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土建施工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既有盾构矩形隧道软土基底处理方法的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盾构隧道相继建设并投入运营,根据运营监测的显示,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盾构隧道均发生了不均匀沉降,部分城市尤其突出,特别是软土地区的上海、南京等地的情况日趋严重。为保证盾构隧道的正常使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盾构隧道基底的软弱地层进行处理。
目前的实际处理措施包括:1)加强隧道本身的强度,一般采用钢环或者洞内二次衬砌;2)洞外旋喷或者压密注浆;3)洞内微扰动注浆。
然而,这些措施分别存在着以下缺陷:1)钢环加固、洞内二次衬砌加强均无法解决隧道下卧软土地层沉降的问题,且洞内二次衬砌加强受限界影响存在无法实施的可能;2)洞外旋喷加固对地层扰动很大,无法确保隧道和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压密注浆效果有限;3)洞内微扰动注浆需要破坏既有隧道结构,且费效比低,对于不均匀沉降较大的地方作用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地层扰动小,不会破坏既有盾构矩形隧道结构,能解决隧道下卧软土地层沉降的问题的既有盾构矩形隧道软土基底处理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既有盾构矩形隧道软土基底处理方法, 涉及底部设有一层混凝土垫层的盾构矩形隧道,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在盾构矩形隧道的左右两侧,从地面向下左右对称的各钻一注浆管孔,并使注浆管孔的孔底延伸至低于盾构矩形隧道底部的混凝土垫层;
2)采用MJS工法进行从下往上的强制排泥,同时对地层进行混凝土泥浆摆喷加固,形成支撑住盾构矩形隧道底部的混凝土垫层的左下部及右下部的左右各一个混凝土加固体,混凝土加固体的高度范围为h/2~h,其中的h是指盾构矩形隧道的竖向高度。
本发明提供的既有盾构矩形隧道软土基底处理方法,采用洞外加固的方式,避免了洞内加固对隧道结构的破坏,并采用对软土地层强制排泥和摆喷加固同步进行的方式,并结合对地内应力等参数的监控,对地层扰动小,确保加固效果的同时,保证了隧道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达到了控制隧道长期不均匀沉降的目的,解决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基底软弱地层加固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既有盾构矩形隧道软土基底处理方法的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采用本发明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的顿号均表示和的关系。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既有盾构矩形隧道软土基底处理方法, 涉及底部设有一层混凝土垫层5的盾构矩形隧道2,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在盾构矩形隧道2的左右两侧,从地面1向下左右对称的各钻一注浆管孔3(为确保盾构矩形隧道左右两侧压力平衡,不产生附加水平位移,注浆管孔必须左右对称布置),并使注浆管孔3的孔底延伸至低于盾构矩形隧道底部的混凝土垫层5;
2)采用MJS工法(全方位高压喷射工法)进行从下往上的强制排泥,同时对地层进行混凝土泥浆摆喷加固,形成支撑住盾构矩形隧道底部的混凝土垫层5的左下部及右下部的左右各一个混凝土加固体4,混凝土加固体4的高度范围为h/2~h,其中的h是指盾构矩形隧道的竖向高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MJS工法为现有技术,实施MJS工法所需设备包括MJS主机、泥浆泵、高压水泵、空压机、钻头、钻杆、多空管、MJS施工管理系统、辅助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地层进行混凝土泥浆摆喷加固时,必须实时监测并控制地内应力、空气压力及流量、水泥浆压力及流量、倒吸水压力及流量参数的变化,通过监控确保被加固盾构矩形隧道和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本发明实施例适用于软土地区的已建隧道、交叠隧道、已建车站的地基加固、新建结构穿越既有结构的变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