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包括携带有救生圈的船体,在位于所述船体尾部的第一凹槽中放置有两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垃圾槽和第二垃圾槽,在所述船体的尾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相对的两内壁上分别安装有一由驱动机构驱动的上下滑动的滑块,固定在两所述滑块之间的两框形支撑架与竖直方向成锐角夹角设置且每一支撑架相对较低的一端朝向两垃圾槽所在的一侧,在两上下布置的支撑架中分别固定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且第一滤网上的通孔孔径大于第二滤网上的通孔孔径;在所述船体的两侧分别安装一上下摆动的中空的棒状侧翼,在每一所述侧翼的上部和内侧分别设有一开口和排污管,并在所述船体两侧分别设有驱动两侧翼摆动的驱动总成。该垃圾打捞船,在景区用于水面垃圾的打捞,无需人工站在船上进行打捞,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垃圾打捞的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垃圾打捞船,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在景区的具有救生功能的垃圾打捞船。
【背景技术】
[0002]水上救助是一项形式复杂、难度偏高的任务,消防部队水上救援装备也仅限救生圈、救生衣、救生抛投器材等,远远满足不了水上救援任务需求。同时,救援事故发生毕竟是少数,平时救援装备、人员闲置,旅游区成本投入大。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旅游景区人员流动量大,水中垃圾污染日益严重,水上垃圾清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水上垃圾清理现状是:大部分旅游观光区水上垃圾都是靠人力打捞,工人们劳动量大,且影响景区美观。市场上只有传统上大型的水上垃圾处理系统,价格昂贵不易广泛推广。目前,既能用于水上救生,又能用于水上垃圾清理的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尚不多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的垃圾打捞船,目的之一用于解决水上垃圾打捞不方便的问题,目的之二用于旅游景区等场所的水上救生。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包括携带有救生圈的船体,其特征是,在位于所述船体尾部的第一凹槽中放置有两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垃圾槽和第二垃圾槽,在所述船体的尾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相对的两内壁上分别安装有一由驱动机构驱动的上下滑动的滑块,固定在两所述滑块之间的两框形支撑架与竖直方向成锐角夹角设置且每一支撑架相对较低的一端朝向两垃圾槽所在的一侧,在两上下布置的支撑架中分别固定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且第一滤网上的通孔孔径大于第二滤网上的通孔孔径;
[0005]在所述船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一与第二凹槽上部连通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通过水管与固定安装在船体上的水泵出液端连接,所述水泵的吸液端通过水管与位于船体底部两侧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通过排水管与船体尾部连通;
[0006]在所述船体的两侧分别安装一上下摆动的中空的棒状侧翼,在每一所述侧翼的上部和内侧分别设有一开口和排污管,并在所述船体两侧分别设有驱动两侧翼摆动的驱动总成。
[0007]进一步地,在每一所述滑块的顶部分别铰接安装一连杆,在两所述连杆末端之间转动安装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转盘的边缘位置固定连接,其中一转盘的中心与固定在船体上部的第一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转盘的中心与固定在船体上的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连杆、固定轴和转盘构成了驱动机构。
[000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活塞杆自由端与滑块固定连接的气缸,所述气缸缸筒固定在船体上部。
[0009]进一步地,在每一所述侧翼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一 L形的固定件,一转轴的两端与两所述固定件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与固定在船体上部的支撑座转动连接,一固定在船体上部的第二电机通过齿轮传动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齿轮传动和转轴构成了驱动总成。
[0010]进一步地,所述侧翼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棒形金属件。
[0011]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托板,所述第一垃圾槽放置在若干所述托板上。
[0012]进一步地,在所述滑块上固定有T形的突起,在第一凹槽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突起滑动配合的T形滑槽。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在船体上放置救生圈等救生设备,以便于有溺水事故发生时,正在进行垃圾打捞的船体可快速向事故现场移动,极大的提高了救援效率;水泵将水下的海藻等垃圾抽取到船体上,并经两层滤网的过滤实现垃圾的分离,分离后的垃圾通过曲柄滑块机构运送到不同的垃圾槽中进行储存;通过侧翼的摆动将水面上的塑料瓶、海藻等垃圾运送到滤网上,并经过分离后储存;水泵抽取的水从船体尾部流出,为船体的移动提供部分动力。该垃圾打捞船,在景区用于水面垃圾的打捞,无需人工站在船上进行打捞,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垃圾打捞的效率,且打捞的垃圾直接进行分离,避免了船体靠岸后再次进行垃圾分离的工作量;船体上携带有救生圈,当景区发生溺水事故时,可用于水上救生,一船多用,便于广泛推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0016]图3为两垃圾槽与船体配合示意图;
[0017]图4为曲柄滑块机构与两滤网连接示意图;
[0018]图5为第一滤网示意图;
[0019]图6为第二滤网示意图;
[0020]图中:1船体,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托板,14排水管,2侧翼,21开口,22固定件,23转轴,24支撑座,25齿轮传动,26第一电机,27排污管,3第一垃圾槽,31把手,4第二垃圾槽,5第一滤网,50第一支撑架,51进水槽,52滑块,53连杆,54转盘,55固定轴,56螺母,57第二电机,58铰接,59突起,6第二滤网,60第二支撑架,71第一通孔,7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船体1、侧翼2、第一垃圾槽3、把手31、第二垃圾槽4、第一滤网5、第一支撑架50、进水槽51、滑块52、连杆53、转盘54、固定轴55、螺母56、第二电机57、第二滤网6和第二支撑架6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
[0022]如图1所示,船体I构成打捞船的主体,打捞船通过电机带动螺旋桨的旋转实现船体的行进。在船体I的尾部设有垃圾分离装置,垃圾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垃圾槽3、第二垃圾槽4、第一滤网5、第二滤网6和曲柄滑块机构。在船体的尾部设有一方形的第一凹槽11,在第一凹槽的底部放置有一第二垃圾槽4,如图3所示,第二垃圾槽为方形的金属件,第二垃圾槽用于盛装尺寸较小的藻类等水面漂浮物。在第一凹槽的上部放置有一第一垃圾槽3,第一垃圾槽与第二垃圾槽的结构和形状完全相同,第一垃圾槽用于收集尺寸较大的瓶子等废弃物,第一垃圾槽和第二垃圾槽为垃圾收集部件。在第一凹槽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若干托板13,托板可以从船体中抽出,托板垂直于第一凹槽的内壁并用于支撑第一垃圾槽。在船体的尾部还设有一方形的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邻设置,并在第二凹槽的中部设有一缺口,第二凹槽通过该缺口与第一凹槽相连通。在第二凹槽的内壁上滑动安装有两上下设置的第一支撑架50和第二支撑架60,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平行设置,且均为框形的金属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与第二凹槽的内壁倾斜设置,且两支撑架相对较低的一端均朝向第一凹槽所在的一侧;第一支撑架与第一垃圾槽相对应,第二支撑架与第二垃圾槽相对应。在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滤网5和第二滤网6,如图5、图6所示,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上分别设有若干第一通孔71和第二通孔72,且第一通孔孔径较第二通孔孔径大。在船体的上表面固定有一进水槽51,进水槽为两面敞口的方形塑料块,进水槽敞口的一面朝上设置,进水槽敞口的另一面与第二凹槽连通。塑料瓶、大片树叶和海藻等杂物经水泵输送至进水槽中,并随着水流的流动落在第一滤网上,塑料瓶、大片树叶等尺寸较大的杂物留在第一滤网上,海藻等尺寸较小的杂物经第一通孔落在第二滤网上,第二通孔的尺寸小于海藻的尺寸。当两滤网上的杂物较多时,为便于将两滤网上的杂物倾倒至相对应的垃圾槽中,如图4所示,在第二凹槽内壁上滑动安装有两竖向放置的滑块52,两滑块分别位于第二凹槽相对的两内壁上,且通过两滑块将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在滑块的一侧固定有一 T形的突起59,在第二凹槽的相应位置上设有一T形的滑槽,滑块通过突起与船体滑动连接。在两滑块的顶部分别铰接58安装一连杆53,如图2所示,两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固定轴55的两端转动连接,并在固定轴上设有对连杆进行限位的螺母56 ;这样,通过固定轴将两连杆连接起来,实现两连杆的同步动作。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左右布置的转盘54边缘固定连接,转盘为圆形的金属件;其中一转盘为主动件,该转盘的中心与一第二电机5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该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船体上部;另一个转盘为从动件,与固定在船体上的支座转动连接。第二电机输出旋转运动带动转盘的转动,进而带动两连杆的摆动,最后实现滑块在第二凹槽中的上下滑动,每一转盘、连杆和滑块组成了一曲柄滑块机构。当转盘转动至两极限位置时,每一滑块分别位于上极限和下极限;当滑块位于下极限时,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低点分别位于第一垃圾槽和第二垃圾槽上表面的下方;当滑块位于上极限时,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低点分别位于第一垃圾槽和第二垃圾槽上表面的上方;此时,塑料瓶和大片树叶等杂物从第一滤网滑落至第一垃圾槽中,海藻等杂物从第二滤网上滑落至第二垃圾槽中,便实现了垃圾的分离处理功能。
[0023]在第二凹槽的下部设有一排水管14,排水管的一端与第二凹槽的底部连通,排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至船体的尾部,进水槽中的水依次经过第一滤网、第二滤网和排水管后从船体的尾部排出,为船体的行走提供一部分动力。在船体前部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进水口,两进水口通过水管与水泵吸液端相连通,水泵的出液端通过水管连接至进水槽中。船体通过水泵吸取水下的海藻,水下的海藻经船体进水口、水泵和水管输送至进水槽中。
[0024]为便于船体两侧面的垃圾的收集,在船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侧翼2,侧翼为两端小、中间粗大的棒状金属件,且侧翼是中空的。在每一侧翼的上方分别设有一开口 21,该开口使得侧翼的内腔与外部相通。在每一侧翼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 L形的固定件22,为减轻重量,固定件选用金属管。每一侧翼上的两个固定件通过一转轴23固定连接在一起,侧翼、两固定件和转轴围成一个矩形。转轴可以绕自身轴线转动,为支撑转轴,在船体上部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对支撑座24,船体每侧的两支撑座前后相对设置,转轴与支撑座转动连接。为驱动转轴的转动,在船体上部的两侧分别固定有一第一电机26,每一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25与相对应的转轴连接。第一电机为步进电机,第一电机将旋转运动通过齿轮传动传递给转轴,使得转轴及侧翼做往复的摆动动作,进而带动侧翼实现“ S水”的动作。水面上的塑料瓶、树叶、海藻等杂物随水流进入侧翼的内腔中,为便于将侧翼中的杂物输送至进水槽中,在每一侧翼的内侧固定安装一排污管27,排污管为口径较大的金属管,可容纳塑料瓶等较大尺寸的杂物,排污管与侧翼的内腔相连通。随着转轴的往复摆动,两侧翼不断的将水中的杂物舀入侧翼内腔中,并通过排污管排放到进水槽中,然后经过垃圾分离装置的分离后进入相对应的垃圾槽中,实现垃圾的收集。为保证侧翼的强度,侧翼和排污管均通过金属材料制成,同时又便于侧翼、排污管和固定件的连接。为便于船体靠岸后,将垃圾槽从船体中取下,在每一垃圾槽的上部分别设有两C形的手柄31。
[0025]为便于在景区发生落水事故时,通过垃圾打捞船实施救生,在垃圾打捞船上携带有救生圈,救生圈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包括携带有救生圈的船体,其特征是,在位于所述船体尾部的第一凹槽中放置有两上下间隔设置的第一垃圾槽和第二垃圾槽,在所述船体的尾部设有一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相对的两内壁上分别安装有一由驱动机构驱动的上下滑动的滑块,固定在两所述滑块之间的两框形支撑架与竖直方向成锐角夹角设置且每一支撑架相对较低的一端朝向两垃圾槽所在的一侧,在两上下布置的支撑架中分别固定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且第一滤网上的通孔孔径大于第二滤网上的通孔孔径; 在所述船体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一与第二凹槽上部连通的进水槽,所述进水槽通过水管与固定安装在船体上的水泵出液端连接,所述水泵的吸液端通过水管与位于船体底部两侧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通过排水管与船体尾部连通; 在所述船体的两侧分别安装一上下摆动的中空的棒状侧翼,在每一所述侧翼的上部和内侧分别设有一开口和排污管,并在所述船体两侧分别设有驱动两侧翼摆动的驱动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其特征是,在每一所述滑块的顶部分别铰接安装一连杆,在两所述连杆末端之间转动安装一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相对设置的转盘的边缘位置固定连接,其中一转盘的中心与固定在船体上部的第一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转盘的中心与固定在船体上的支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连杆、固定轴和转盘构成了驱动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通过活塞杆自由端与滑块固定连接的气缸,所述气缸缸筒固定在船体上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其特征是,在每一所述侧翼的两端固定安装有一 L形的固定件,一转轴的两端与两所述固定件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与固定在船体上部的支撑座转动连接,一固定在船体上部的第二电机通过齿轮传动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二电机、齿轮传动和转轴构成了驱动总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其特征是,所述侧翼为两端小、中间大的棒形金属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两个托板,所述第一垃圾槽放置在若干所述托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垃圾打捞船,其特征是,在所述滑块上固定有T形的突起,在第一凹槽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突起滑动配合的T形滑槽。
【文档编号】E02B15/10GK203921143SQ201420142775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7日
【发明者】吕冰, 范勇, 高常青, 包绍雨, 毕朝霞, 胡慎果, 黄修健, 白羽弘, 郝春晖, 韩明明, 张超, 巩聪, 张磊, 宋礼青, 张凯强, 高亮, 慈军强, 张艳超, 崔俊宽 申请人: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