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7725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墙与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路桥建设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并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坑支护作为地下空间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内容,在具有支挡结构的基坑工程中主要涉及土体、支护结构、地下结构共同作用的问题。地连墙支护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工法,其施工工艺简单、质量易控制,施工时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广泛地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然而,目前地连墙一般仅作为临时支护结构而不考虑其后期作用或不能正确完全发挥其作用等。常规的基坑围护结构和地下构筑物外墙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以利于地下构筑物外墙的支模及绑扎钢筋、防水保温施工,地下构筑物外墙和围护结构分别按照永久阶段和临时基坑开挖阶段不同工况受力计算,不考虑共同作用。或者在基坑围护结构和地下构筑物外墙之间不留间间隙,建构筑物采用单侧支模法进行施工,部分考虑围护结构的支撑作用等,但没有充分考虑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间不均匀沉降对防水造成的破坏影响等。本发明考虑基坑围护结构和地下构筑物外墙相结合,充分考虑临时地连墙作为永久使用阶段地下结构物侧壁挡土结构的一部分,即采用墙板一体化技术,将原有废弃的临时围护结构作为永久地下结构外墙的一部分共同受力,并减少地下室外墙的厚度,节约工程造价,最大限度的减少地下结构物渗漏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地下构筑物与围护结构后期沉降不一致,防水效果差,渗漏严重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结构包括底板、顶板、多个地连墙、多个中间板、多个传力板带、多个外墙和多个传力板,多个地连墙首尾依次连接组成框体,所述框体设置底板的上表面与底板的下表面之间,底板、顶板、多个地连墙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多个中间板由下至上依次平行设置所述封闭空间内,且多个中间板将所述封闭空间分割成多个空间层,底板的边缘与地连墙内侧壁之间设有传力板,顶板的边缘与地连墙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传力板,每个中间板的边缘与地连墙之间设有传力板,每个空间层之间的地连墙的内侧壁上设有外墙,外墙的外侧壁与地连墙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传力板带,传力板带与传力板依次连接组成平层。进一步的,地连墙的内侧壁与平层之间由外至内依次设有柔性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主体顶板的上表面有上下依次设有柔性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底板的下表面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柔性防水层和防水保护层。进一步的,主体顶板、中间板、底板的边缘插入地连墙的深度是地连墙厚度的1/3~1/2。本发明所述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步骤一、在基坑开挖至基层底后,在基坑底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基底垫层、柔性防水层、防水保护层;步骤二、在基坑内侧壁设置地连墙,并在地连墙的内侧面上由下至上依次开设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的深度均是地连墙宽度的1/3~1/2;步骤三、在基坑底部浇筑底板,底板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并在底板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防水保护层、传力板;步骤四、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外墙、中间板,将每个中间板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并在每个中间板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防水保护层、传力板,在外墙的外侧壁与地连墙的内侧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防水保护层、传力板带;步骤五、在位于最上端的中间层上设置外墙,并在外墙与地连墙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防水保护层、传力板带,设置顶板,并将顶板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在顶板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防水层、防水保护层、传力板,在顶板的上表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完成施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实现了围护结构与地下构筑物外墙在永久使用阶段的共同作用,避免了维护结构和主体间不均匀沉降带来的隐患。考虑了围护结构的刚度贡献之后可以减薄地下室外墙的厚度,节省工程投资,合理利用资源。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所述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包括底板3、顶板9、多个地连墙1、多个中间板6、多个传力板带7、多个外墙8和多个传力板10,多个地连墙1首尾依次连接组成框体,所述框体设置底板3的上表面与底板3的下表面之间,底板3、顶板9、多个地连墙1组成一个封闭空间,多个中间板6由下至上依次平行设置所述封闭空间内,且多个中间板6将所述封闭空间分割成多个空间层11,底板3的边缘与地连墙1内侧壁之间设有传力板10,顶板9的边缘与地连墙1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传力板10,每个中间板6的边缘与地连墙1之间设有传力板10,每个空间层11之间的地连墙1的内侧壁上设有外墙8,外墙8的外侧壁与地连墙1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传力板带7,传力板带7与传力板10依次连接组成平层2。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的地连墙1的内侧壁与平层2之间由外至内依次设有柔性防水层4和防水保护层5,主体顶板8的上表面有上下依次设有柔性防水层4和防水保护层5,底板3的下表面由下至上依次设有柔性防水层4和防水保护层5。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的主体顶板9、中间板6、底板3的边缘插入地连墙1的深度是地连墙1厚度的1/3~1/2。其它组成及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地下构筑物外墙与围护结构施工方法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步骤一、在基坑开挖至基层底后,在基坑底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基底垫层、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步骤二、在基坑内侧壁设置地连墙1,并在地连墙1的内侧面上由下至上依次开设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的深度均是地连墙1宽度的1/3~1/2;步骤三、在基坑底部浇筑底板3,底板3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并在底板3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10;步骤四、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外墙8、中间板6,将每个中间板6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并在每个中间板6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10,在外墙8的外侧壁与地连墙1的内侧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带7;步骤五、在位于最上端的中间层6上设置外墙8,并在外墙8与地连墙1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带7,设置顶板9,并将顶板9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在顶板9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10,在顶板9的上表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完成施工。本发明还可使用盖挖顺发施工,具体步骤为:步骤一、在地表作业完成挡土结构后,及时以定型的预制标准覆萧结构置于挡土结构上维持交通,往下反复进行暗挖和加设横撑,直至基坑的基底设计标高;步骤二、在基坑内侧壁设置地连墙1,并在地连墙1的内侧面上由下至上依次开设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的深度均是地连墙1宽度的1/3~1/2;步骤三、在基坑底部浇筑底板3,底板3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并在底板3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10;步骤四、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设置外墙8、中间板6,将每个中间板6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并在每个中间板6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10,在外墙8的外侧壁与地连墙1的内侧壁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带7;步骤五、在位于最上端的中间层6上设置外墙8,并在外墙8与地连墙1之间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带7,设置顶板9,并将顶板9的边缘插入相应的凹槽内,在顶板9的边缘与凹槽内壁之间依次设置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传力板10,在顶板9的上表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柔性防水层4、防水保护层5完成施工。本发明还可使用盖挖逆作法施工,具体步骤为:先在地表面向下做基坑的维护结构和中间桩柱,随后开挖表层土体至主体结构顶板地面标高,凿除地连墙1相应部位1/3~1/2厚度,高度与顶板一致,利用未开挖的土体作为土模浇筑顶板及顶板传力带。回填土后将道路复原,恢复交通。以后的工作都是在顶板覆盖下进行,即自上而下逐层开挖并建造主体结构直至底板,施工每层结构时同时施做传力板带及防水。本发明还可使用盖挖半逆作法施工,与逆作法的区别仅在于主体顶板及传力板带完成及恢复路面后,向下挖土至设计标高后先浇筑底板,再依次向上逐层浇筑侧墙、楼板及传力板带及防水。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实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