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469阅读:29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路隧道结构,尤其是一种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
背景技术
目前,公路隧道中,为减少开挖量,多数设计均是将排水沟设计在路面中央,即排水沟中心线与隧道中心线在同一铅垂面上,排水沟位于路面以下并由排水沟盖板覆盖,排水沟每隔一定距离就设置有下沉的沉砂池。隧道中央排水沟需要定期进行检查清淤,故排水沟上方对应于沉砂池处的盖板都会做成活动盖板,在检查时,将对应位置的路面破坏,揭开该活动盖板,就可进行检查清淤作业。现有中央排水沟检查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检查清淤时必须破坏路面,且必须断道施工,作业完成后还须对路面进行恢复,检查费时费工,影响交通。如果检查井直接在路面中间设置成明盖板,则车辆压过时经常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和噪音,影响行车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沟(管)结构不便于检查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查时无须损坏路面、不断道、更加方便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设置在路面下的中央排水沟,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电缆沟,路面与电缆沟之间由缘石隔开,在其中一侧电缆沟下设置有贯通至电缆沟底面的检查井,在该检查井的井口处设置有活动的井口盖板,路面下设置有由所述检查井延伸至沉砂池的检查井通道, 所述检查井通道与沉砂池之间设置有挡墙,所述检查井通道上设置有通道盖板,所述通道盖板与挡墙之间为作业口。所述检查井通道为直线通道,通道边墙及通道中线均垂直于路面中心线。对应于所述井口盖板的一段缘石为活动缘石。所述活动缘石上设置有识别标记。所述检查井的井壁上及挡墙上均设置有爬梯。所述检查井通道的底板与检查井的井底平齐并一体现浇成型。所述路面内对应于检查井通道的位置设置有路面加强筋网,所述路面加强筋网在垂直及平行于路面中心线的两个方向的尺寸均大于检查井通道的尺寸。所述通道盖板沿路面横向延伸至沉砂池上部并覆盖沉砂池。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其中一侧电缆沟中向下开挖有检查井,路面下预置由检查井通向沉砂池的检查井通道,通道内设置挡墙减少通道淤积,从而在进行排水沟检查清淤时,检查人员及清淤作业机具可由检查井进入,不再需要破坏路面,为后期的道路维护节省了工作量和工时,并且完全不影响路面通行,挖方处的路面内埋置有路面加强筋网,保证了路面承载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图5是图1的D-D剖视图。图6是图1的E-E剖视图。图中标记为,1-结构设计基线,2-路面中心线,3-隧道壁,4-电缆沟,5-路面, 6-电缆沟,7-电缆沟盖板,8-井口盖板,9-缘石,10-井壁,11-检查井通道,12-通道盖板, 13-爬梯,14-挡墙,15-沉砂池,16-中央排水沟,17-排水沟盖板,18-无仰拱时的开挖线, 19-锚杆,20-通道中线,21-路面加强筋网,22-作业口,23-活动缘石,24-电缆沟底面, 25-隧道仰拱,26-设计高程线,27-通道边墙,28-检查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设置在路面5下的中央排水沟16,路面5两侧分别设置有电缆沟4、6,路面5与电缆沟4、6 之间由缘石9隔开,在其中一侧电缆沟4内向下开挖有检查井28,检查井28向上贯通至电缆沟底面24,在该检查井28的井口处设置有活动的井口盖板8,路面5下设置有由所述检查井28延伸至沉砂池15的检查井通道11,所述检查井通道11与沉砂池15之间设置有挡墙14,所述检查井通道11上设置有通道盖板12,所述通道盖板12与挡墙14之间为作业口 22。如图1、图5和图6所示,为减少开挖施工量,宜将所述检查井通道11设计为直线通道,通道边墙27及通道中线20均垂直于路面中心线2,通道11的宽度及高度视作业需要而定,一般净宽应不少于1.5米,净高应不少于1.7米。如图1、图3和图5所示,为方便作业,可将对应于所述井口盖板8的一段缘石设计为活动缘石23,活动缘石23及井口盖板8可在作业时搬开,更方便作业。如图1、图3和图5所示,为方便后续作业,宜在所述活动缘石23上设置有识别标记,例如可以是在其外露面上刷有黄黑相间的条纹漆层,以便于标识检查井28的位置。如图1和图6所示,宜在所述检查井28的井壁10上及挡墙14均设置有爬梯13, 方便作业人员上下行走,所述爬梯可采用间隔锚入钢筋段的简易方式。如图1所示,为方便施工及提高结构整体性,所述检查井通道11的底板与检查井 28的井底平齐并一体现浇成型。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路面5内对应于检查井通道11的位置设置有路面加强筋网21,所述路面加强筋网21在垂直及平行于路面中心线2的两个方向的尺寸均大于检查井通道11的尺寸,即在覆盖检查井通道11后再向外有延伸,以确保在预置了检查井通道 11后路面5仍旧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保证道路使用安全。[0030]如图1和图5所示,为方便施工及提高结构整体强度,所述通道盖板12沿路面横向延伸至沉砂池15上部并覆盖沉砂池15。实施例如图1 图6所示,某公路隧道的路面5下设置有中央排水沟16,每间隔一定距离,排水沟16沿线设置有沉砂池15,路面5两侧分别设置有电缆沟4、6,路面5与电缆沟4、 6之间由缘石9隔开,在其中一侧电缆沟4内,对应于沉砂池15所在横截面与电缆沟4交汇处均设置有贯通至电缆沟底面24的检查井28,在该检查井28的井口处设置有活动的井口盖板8,对应于所述井口盖板8的一段缘石为活动缘石23,路面5下设置有由所述检查井28 延伸至沉砂池15的直线形检查井通道11,路面5内对应于检查井通道11的位置设置有路面加强筋网21,检查井通道11的通道边墙27及通道中线20均垂直于路面中心线2,检查井通道11的底板与检查井28的井底平齐并一体现浇成型,检查井通道11与沉砂池15之间设置有挡墙14,检查井28的井壁10上及挡墙14均设置有爬梯13,检查井通道11上设置有通道盖板12,通道盖板12沿路面横向延伸至沉砂池15上部并覆盖沉砂池15,通道盖板12与挡墙14之间为作业口 22。沿路面中心线2的方向,通道盖板12两侧的排水沟16上覆盖有排水沟盖板17。 排水沟盖板17 —般采用预制方式或分段现浇方式制作。需要检查时,先扒开电缆沟盖板7,搬开活动缘石23及井口盖板8,适当支撑开电缆,对检查井通道11进行照明换气,然后抽排可能存在的通道内积水,检查人员就可沿爬梯13下井检查。
权利要求1.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设置在路面(5)下的中央排水沟 (16),路面(5)两侧分别设置有电缆沟(4、6),路面(5)与电缆沟(4,6)之间由缘石(9)隔开,其特征是在其中一侧电缆沟(4)下设置有贯通至电缆沟底面04)的检查井( ),在该检查井08)的井口处设置有活动的井口盖板(8),路面( 下设置有由所述检查井08) 延伸至沉砂池(1 的检查井通道(11),所述检查井通道(11)与沉砂池(1 之间设置有挡墙(14),所述检查井通道(11)上设置有通道盖板(12),所述通道盖板(1 与挡墙(14)之间为作业口 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所述检查井通道(11)为直线通道,通道边墙、2Τ)及通道中线00)均垂直于路面中心线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对应于所述井口盖板(8) 的一段缘石为活动缘石0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所述活动缘石03)上设置有识别标记。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所述检查井 (28)的井壁(10)上及挡墙(14)上均设置有爬梯(13)。
6.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所述检查井通道(11)的底板与检查井08)的井底平齐并一体现浇成型。
7.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所述路面(5)内对应于检查井通道(11)的位置设置有路面加强筋网(21),所述路面加强筋网在垂直及平行于路面中心线的两个方向的尺寸均大于检查井通道(11)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其特征是所述通道盖板 (12)沿路面横向延伸至沉砂池(15)上部并覆盖沉砂池(1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查时无须损坏路面、无须断道、更加方便的公路隧道中央排水检查井,所述隧道结构包括路面下的中央排水沟,路面两侧的电缆沟,其中一侧电缆沟下设置有贯通至电缆沟底面的检查井,路面下设置有由所述检查井延伸至沉砂池的检查井通道,所述检查井通道与沉砂池之间设置有挡墙,所述检查井通道上设置有通道盖板,所述通道盖板与挡墙之间为作业口,所述路面内对应于检查井通道的位置设置有路面加强筋网,保证了路面承载强度,排水沟检查清淤时可由检查井进入并沿检查井通道行进至沉砂池,不再需要破坏路面,为后期的道路维护节省了工作量和工时,并且完全不影响路面车辆通行。
文档编号E03F5/02GK201943177SQ20112004660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3日
发明者唐协, 李泳伸, 李海清, 林国进, 王联, 邓刚, 邓承波, 郑金龙 申请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