的构筑过程中,相对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仅进行一个共用的加固构 件的位置调整就足够了,与将对应于各层的各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各自分别进行位置调整 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作业性。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作为对应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具有共用的 加固构件,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分别延伸的各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通过将共用的安装 锚插入该各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的插入孔中同时打入该共用的加固构件的安装孔中,而相 对于共用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进行安装,由此,不仅能够减少相对于加固构件的安装孔 的形成负担(安装孔的个数)、安装锚的打入负担(打入次数),而且也能够减少安装锚的 使用根数。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填充材料层由填充层形成,该填充层由填石构成,由此, 即使在能够通过来自倾斜基础面的排水的透水型的土木构筑物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技 术方案1 4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各加固构件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各块状构件的直径,各加 固构件由中间填料进行高度调整,由此,能够调整连结该加固构件和与该加固构件对置的 块状构件的连结构件的配置姿势,能够进行相对于块状构件及加固构件的连结构件的连结 作业调整、由填充材料层施加的加固构件的移动阻力的调整(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的 水平距离的调整)等。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各加固构件以连结构件呈大致水平状态的方式进行高度 调整,由此,不仅能够容易进行相对于块状构件及加固构件的连结构件的连结作业,而且能 够在连结构件的长度之下最大地形成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的水平距离,能够使由填充 材料层施加的加固构件的移动阻力形成得最大。因此,对于防止块状构件向前方的脱落的 情况,能够提高其可靠性。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设置面上以隔开间隔并对置的状态分别堆叠各层的块 状构件和加固构件,在每次结束各层的块状构件及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堆叠 时,通过连结构件连结该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与该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在通过连结构件 连结的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填充用于形成填充材料层的填充材料,由此,通过该构筑 方法,能够简单地得到技术方案1的土木构筑物。在该情况下,在每次结束各块状构件及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堆叠时, 通过连结构件连结该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及该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由此,作业者通过利 用上方自由空间,相对于堆叠配置的块状构件、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从上方侧实 施连结作业,从而能够通过连结构件简单地连结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及加固构件的上表面 部。另外,在填充材料的填充时,由于通过连结构件连结了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因此 伴随该填充材料的填充能够抑制块状构件及加固构件移动。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由于每次(每一层)结束连结构件对于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连结时进行填充材料的填充,因此,能 够在将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维持在最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填充材料的填充,能够可靠地进行 该土木构筑物的构筑作业。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每次在遍及多个堆叠层上进行连结构件对于块状构件 的上表面部和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连结之后,进行填充材料的填 充,由此,能够减少填充材料的填充次数,能够迅速地构筑该土木构筑物。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在通过连结构件连结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与该块状 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时,以隔开间隔并对置的状态配置各层的块状构件与加固 构件,然后,在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的各上表面部的、当将连结构件架设到该块状构件的上 表面部和该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上时该连结构件的各插入孔面对的部分分别形成安装孔, 由此,考虑连结构件长度等的同时,作为连结构件的连结位置能够在适当的位置上形成安 装孔。并且,之后,将安装锚分别插入连结构件的各插入孔中同时打入该适当位置的各安装 孔中,由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块状构件及加固构件的各上表面部与连结构件的各端部的连 结。因此,能够可靠且迅速地构筑该土木构筑物。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作为对应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准备共用 的加固构件,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通过连结构件相对于共用的加固构件而分别进行连结, 由此,相对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仅进行一个共用的加固构件的位置调整就足够了,与将 对应于各层的各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各自分别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作业 性。根据技术方案13的发明,作为对应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准备共用 的加固构件,将共用的安装锚插入从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分别延伸的各连结构件的另一端 的各插入孔中,同时打入共用的加固构件的安装孔中,由此,不仅能够减少安装锚的使用根 数,而且也能够减少相对于加固构件的安装孔的形成负担(安装孔的个数)、安装锚的打入 负担(打入次数)。根据技术方案14的发明,使各加固构件的直径形成为比各块状构件的直径小,在 将连结构件对于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进行连 结之前,由中间填料调整该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高度,由此,能够调整连结构件的配置、 姿势,能够进行相对于块状构件及加固构件的连结构件的连结作业的容易化调整、加固构 件的移动阻力调整(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的水平距离调整)。根据技术方案15的发明,使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高度形成与块状构件的高 度大致相等,其中所述块状构件与该各加固构件对置,由此,能够使连结构件的配置形成大 致水平状态,能够实现连结作业的容易化,并且,在连结构件之下能够使块状构件与加固构 件之间的水平距离最大化(使加固构件的移动阻力最大化),从而能够防止块状构件的脱落。根据技术方案16的发明,由于填充材料是填石,因此在填充材料层为由透水性类 型形成的材料层时,也能够适用该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根据技术方案17的发明,由于填充材料是混凝土,因此在填充材料层为由混凝土 层形成的材料层时,也能够适用该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根据技术方案18的发明,由于连结构件是轴状构件,因此能够将连结构件形成细轴状的构件,能够在不被连结构件阻碍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填充材料的填充。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岸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轴状构件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主视图。图4是说明轴状构件相对于天然石的安装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岸的一系列构筑工序的工序图。图6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图7是说明图6的衔接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说明图7的衔接工序的说明图。图9是说明图8的衔接工序的说明图。图10是说明图9的衔接工序的说明图。图11是说明第一层的前侧天然石及与其对应的后侧天然石的设置的说明图。图12是俯视地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3是俯视地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符号说明]1护岸(土木构筑物);IA表面层;2削土面(切土層)(倾斜基础面);9前侧天然石(块状构件);9a前侧天然石的上表面部;10后侧天然石(加固构件);IOa后侧天然石的上表面部;IOb 安装孔;11中间填石(中间填料);12轴状构件(连结构件);16安装锚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符号1表示作为实施方式的土木构筑物的护岸。该护岸1在倾斜的削 土面(例如1 0.5)2的下侧设置有设置面3,在该设置面3的上方侧从河川W侧向削土面 2顺次设置有块状构件层4、填充材料层5、加固构件层6。如图1所示,在所述设置面3上设置有基础混凝土块7,在比该基础混凝土块7更 靠后方侧的设置面3及所述削土面2上铺设有防止吸出板S。基础混凝土块7在河川W(或 护岸1)的延伸设置方向(图1中,纸面正交方向)上仅在施工区间延伸,在该基础混凝土 块7的延伸方向两侧设置有侧壁8 (参照图11)。在基础混凝土块7的上部形成有倾斜的支 承面7a,该支承面7a随着从削土面2靠近河川W侧而向上方倾斜。考虑本实施方式的护岸1为具有透水性的类型的情况等而设置防止吸出板S,通过该防止吸出板S,能够防止设置面3及削土面2上的土沙等的吸出。如图1所示,所述块状构件层4是在从基础混凝土块7上顺次堆叠了作为块状构 件的前侧天然石(例如,石块或卵石)9的状态下构成的。在堆叠的各层中,前侧天然石9 构成在护岸1的延伸设置方向(图1中,纸面正交方向)上连续的列SL,其最上层的前侧 天然石列SL达到接近削土面2的上端面(坡顶)的高度。由此,前侧天然石9 (列SL)构 成护岸1的表面层1A。此时,将该表面层IA (各前侧天然石9)的坡度设定为直立状态 1 1.0左右的范围(通常为1 0.5)。在该各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上形成有安 装孔9b (参照图4)。如图1所示,所述加固构件层6是在比块状构件层4更靠背后侧(图1中,右侧), 在将作为加固构件的后侧天然石(例如,石块或卵石)10沿着该削土面2顺次配置的状态 下构成的。各后侧天然石10与各前侧天然石9对应(对置)而设置,该各后侧天然石10的 上表面部IOa的高度与对应的各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的高度大致相等。在本实施 方式中,为了容易进行其高度调整,使后侧天然石10的直径比前侧天然石9的直径小(优 选相对于前侧天然石9的直径为300mm左右,后侧天然石10的直径为200mm左右),并且, 在上下左右相邻的各后侧天然石10之间适当塞进作为中间填料的中间填石(填塞石)11。 在该各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上也形成有安装孔IOb (参照图4)。如图1所示,将上述各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和与该各前侧天然石9对应的 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通过作为连结构件的轴状构件12分别连结。该结构构成一 种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如图1所示,该单元对应于前侧天然石9等的堆叠而遍及多层进行堆 叠。该单元严格来讲,认为能够在设置面3上进行制作,与使用提升机械提升搬送的通常的 土木构筑物用单元(为在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彼此的对置面大致中央部分别形成有安装 孔,且在各安装孔上连结了连结构件的端部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日本特开平11-310913 号公报,参照图10、图11)不同,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和与该各前侧天然石9对应的 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通过轴状构件12连结,但是后侧天然石成为移动阻力机构 而发挥着防止前侧天然石9的脱落的功能,与以往使用提升机械提升搬运的上述通常的土 木构筑物用单元实质上相同。如图2、图3所示,上述各轴状构件12包括以圆棒状态延伸成直线状的主体部 13 ;在该主体部13的两端部(一端部及另一端部)设置的扁平部14 ;在该扁平部14上形 成的插入孔15。该轴状构件1中,使作为其一端部的扁平部14与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 部9a连结,使作为其另一端部的扁平部14与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连结。作为该 轴状构件12可以使用在铁棒上实施了镀锌或镀锌铝合金等的构件等,其全长例如为30 100cm。如图1所示,在上述轴状构件12的各扁平部14(各端部)相对于上述各天然石 9(10)的上表面9a(10a)的连结上分别使用了安装锚16。如图4所示,安装锚16是通过在 插入各扁平部14的插入孔15的状态下打入各天然石9 (10)的安装孔9b (IOb)中,来确保 轴状构件12的扁平部14与天然石9(10)的连结关系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锚16 —体 地具备轴部17和在该轴部17的基端部设置的头部18。轴部17的直径形成为比在各天然 石9、10上形成的安装孔9b、IOb以及轴状构件12的插入孔15略微小,在轴部17的外周面从其轴心方向中央部到前端,在周围方向上顺次形成有很多(多个)突条19,该突条19在该轴部17的轴心方向延伸。另外,在轴部17中,在其轴心方向中央部与前端之间以该轴 部17的轴心向侧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弯曲的弯曲部20,将该弯曲部20的突出量设定为在 使轴部17的前端进入各天然石9 (10)的安装孔9b (IOb)时,比该各天然石9 (10)的安装孔 9b (IOb)更向径向外侧溢出。因此,当将轴部17压入安装孔9b (IOb)时,弯曲部20形成被 推开的状态(曲率小状态),轴部17的弯曲部20的突出侧、与弯曲部20的突出侧相反侧 即弯曲部20的两外侧部分与天然石8的安装孔9内壁卡合,从而轴部17保持在各天然石 9(10)的安装孔9b(10b)中。并且,在该情况下,弯曲部20的突出侧的突条19陷入天然石 8的安装孔9内壁,并且弯曲部20的突出侧的相反侧的前端部的突条19陷入天然石8的安 装孔9内壁,由此,能够增大轴部17相对于安装孔9内壁的卡合面积,并且能够强化轴部17 相对于安装孔9的转动限制。另外,在将该轴部17压入(打入)安装孔9b(10b)时,由于 各突条19在轴部17的轴心方向延伸,因此,此时的压入(打入)阻力比各突条9的延伸方 向为轴部17的轴心方向以外时小(安装锚16的安装作业性提高)。另一方面,安装锚16 的头部18比轴状构件12的各插入孔15的直径更被扩径,在将轴状构件12安装在天然石 8上时,头部18对该轴状构件12施加按压力,并且头部18对于该轴部构件12发挥着阻止 脱落功能。如图1所示,所述填充材料层5通过在堆叠的前侧天然石9与后侧天然石之间填 充作为填石的碎石、鹅卵石等(以下,称为碎石等)21而构成。作为该碎石等21可以使用 比上述前侧天然石9、后侧天然石10更小的石头,上述碎石21等形成相互啮合的状态。由 此,填充材料层5形成由上述各前侧天然石9 (块状构件层4)和各后侧天然石10 (填充材 料层5)前后夹持的配置,通过该填充材料层5对各后侧天然石10施加向前方的移动阻力。 其结果是,能够限制各前侧天然石9向前方的移动,该各前侧天然石9通过轴状构件12与 该各后侧天然石10连结。如图1所示,在上述块状构件层4、填充材料层5及加固构件层6的上端面上设置 有顶端混凝土层22。顶端混凝土层22从上方侧覆盖块状构件层4、填充材料层5及加固构 件层6,确保提顶面(上面)。此外,对于表面层IA的下部侧,在施工后进行填埋(回填)。根据图5所示的工序图来构筑(构筑)这样的护岸1。首先,如图5、图6所示,形成削土面2及设置面3,之后在设置面3及削土面2上 铺设防止吸出板S。另外,在设置面2上遍及整个护岸1的构筑区间形成基础混凝土块7, 并且在该基础混凝土块7的延伸方向两侧形成侧壁8 (参照图1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削土面2与基础混凝土块7之间的设置面3 (防止吸出板S)上铺设碎石等21及填石11, 以形成基底层。接下来,准备多个前侧天然石9及后侧天然石10,为了形成第一层前侧天然石列 SL,如图5、图7、图11所示,将多个前侧天然石9配置在基础混凝土块7的支承面7a上,并 且在该各前侧天然石9的背面侧隔开一定间隔来配置与该第一层的各前侧天然石9对应的 后侧天然石10。此时,各后侧天然石10被配置成沿着削土面2,并且充填中间填石11,从 而进行对各后侧天然石10的高度调整、姿势稳定化调整。由此,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 IOa的高度与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的高度大致相等,并且其配置被稳定化。当然,在配置该各天然石9、10时,考虑其配置稳定性等而进行配置姿势的调整(方向调整)。上述 一系列作业基本上通过作业员的手工作业进行。
当结束上述第一层的前侧天然石9的列SL及与该第一层的各前侧天然石9对应 的后侧天然石10的列的设置时,如图5、图8所示,通过轴状构件12连结前侧天然石9的 上表面部9a和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10a。是为了完成与通过大型的提升机械提升搬 送的通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在实质上同等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在该情况下,将轴状构 件12相对于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及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进行连结是为 了有效地利用该前侧天然石9及后侧天然石10的上方自由空间,能够通过从上方侧的连结 作业完成该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具体地说,首先在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和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 上架设轴状构件12,在该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及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上 限定出适合于轴状构件12的连结的位置(插入孔15面对的位置),使用钻头等在该位置分 别形成安装孔9a、IOa0当形成该安装孔9a、IOa时,将安装锚16插入轴状构件12的各插入 孔15,并通过锤24分别打入该各安装孔9a (IOa)内(参照图4),将前侧天然石9与轴状构 件12的一端部连结,并且将后侧天然石10与轴状构件12的另一端部连结。此时,由于前 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的高度与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的高度大致相等,因此, 轴状构件12形成大致水平状态。当通过轴状构件12将第一层的各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和与其对应的各后 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连结结束时,如图5、图9所示,在该第一层的前侧天然石9的 列和与其对应的各后侧天然石10的列等之间投入碎石等21。是为了在第一层的高度范围 内形成填充材料层5。因此,碎石等21的投入进行到成为与第一层的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 面部9a等的高度。在该情况下,由于使用轴状构件12作为连结构件,因此基于其细幅形状 (小径形状)能够抑制阻碍碎石等21的填充(投入)的情况。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轴状 构件12连结前侧天然石9和与其对应的后侧天然石10而抑制各天然石9、10的移动,因此 即使在这两者9、10之间进行碎石等21的投入,也能够抑制上述天然石9、10向被推开的方 向移动。当在第一层的前侧天然石9的列和与其对应的各后侧天然石10的列等之间将碎 石等21填充结束后,反复进行到目前为止的一系列工序,使该护岸1形成规定高度(规定 层数(最上层))。即,如图5所示,顺次反复进行如下工序将接着的前侧天然石9及后侧 天然石10 (的列)相对于到目前为止的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进行堆叠的工序(参 照图10);通过轴状构件12连结该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的工序;在通过轴状构件 12连结的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之间填充碎石等21的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填 充碎石等21的工序在每次结束通过轴状构件12连结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的工 序时进行,这是为了将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维持在最稳定的状态的同时(以免倒 塌的同时)来进行碎石等21的填充。当上述作业结束时,在其最上层的前侧天然石9的列、与其对应的各后侧天然石 的列等的上表面形成顶端混凝土层9,并且相对于该护岸1的下部前面侧实施填埋。由此, 该护岸1的构筑作业结束,得到图1所示的护岸1。因此,在这样的护岸1及其构筑方法中,在设置面3上将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配置成隔开间隔并对置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在该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的各上表面部9a、IOa上架设轴状构件12,从上述构件的上方侧实施连结作业(通过锤24的安 装锚16的打入),由此能够利用上方自由空间并通过轴状构件12简单地连结前侧天然石9 和后侧天然石10 (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制作)。因此,即使在不能够使用大型的提升机械的 情况下,将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各自堆叠(由作业者堆叠)并通过轴状构件12 连结该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和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 (通过顺次制作土木 构筑物用单元),由此也能够在设置面3上堆叠多个土木构筑物用单元。与此相对,可以考虑在施工现场(设置面3上)制作通过大型的提升机械搬送的 通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但是该通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是在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彼此 的对置面大致中央部上分别形成安装孔,并在该各安装孔上安装轴状构件的端部而成的土 木构筑物用单元(日本特开平11-310913号公报,参照图10、图11),在护岸构筑过程中,在 施工现场(设置面3)上制作该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存在由于不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块状 构件及加固构件的对置面大致中央部的安装孔的轴状构件的安装而困难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上述制作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前侧天然石9与后侧天然石10之 间,在每次该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制作时填充碎石等21,以后,若通过反复进行该一系列工 序来构筑该护岸1,则该护岸1的表面由牢固的前侧天然石9(块状构件层4)保护,对于该 前侧天然石9向前方的脱落,利用通过轴状构件12相对于前侧天然石9连结的各后侧天然 石10由填充材料层5施加向前方的移动阻力来进行抑制。因此,该护岸1与使用利用大型 的提升机械搬送的通常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来进行构筑的情况相比,具备同样的稳定性和 牢固性。图1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图13表示第3实施方式。在该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 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1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俯视地示出在规定层的构筑时,通过轴状构件12将多 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前侧天然石9分别连结在一个共用的后侧天然石10上而成 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具体地说,轴状构件12的各一端部与各前侧天然石9的上表面部9a 连结,其各另一端部以重叠的状态连结在共用的后侧天然石10的上表面部IOa上。在该情 况下,每准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前侧天然石9准备一个共用的后侧天然石10, 将共用的安装锚16插入各轴状构件12的另一端部的插入孔15,并打入该一个共用的后侧 天然石10的安装孔IOb内,由此将该各轴状构件12的另一端部连结在共用的后侧天然石 10的上表面部IOa上。因此,若相对于多个前侧天然石9仅进行一个共用的后侧天然石10 的位置调整就足够了,与相对于各前侧天然石9各自设置后侧天然石9的情况相比,能够提 高作业性。而且同时,每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前侧天然石9仅在一个共用的后 侧天然石10上形成安装孔IOa即可,能够实现安装孔IOa的形成负担(安装孔的个数)的 减轻,伴随与此,也能够减少安装锚16的打入负担(打入次数),并且也能够减少安装锚16 的使用根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轴状构件12可以使用相同长度的构件,并将多个前侧天然 石9的表面形状形成从上方侧观察时为圆弧形,可以将这样的多个前侧天然石9的表面形 状用于角部等。当然,也可以使用不同长度的轴状构件12。图1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示出每设置两个前侧天然石9设置一个共用的后侧天然石10的结构。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作业性(安装孔IOa的形成负担、安装孔 16的打入负担等的降低),并且能够将多个前侧天然石9的表面形状形成从上方侧观察时 为扁平形状。虽然对以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包含如下的方式。(1)作为块状构件、加固构件除了天然石以外,使用铸石、混凝土块(包括混凝土 碎渣、旧混凝土块)等。(2)本发明不局限于护岸1,适用于护壁等。(3)通过仅堆叠作为加固构件的后侧天然石10构成加固构件层6。(4)作为填充材料层5的材料使用混凝土。(5)每遍及多层(例如两层或三层)进行前侧天然石9、后侧天然石10的堆叠以 及相对于上述天然石的轴状构件12的连结后,填充作为填充材料的碎石等21。(6)在相对于块状构件(前侧天然石9)、加固构件(后侧天然石10)连结连结构 件(轴状构件12)时,代替安装锚16而使用粘接剂。在该情况下,作为粘接剂,优选硬化快 的粘接剂。(7)即使不使用反向铲等提升机械(大型构筑机械)也能通过人手搬送时,预先形 成通过轴状构件12将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连结而成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并将 其搬送并使用。(8)作为削土面2在不能够形成急剧的坡度的情况等时,在加固构件6与削土面2 之间填充背填材料。此外,本发明的目的不局限于载明的内容,也默认包括提供一种实质性优选或与 作为优点记载的土木构筑物及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对应的土木构筑物及土木构筑物的 构筑方法。
权利要求
一种土木构筑物,在倾斜基础面前方的设置面上与该倾斜基础面对置而配置有填充材料层,在该填充材料层的表面侧以堆叠多层的状态配置有多个块状构件作为表面层,在所述填充材料层的背面侧,在形成与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对应的状态下配置有加固构件,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与所述加固构件通过横穿所述填充材料层的连结构件连结,所述土木构筑物的特征在于,所述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连结,所述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构筑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构件的各端部分别形成有插入孔,在所述块状构件及所述加固构件的各上表面部分别形成有安装孔, 所述连结构件的一端部与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以插入该连结构件的一端部的插 入孔及该块状构件的安装孔的安装锚来连结,所述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以插入该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 的插入孔及该加固构件的安装孔的安装锚来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构筑物,其特征在于,利用共用的加固构件,作为对应于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 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通过连结构件相对于所述共用的加固构件而分别进行连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土木构筑物,其特征在于,利用共用的加固构件,作为对应于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 从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分别延伸的各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通过将共用的安装锚 插入所述各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的插入孔中同时打入所述共用的加固构件的安装孔中,而 相对于所述共用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进行安装。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土木构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材料层由填充层形成,该填充层由填石构成。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土木构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加固构件的直径形成为小于所述各块状构件的直径,所述各加固构件由中间填料进行高度调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土木构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加固构件以所述连结构件呈大致水平状态的方式进行高度调整。
8.—种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在倾斜基础面前方的设置面上与该倾斜基础面对置而 配置填充材料层,在该填充材料层的表面侧以堆叠多层的状态配置多个块状构件作为表面 层,在所述填充材料层的背面侧,在形成与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对应的状态下配置加固构 件,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与所述加固构件通过横穿所述填充材料层的连结构件连结,所述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设置面上以隔开间隔并对置的状态分别堆叠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和所述加固 构件,在每次结束所述各层的块状构件及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堆叠时,通过连结 构件连结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与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在通过所述连结构件连结的块状构件与加固构件之间填充用于形成所述填充材料层的填充材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结束所述连结构件对于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与该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 件的上表面部的连结时,进行所述填充材料的填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在多个堆叠层上都进行所述连结构件对于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与该块状 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连结之后,进行所述填充材料的填充。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连结构件连结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与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时,作为所 述连结构件准备形成为延伸形状且在其两端部具有插入孔的构件,然后,以隔开间隔并对置的状态配置所述块状构件与所述加固构件, 其次,在所述块状构件与所述加固构件的各上表面部的、当将所述连结构件架设到所 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所述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上时所述连结构件的各插入孔面对的 部分分别形成安装孔,接着,将安装锚分别插入所述各连结构件的各插入孔中同时打入所述块状构件及所述 加固构件的各安装孔中。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准备共用的加固构件,作为对应于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 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通过连结构件相对于所述共用的加固构件而分别进行连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准备共用的加固构件,作为对应于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的加固构件, 将共用的安装锚插入从所述各层的多个块状构件分别延伸的各连结构件的另一端部 的各插入孔中,同时打入所述共用的加固构件的安装孔中。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加固构件,使用其直径小于所述块状构件的直径的构件,在将所述连结构件对于所述块状构件的上表面部和与所述块状构件对置的加固构件 的上表面部进行连结之前,由中间填料调整所述加固构件的高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加固构件的上表面部的高度形成为与块状构件的高度大致相等,其中所述块状 构件与所述各加固构件对置。
16.如权利要求8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材料是填石。
17.如权利要求8 15中任一项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填充材料是混凝土。
18.如权利要求8 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土木构筑物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是轴状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伴随不能使用大型的提升机械而不能够搬送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情况下,也与使用该土木构筑物用单元进行施工的情况同等的土木构筑物,其中,所述土木构筑物用单元是通过连结构件将块状构件与块状的加固构件连结而成的。在设置面(3)上配置前侧天然石(9)和后侧天然石(10),通过轴状构件(12)连结该前侧天然石的上表面部(9a)和后侧天然石的上表面部(10a),由此完成通过轴状构件将前侧天然石和后侧天然石连结而成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然后,在完成的土木构筑物用单元的前侧天然石与后侧天然石之间填充碎石(21)等来形成填充材料层,之后反复进行该一系列工序,由此得到与以往同样稳定且牢固的土木构筑物。
文档编号E02B3/14GK101806048SQ20101011796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6日
发明者森川和树, 行本功, 长谷川圣记 申请人:环境工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