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8412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包括:外管“L”槽、内芯凸条、外管、固定平台、固定孔、固定柱、外管、软体活盖、出水口、内芯、箅子架、篦子,其特征是:内芯的上口为圆管,内芯的下口有固定平台,平台底面的多个固定柱为半圆形、顶端为圆形,固定孔为半圆形,固定孔与固定柱配合将软体活盖固定在平台下底面,软体活盖未固定部分的外缘大于内芯下口内缘,内芯凸条与外管“L”槽配合将内芯、外管固定为一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漏结构简单、排水流畅,防逆效果提高,保证了室内卫生洁净,减少了虫媒疾病传播机会。
【专利说明】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管道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管道防逆装置。
技术背景
[0002]目前使用的地漏存在缺陷,防逆水、防逆味、防虫害的效果均不理想,而且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将盖设计成软体下开式,解决了目前地漏防逆阀结构硬碰硬封闭不严的缺陷,使流入地漏的污水直接打开软体活盖流入污水管。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包括:外管“L”槽、内芯凸条、外管、固定平台、固定孔、固定柱、外管、软体活盖、出水口、内芯、箅子架、篦子,其特征是:内芯的上口为圆管,内芯的下口有固定平台,平台底面的多个固定柱为半圆形、顶端为圆形,固定孔为半圆形,固定孔与固定柱配合将软体活盖固定在平台下底面,软体活盖未固定部分的外缘大于内芯下口内缘,内芯凸条与外管“L”槽配合将内芯、夕卜管固定为一体。
[0004]使用时,当流入地漏的污水重量超过软体活盖的支撑力时,软体活盖向下打开,污水通过后,软体活盖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位处于封闭状态。当管道中有逆水和逆味时,软体活盖受逆反力作用关闭更紧。
[000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漏结构简单、排水流畅,防逆效果提高,保证了室内卫生洁净,减少了虫媒疾病传播机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并作摘要附图。
[0007]图2是本发明的软体活瓣的俯视图。
[0008]在图中,I外管“L”槽、2内芯凸条、3固定平台、4固定孔、5固定柱、6外管、7软体活盖、8出水口、9内芯、10箅子架、11箅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使用时,软体活盖7的固定孔4装在固定平台3的固定柱5上,内芯9对称的内芯凸条2旋入外管6对称的外管“L”槽I将内芯9和外管6固定为一体,夕卜管6装上箅子架10和箅子11。
[0010]当流入地漏污水的重量超过软体活盖7的支撑力时,软体活盖7向下打开,污水通过后,软体活盖7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回位处于封闭状态。当管道中有逆水和逆味时,软体活盖7受逆反力作用关闭更紧。
【权利要求】
1.一种直通式软体活盖防逆地漏,包括:外管“L”槽、内芯凸条、外管、固定平台、固定孔、固定柱、外管、软体活盖、出水口、内芯、箅子架、篦子,其特征是:内芯的上口为圆管,内芯的下口有固定平台,平台底面的多个固定柱为半圆形、顶端为圆形,固定孔为半圆形,固定孔与固定柱配合将软体活盖固定在平台下底面,软体活盖未固定部分的外缘大于内芯下口内缘,内芯凸条与外管“L”槽配合将内芯、夕卜管固定为一体。
【文档编号】E03C1/298GK103912046SQ201310026894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8日
【发明者】孙争鸣, 王春峰, 于中洋, 袁民绍, 郭卫杰, 韩先章, 吴红梅, 董良红, 吴志远, 孙公奇 申请人:孙争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