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雨水管道进行施工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3614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对雨水管道进行施工的工艺。



背景技术: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雨的形成过程: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云团逐渐变大,云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温度越来越低最后形成雨点下降。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暴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雨的主要成分: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有少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因闪电造成),还有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杂质和浮尘。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现在城市中雨水都需要进行疏导,避免累计在地面,但是传统对于雨水管道的施工过程繁琐,施工周期长,而且造成雨水泄漏,不利于雨水的疏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对于雨水管道的施工过程繁琐,施工周期长,而且造成雨水泄漏,不利于雨水的疏导的问题,涉及了一种基于对雨水管道进行施工的工艺,该工艺施工步骤简便,能够大大地缩短施工周期,管道之间连接紧密,在雨水疏导过程中保持了密封性,解决了现有对于雨水管道的施工过程繁琐,施工周期长,而且造成雨水泄漏,不利于雨水的疏导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对雨水管道进行施工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施工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放样,采用水准仪测高程,施工时严格控制流水面高程,保持水流方向及与交叉结构物的衔接;

(2)沟槽开挖:沟槽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的开挖方法,机械开挖至设计高程以上0.3米,余下部分用人工开挖,开挖槽底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留够工作面宽度,开挖深度小于5米,采用放坡开挖,开挖深度大于5米时,应采取支承措施,或分层留台阶放坡开挖,开挖堆土距沟槽边缘不小于0.8m,且高度不应超过1.5米,以防止塌方,施工开挖时遇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采用挖边沟排水或井点排水,沟槽开挖完成后,应清槽并请监理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基础混凝土浇筑:设计计算基础支承角为120度和180度两种,采用标号c15混凝土,混凝土振捣应密实,管道基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安装管节;

(4)管道铺设:管道铺设要沿管轴线带线铺设,铺设顺直,且管口的纵向间隙符合规范规定,dh600间隙1-5mm,dh≥700间隙7-15mm,同时留好检查井位置,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管接口处应凿毛刷净,抹带及填缝均采用1:2.5水泥砂浆,钢丝网应锚入基础混凝土10-15cm,以加强连接,钢丝网宽度,抹带厚度及宽度应符合规定;

(5)检查井砌筑:井室基础应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砌筑前砌块应充分润湿,井墙用m7.5水泥砂浆,现场拌制应拌合均匀,随用随拌,检查井内的流槽宜与井壁同时进行砌筑,流槽需在安放踏步的同侧加设脚窝,砌块砌筑应垂直,铺浆应饱满,灰浆与砌块四周粘结紧密,上下砌块应错缝砌筑;砌筑时应同时安装踏步,踏步安装后在砌筑砂浆未达到规定抗压强度前不得踩踏,检查井内外均用1:2防水水泥砂浆抹面至井顶部,厚2cm,检查井井室砌筑达到设计标高后,开始安装盖板,盖板座浆应饱满,四周应抹三角灰,抹面、勾缝、座浆、抹三角灰均用1:2防水水泥砂浆,然后接井筒,安装井圈及井盖,盖板、井圈应提前预制,达到强度后安装;

(6)沟槽回填:管道在闭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回填时沟槽内不得有积水,沟槽内砖、石、木块等杂物清除干净,井室周围的回填压实时应与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回填应同时进行,且要沿井室、管道两侧对称回填,且不得漏夯,回填其他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沟槽回填设计用5%石灰土,压实度不得小于90%,回填时应在运入槽内前拌合,每层回填的虚铺厚度不得大于25cm;

(7)雨水口及连接支管:采用卡箍式弹性连接,雨水口连接管坡度不小于1%,雨水口连接支管的埋设在道路灰土基层压实后,采用二次开挖,开挖范围内的回填材料为中粗砂,管顶以上0.5米采用c20混凝土回填,开挖雨水口槽及支管管槽每侧宜留出30-50cm的施工宽度,槽底应夯实,管端面在雨水口内的露出长度不得大于2cm,管端面应完整无破损,砌筑时,灰浆饱满,随砌随勾缝,抹面应压实,雨水口底部应用水泥砂浆抹出雨水口泛水坡;砌筑完成后应保持口内清洁,及时加盖,保证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工艺施工步骤简便,能够大大地缩短施工周期,管道之间连接紧密,在雨水疏导过程中保持了密封性,解决了现有对于雨水管道的施工过程繁琐,施工周期长,而且造成雨水泄漏,不利于雨水的疏导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基于对雨水管道进行施工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测量放线:施工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放样,采用水准仪测高程,施工时严格控制流水面高程,保持水流方向及与交叉结构物的衔接;

(2)沟槽开挖:沟槽开挖采用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的开挖方法,机械开挖至设计高程以上0.3米,余下部分用人工开挖,开挖槽底宽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并留够工作面宽度,开挖深度小于5米,采用放坡开挖,开挖深度大于5米时,应采取支承措施,或分层留台阶放坡开挖,开挖堆土距沟槽边缘不小于0.8m,且高度不应超过1.5米,以防止塌方,施工开挖时遇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排水措施,采用挖边沟排水或井点排水,沟槽开挖完成后,应清槽并请监理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3)基础混凝土浇筑:设计计算基础支承角为120度和180度两种,采用标号c15混凝土,混凝土振捣应密实,管道基础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安装管节;

(4)管道铺设:管道铺设要沿管轴线带线铺设,铺设顺直,且管口的纵向间隙符合规范规定,dh600间隙1-5mm,dh≥700间隙7-15mm,同时留好检查井位置,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管接口处应凿毛刷净,抹带及填缝均采用1:2.5水泥砂浆,钢丝网应锚入基础混凝土10-15cm,以加强连接,钢丝网宽度,抹带厚度及宽度应符合规定;

(5)检查井砌筑:井室基础应与管道基础同时浇筑,砌筑前砌块应充分润湿,井墙用m7.5水泥砂浆,现场拌制应拌合均匀,随用随拌,检查井内的流槽宜与井壁同时进行砌筑,流槽需在安放踏步的同侧加设脚窝,砌块砌筑应垂直,铺浆应饱满,灰浆与砌块四周粘结紧密,上下砌块应错缝砌筑;砌筑时应同时安装踏步,踏步安装后在砌筑砂浆未达到规定抗压强度前不得踩踏,检查井内外均用1:2防水水泥砂浆抹面至井顶部,厚2cm,检查井井室砌筑达到设计标高后,开始安装盖板,盖板座浆应饱满,四周应抹三角灰,抹面、勾缝、座浆、抹三角灰均用1:2防水水泥砂浆,然后接井筒,安装井圈及井盖,盖板、井圈应提前预制,达到强度后安装;

(6)沟槽回填:管道在闭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回填,回填时沟槽内不得有积水,沟槽内砖、石、木块等杂物清除干净,井室周围的回填压实时应与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回填应同时进行,且要沿井室、管道两侧对称回填,且不得漏夯,回填其他部位时,应均匀运入槽内,沟槽回填设计用5%石灰土,压实度不得小于90%,回填时应在运入槽内前拌合,每层回填的虚铺厚度不得大于25cm;

(7)雨水口及连接支管:采用卡箍式弹性连接,雨水口连接管坡度不小于1%,雨水口连接支管的埋设在道路灰土基层压实后,采用二次开挖,开挖范围内的回填材料为中粗砂,管顶以上0.5米采用c20混凝土回填,开挖雨水口槽及支管管槽每侧宜留出30-50cm的施工宽度,槽底应夯实,管端面在雨水口内的露出长度不得大于2cm,管端面应完整无破损,砌筑时,灰浆饱满,随砌随勾缝,抹面应压实,雨水口底部应用水泥砂浆抹出雨水口泛水坡;砌筑完成后应保持口内清洁,及时加盖,保证安全。

该工艺施工步骤简便,能够大大地缩短施工周期,管道之间连接紧密,在雨水疏导过程中保持了密封性,解决了现有对于雨水管道的施工过程繁琐,施工周期长,而且造成雨水泄漏,不利于雨水的疏导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法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