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吹填淤泥加固的竖向立体排水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19749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吹填淤泥加固的竖向立体排水装置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吹填淤泥加固的竖向立体排水装置及使用方法,属于吹填淤泥的加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并且沿海、沿江地区航道清理所带来的淤泥常常无法处理,基于此,大面积的吹填造地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方法。然而,新近吹填的淤泥具有含水率高(常常能达到200%)、孔隙比大、强度低等特点,若在自重应力下固结形成一定的强度,则需要1到2年的时间,这将严重影响工期,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处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是真空预压,对于吹填之后的场地的处理,基本都是采用的高位抽真空的方法,真空荷载不能有效地传递到淤泥层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吹填淤泥加固的竖向立体排水装置及使用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吹填淤泥加固的竖向立体排水装置,包括滤膜、PVC管和四通,其特征是,所述PVC管上设有孔洞,所述滤膜套在PVC管上,将若干个套有滤膜的PVC管通过若干个所述四通的上下主接头连接至设计所需长度,所述四通的左右分支接头也连接套有滤膜的PVC管。进一步的,所述四通的角度为45度。进一步的,所述PVC管两端设有接头用于连接四通。进一步的,位于最上面一节所述PVC管上的滤膜预留出依设计给定的长度,这样既能灵活地调节所述装置的整体长度,且便于与上部主管、滤管的搭接;最下面一节所述PVC管安装有底盖。进一步的,所述四通左右分支接头上连接的PVC管安装有盖子。进一步的,所述滤膜通过尼龙扎带固定在PVC管上。进一步的,一种用于吹填淤泥加固的竖向立体排水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1)修筑围堰,挖压膜沟,吹填淤泥至设计标高;(2)为使竖向立体排水装置施工人员正常施工,铺设第一层编织袋,施工人员站在编织袋上手工插入竖向立体排水装置,滤膜露出吹填淤泥层上表面20cm以上,并与主管、滤管相连;若站在编织袋上施工困难,可借用浮船插设竖向立体排水装置;(3)依设计给定的位置安装监测仪器;(4)铺设第二层编织袋,铺设两层密封膜,并将膜压入压膜沟,安装真空泵抽真空;(5)由于吹填淤泥强度较弱,采用逐步提高开泵率的方式抽真空,待产生一定强度后满载运行;(6)待抽真空到设计所需的固结度时,停止抽真空,拆除抽真空系统,回收竖向立体排水装置骨架。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1)将真空荷载有效地向淤泥层中传递,进一步地缩短排水距离,加速土体的固结,有效地缩短工期;2)采用人工打设排水板的方式,不需要预先铺设砂垫层,尤其在砂源紧缺的地区,此方法效果很好;3)竖向排水装置能重复使用,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竖向立体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竖向立体排水装置加固吹填淤泥示意图。图中的1是尼龙扎带、2是滤膜、3是接头、4是PVC管、5是孔洞、6是四通、7是底盖、8是盖子、9是淤泥层、10是第一层编织袋、11是主管、12是第二层编织袋、13是两层密封膜、14是滤膜与主管的连接点、15是滤管、16是真空泵、17是压膜沟、18是排水沟、19是竖向立体排水装置、20是原地面、21是围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竖向立体排水装置的组装(1)根据场地条件及吹填深度设计带有孔洞5的PVC管4。针对不同的吹填厚度,竖向立体排水装置的总长度可以通过改变最上面一节的滤膜2的长度来调节;(2)向生产商订制带有孔洞5的PVC管4、滤膜2、尼龙扎带1、四通6、接头3、底盖7、盖子8;(3)将一定长度的滤膜2套在PVC管4上,用尼龙扎带1将滤膜2固定在PVC管4上;(4)将上述构件通过接头3装在四通6上;(5)依次类推,直到组装成设计所需的竖向排水装置的长度;(6)对于最上面一节,滤膜2需留出设计给定的长度;最下面一节需安装底盖7;四通作用两边的支管需安装盖子8。如图2所示,竖向立体排水装置的使用及回收步骤(1)修筑围堰21,挖压膜沟17,吹填淤泥至设计标高;(2)为使竖向立体排水装置施工人员正常施工,铺设第一层编织袋10,施工人员站在第一层编织袋10上手工插入竖向立体排水装置,滤膜2出露吹填淤泥层9上表面20cm以上,并与主管11、滤管15相连;若站在第一层编织袋10上施工困难,可借用浮船插设竖向立体排水装置;(3)安装监测仪器;(4)铺设第二层编织袋12,铺设两层密封膜13,并将膜压入压膜沟17,安装真空泵16抽真空;(5)由于吹填淤泥强度较弱,采用逐步提高开泵率的方式抽真空,待产生一定强度后满载运行;(6)待抽真空到设计所需的固结度时,停止抽真空,拆除抽真空系统,回收竖向立体排水装置骨架(PVC部分)。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