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9242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止水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



背景技术:

沉管隧道就是把要通过水底的隧道,预先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成一定长度的多节管段,将管段两端临时封闭后浮运到隧道位置,沉埋入挖好的沟槽中,把管段连接起来,成为水下隧道。利用管段自防水、管段外防水和管段接头防水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增强沉管隧道的防水效果和使用寿命,它们组成了沉管隧道严密的防水体系,保证沉管隧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但是长久下来,利用现有的止水技术,沉管隧道内潮湿度还是很大,还是有水渗入,而且,使用的材料价格高、成本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以解决利用现有的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沉管隧道内潮湿度还是很大,还是有水渗入,使用的材料价格高、成本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包括止水螺杆、遇水膨胀止水胶、管节接缝、吸潮器、密封圈、接头拉杆、螺帽、山形卡、防水层、墙体、钢板止水带、塑料垫块、链接螺母、止水片和内杆,所述管节接缝两侧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所述遇水膨胀止水胶两侧安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两侧安装有止水螺杆,所述止水螺杆中部安装有内杆,且内杆中部安装有止水片,所述止水片两侧安装有链接螺母,且链接螺母两侧与塑料垫块相连接,所述塑料垫块、链接螺母、止水片和内杆均安装在墙体内部,且墙体外侧与钢板止水带相连接,所述钢板止水带外侧设有防水层,且在防水层外侧安装有接头拉杆,所述接头拉杆上安装有山形卡,且山形卡外侧安装有螺帽。

优选的,所述管节接缝上下两端均安装有吸潮器。

优选的,所述接头拉杆为可拆卸装置。

优选的,所述墙体为防水抗渗混凝土材料制成,且其内部添加了防水砼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安装有止水螺杆,且止水螺杆上的接头拉杆为可拆卸结构,当止水螺杆安置定型后,通过螺帽和山形卡将接头拉杆拆下,可重复利用,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另外,在墙体上安置了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带可改变水的渗透路径,延长水的渗透路线,还能起到抗腐蚀作用,并且,该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所使用的材料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止水螺杆,2、遇水膨胀止水胶,3、管节接缝,4、吸潮器,5、密封圈,6、接头拉杆,7、螺帽,8、山形卡,9、防水层,10、墙体,11、钢板止水带,12、塑料垫块,13、链接螺母,14、止水片,15、内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包括止水螺杆1、遇水膨胀止水胶2、管节接缝3、吸潮器4、密封圈5、接头拉杆6、螺帽7、山形卡8、防水层9、墙体10、钢板止水带11、塑料垫块12、链接螺母13、止水片14和内杆15,管节接缝3两侧设有遇水膨胀止水胶2,管节接缝3上下两端均安装有吸潮器4,遇水膨胀止水胶2两侧安置有密封圈5,且密封圈5两侧安装有止水螺杆1,止水螺杆1中部安装有内杆15,且内杆15中部安装有止水片14,止水片14两侧安装有链接螺母13,且链接螺母13两侧与塑料垫块12相连接,塑料垫块12、链接螺母13、止水片14和内杆15均安装在墙体10内部,且墙体10外侧与钢板止水带11相连接,墙体10为防水抗渗混凝土材料制成,且其内部添加了防水砼材料,防水砼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强力的防水效果,而且成本低,寿命与水泥相当,在水中寿命更长,钢板止水带11外侧设有防水层9,且在防水层9外侧安装有接头拉杆6,接头拉杆6为可拆卸装置,可重复利用,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接头拉杆6上安装有山形卡8,且山形卡8外侧安装有螺帽7。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沉管隧道管节止水装置之前,需要对整个记录装置进行简单的结构了解,整个处理的过程大体上可以进行三个部分的划分,首先将遇水膨胀止水胶2沿着管节接缝3涂满,当有水从管节接缝3渗出时,遇水膨胀止水胶2浸水后自身体积膨胀,接着充填空隙,发挥止水效果,在平时,吸潮器4一直工作,对管节接缝3及其附近空气起到干燥作用,当止水螺杆1安置定型后,通过螺帽7和山形卡8将接头拉杆6拆下,留作下次使用,节约资源。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