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吸淤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234176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下水道吸淤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水道吸淤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伸出机壳两侧的输出轴A上设有车轮,伸出机壳前端的输出轴B上设有叶轮;所述叶轮包括轮座及均匀设于轮座外周的叶片,所述叶片垂直于轮座的端面且往同一侧弯曲;所述叶轮外周设有叶轮腔,所述叶轮腔的一侧设有突起,突起内设有排於管的进口;所述叶轮腔前端还设有铲片。所述机壳顶部设有平行于输出轴A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段和活动段;所述固定段为空心管,其内径大于等于活动段的外径;所述固定段的两端设有螺丝孔及与其相匹配的螺栓;所述活动段一端置于固定段内,用螺栓固定,另一端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所在平面平行于地面。本实用新型的下水道吸淤机,铲片将淤泥铲起,通过叶轮的转动,将淤泥挤压进排於管,而水不被吸进去。这样,清淤时就不需要现将污水抽掉,省时省力。
【专利说明】下水道吸淤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水道吸淤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国内的大中小城镇下水管道的情况非常复杂,大中型城市的主下水道尺寸较大,不易发生严重的堵塞,但各支管道尺寸较小,尤其是小的街道和小区,下水管道中污水的流速较慢,污水内的淤泥会慢慢沉积,日积月累,下水道的内径就会越来越小,会更加
容易堵塞。
[0003]国内城市下水管道堵塞时的疏通清理,一直是市政部门面对的顽疾之一。现阶段,我国下水道的疏通清淤工作,主要仍依靠人工进行,疏通清淤的工作非常的麻烦,一般情况下要先排出管道中的余气,再抽去污水,然后还需要人工下井作业,费时费力,又脏又累,更为严重的是,操作不当还会危及井下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水道吸淤机,解决下水道清理淤泥要靠人工的问题,也不再需要将污水抽出来。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下水道吸淤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伸出机壳两侧的输出轴A上设有车轮,伸出机壳前端的输出轴B上设有叶轮;所述叶轮包括轮座及均匀设于轮座外周的叶片,所述叶片垂直于轮座的端面且往同一侧弯曲;所述叶轮外周设有叶轮腔,所述叶轮腔的一侧设有突起,突起内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连通至排於管;所述叶轮腔前端还设有铲片。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叶轮包括圆柱形的轮座及均匀设于轮座外周的叶片,所述叶片向同一侧弯曲。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叶片的宽度大于等于8cm,其头端到固定端的距离大于等于14cm ;所述叶片头端到非突起处的叶轮腔壁的距离小于等于2cm。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叶轮转动的方向与叶片弯曲的方向相反。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装置包括油泵和减速机,所述油泵的输出轴连接至减速机的输入轴,所述减速机的主输出轴从前端伸出连接至输出轴B ;副输出轴从两侧伸出,其端部设有齿轮I,所述齿轮I与输出轴A位于机壳内的一端所设的齿轮II啮合。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齿轮I与齿轮II直径相同。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减速机为涡轮蜗杆减速机,所述主输出轴与副输出轴的速比为40:1。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机壳顶部设有平行于输出轴A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段和活动段;所述固定段为空心管,其两端设有螺丝孔及与其相匹配的螺栓;所述活动段一端置于固定段内,用螺栓穿过固定段所设的螺丝孔固定,另一端设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轴心线垂直于地面。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铲片为弧形,尾部的形状与叶轮腔形状一致并固定于叶轮腔上;所述铲片的端口与车轮最底端在同一个平面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叶轮转动的方向与叶片弯曲的方向相反。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所述排於管设于机壳内,其出口设在机壳的尾端。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一、本实用新型的下水道吸淤机,铲片将淤泥铲起,通过叶轮的转动,将淤泥挤压进排於管,而水不被吸进去。这样,清淤时就不需要现将污水抽掉,省时省力。
[0017]二、本实用新型的下水道吸淤机,采用油泵驱动,并且在两侧设有车轮,吸淤机可以在下水道中自行前进吸淤,不再需要人工下井作业。
[0018]三、本实用新型的下水道吸淤机,在机器顶部设有导向轮,可以保证机器在下水道中稳定前进而不会发生侧翻。导向轮的支架可伸缩长短,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下水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平剖面俯视示意图。
[0020]图2是实用新型传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22]图4是图3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所示,一种下水道吸淤机,包括机壳I。机壳I内设有动力装置2。动力装置2从机壳I两侧伸出的输出轴A和从机壳I前端伸出的输出轴B。输出轴A上设有车轮3,输出轴B上设有叶轮4。车轮3的外周表面上设有凸起的轮齿,叶轮4外设有叶轮腔7,在叶轮腔7的端部设有铲片9。
[0024]如图2所示,动力装置2包括油泵21和减速机22,所述油泵21的输出轴连接至减速机22的输入轴,所述减速机22的主输出轴23从前端伸出连接至输出轴B ;副输出轴24从两侧伸出,其端部设有齿轮I 25,前车轮的输出轴A位于机壳I内的一端设有齿轮II 26,齿轮I 25与齿轮II 26啮合。所述齿轮I 25与齿轮II 26直径相同。所述减速机22为涡轮蜗杆减速机,所述主输出轴23与副输出轴24的速比为40:1。
[0025]如图3所示,叶轮4包括轮座5和均匀设在轮座5外周的叶片6,叶片6所在的面与轮座5的端面是垂直的,而叶片6统一的顺着一个方向弯曲成一定的弧度,转动时,叶轮4的转动方向要与叶片6弯曲的方向相反。叶片6的宽度大于等于8cm,从头端到固定端的距离大于等于14cm。
[0026]叶轮腔7围在叶轮4的外面,在叶轮腔7的一侧还有一个突起,而排淤管8的进口就设在这个突起内的机壳I上。叶片6的头端到叶轮腔7非突起处的距离小于等于2cm。铲片9的底端在整个机器放在地面上时,正好接触到地面。当机器往前走时,铲片9将淤泥铲起,并不断堆积到叶轮腔7内,叶轮4转动,将淤泥全部挤压到突起处,最后就被挤压进排淤管8中。
[0027]排於管8设置在机壳I内,而出口设置在机壳I的尾端。在尾端连接软管延长到地面上,即可将淤泥排出到地面上。因为不是采用空气压力的原理来吸取淤泥,所以只有淤泥会被排出,而污水不会被排出。
[0028]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机壳I的顶部设有平行于输出轴A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段11和活动段12。固定段11是一根空心管,其内径大于等于活动段12的外径。在固定段11的两端还设有螺丝孔及与其相匹配的螺栓。活动段12的一端放置在固定段11内,通过拧紧螺栓固定住。在活动段12的另一端设有与地面平行的导向轮13。有了导向轮13,就可以防止机器发生侧翻,而支架的结构可以身长缩短,能够适应各种尺寸的下水道。
【权利要求】
1.下水道吸淤机,包括机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I)内设有动力装置(2),所述动力装置(2 )伸出机壳(I)两侧的输出轴A上设有车轮(3 ),伸出机壳(I)前端的输出轴B上设有叶轮(4);所述叶轮(4)外周设有叶轮腔(7),所述叶轮腔(7)设有向外周的凸起(71),在突起内的机壳(I)上设有开口(81),所述开口(81)连通至排淤管(8);所述叶轮腔(7)前端还设有伊片(9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包括圆柱形的轮座(5)及均匀设于轮座(5)外周的叶片(6),所述叶片(6)向同一侧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6)的宽度大于等于8cm,其头端到固定端的距离大于等于14cm ;所述叶片(6)头端到叶轮腔(7)内壁的距离小于等于2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4)转动的方向与叶片(6)弯曲的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2)包括油泵(21)和减速机(22),所述油泵(21)的输出轴连接至减速机(22)的输入轴;所述减速机(22)的主输出轴(23)连接输出轴B ;副输出轴(24)从两侧伸出,其端部设有齿轮I (25),所述齿轮I (25)与输出轴A位于机壳(I)内的一端所设的齿轮II (26)哨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I(25)与齿轮II (26)直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22)为涡轮蜗杆减速机,所述主输出轴(23)与副输出轴(24)的速比为40: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I)顶部设有平行于输出轴A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段(11)和两活动段(12);所述固定段(11)为空心管,所述固定段(11)的两端设有螺丝孔及与其相匹配的螺栓;所述活动段(12) —端置于固定段(11)内,用螺栓穿过固定段(11)所设的螺丝孔固定,另一端设有导向轮(13);所述导向轮(13)的轴心线垂直于地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铲片(9)为弧形,固定于叶轮腔(7)下部外周的前端,其刃口向前下方伸出,刃口最底端与车轮(3)最底端在同一个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水道吸淤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淤管(8)设于机壳(I)内,其出口设在机壳(I)的尾端。
【文档编号】E03F7/10GK203546892SQ201320450173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6日
【发明者】孙凤宝 申请人:孙凤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