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体生态软体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217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空间体生态软体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堤坝、河岸、河床底部或滩面等防冲刷工程的软体排,特别是一种具有生态空间体压载的软体排。



背景技术:

现有河床及岸滩防冲刷的软体排,排体采用土工织物,压载物采用砂袋、石块或绑扎砂肋、混凝土块或混凝土联锁块等,排布上设有尼龙绳或加筋带。但是,这种采用砂袋、石块或混凝土块仅起到压载作用,其生态效果较差,不能减缓底层流速而使护底河床区域处于微淤状态,为底栖生物构建适合的沉积环境,其结构空间也不能为鱼、蟹、虾等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防冲刷工程使用的软体排,使其能够显著提高生态效应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解决了其技术问题:一种空间体生态软体排,包括排布和固定在排布上的压载体,其特征在于:排布上固定缝制均匀排列的加筋带以及由加筋带构成的绑扎套环,所述的压载体由顶板、底板以及固定连接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立柱或侧板构成,该压载体的底板上预埋能够连接周边其他压载体底板的连接绳索,至少四个压载体构成一单元组,该单元组或压载体通过所述连接绳索与排布上由加筋带构成的绑扎套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生态效果较好,能够减缓底层流速而使护底河床区域为微淤状态,为底栖生物构建合适的沉积环境,其结构空间也能为鱼、蟹、虾等提供适宜的生态空间环境。本实用新型整体性好、耐久性强、生态环保,可用于堤坝、河岸、河床底部或滩面等防冲刷工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载体构成单元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实施例2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C向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实施例3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D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实施例4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E-E向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构成单元组的实施例1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F-F向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构成单元组的实施例2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G-G向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构成单元组的实施例3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H-H向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构成单元组的实施例4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I-I向剖视图。

图20为图18中J-J向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压载体构成单元组的实施例5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K-K向剖视图。

图23为图21中L-L向剖视图。

图中各序号分别表示为:1—压载体, a—压载体,b—压载体,c—压载体,d—压载体,

2—排布,3—加筋带,4—连接绳索,5—绑扎套环,6—顶板,7—立柱,71—侧板,8—底板,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排布2和固定在排布2上的生态空间体。排体上的生态空间体即压载体1,该压载体1要用绳索穿过加筋带3上的绑扎套环5与排布2固定于一体,相邻压载体1也可用绳索连接在一起。

所述排布2上固定缝制均匀排列的加筋带3以及由加筋带3构成的绑扎套环5。排布2为单层土工织物,或者多层复合土工织物,其单位面积重量≥150g/m2;排体的加筋带3和绑扎套环5由聚丙烯材料构成,其宽度≥3cm。

参照图4和图5,所述的压载体1由顶板6、底板8以及固定连接在顶板6与底板8之间的立柱7或侧板71构成,该压载体1的底板8上预埋能够连接周边其他压载体底板8的连接绳索4。

该压载体1外轮廓长为40~80cm,宽为40~80cm ,高为25~50cm,顶板6厚6~12cm、底板8厚8~15cm并在其中开有通孔9,立柱7截面为方形,其边长为8~15cm,侧板71截面长边为40~80cm,短边为8~15c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载体1由混凝土预制成底板8、顶板6、立柱7或侧板71,再通过螺栓螺母或焊接固定连接成整体;或者顶板6和立柱7一起预制,再通过螺栓螺母或焊接固定连接成整体;或者压载体1单个或多个整体预制。

为更好的发挥空间块体的缓流促淤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生态空间体结构和压载体单元组的连接可呈多种形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压载体根据需要可以制成如下不同的四种形式:

压载体实施例1,参照图4和图5,压载体a由顶板6、底板8以及等高的四根立柱7固定连接在顶板6与底板8之间构成,其中四根立柱7可以沿顶板6、底板8的边缘对齐安置,也可以向内留有一定距离的边沿,如图5中的底板8四角上的虚线所示。同样构造的压载体a,大小高度可以不同。

压载体实施例2,参照图6和图7,压载体b由顶板6、底板8以及等高的两立柱7和一侧板71固定连接在顶板6与底板8之间构成。

压载体实施例3,参照图8和图9,压载体c由顶板6、底板8以及不等高的四根立柱7固定连接在顶板6与底板8之间构成,使顶板6为倾斜一定角度的斜坡式面板。

压载体实施例4,参照图10和图11,压载体d由顶板6、底板8以及不等高的两立柱7和一侧板71固定连接在顶板6与底板8之间构成。具体地,高度较矮的一边为侧板71进行封闭,高度较高的一边为两立柱7。

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至少四个压载体1构成一单元组,该单元组压载体1通过所述连接绳索4与排布2上由加筋带3构成的绑扎套环5固定连接。

所述的单元组由纵向为多个压载体1与横向为多个压载体1对齐排列或者交错排列而成。比如纵向为4~6个压载体1与横向为4~6个压载体1对齐排列或者交错排列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单元组可根据不同需求制成如下形式:

单元组实施例1,参照图12和图13,将不同高度不一的压载体a按随机或有序错落摆放。

单元组实施例2,参照图14和图15,将压载体b随机摆放。

单元组实施例3,参照图16和图17,将压载体d规则放置于迎流面。

单元组实施例4,参照图18、图19和图20,将压载体c按相邻纵向列对称布置,相邻横向列错位布置。

单元组实施例5,参照图21图22和图23,将高低不一的压载体a与压载体c按纵横向之间错位间隔布置。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的排体和压载体1准备好后,可根据地形情况采用直接铺设和铺排船铺设工艺。

直接铺设工艺是:将排体直接展开在滩地上,采用吊装机械将压载体1(或一组压载体单元组)均匀排列在排体上,将压载体1(或一组压载体单元组)预设的连接绳索4穿过排体预设的绑扎套环5后扎紧,将压载体1(或一组压载体单元组)与排体固定于一体。

铺排船铺设工艺是:将排体展开在铺排船的甲板和活动滑板上,将压载体1(或一组压载体单元组)吊放到排体上并固定在排体上,将船舷边的滑板倾斜一定角度后,排体依靠自重缓慢滑入水中,边滑边移船完成铺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