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5356阅读:1066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排水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



背景技术:

建筑同层排水是卫生间器具所连排水管不穿越楼层到下层住户,所有的横支管均在本层楼板上面敷设,再用轻质混凝土填埋在地下的一种排水技术,房屋在设计时就需要将卫生间部份的楼板下沉400mm左右,形成一个“沉箱”,同层排水可以解决隔层排水吊顶管道产权不明析问题,减小排水噪音对下层住户的干扰。而且,我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同层排水的推广应用,《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6.1.6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宜设在本层套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4.3.8条规定:住宅卫生间的卫生器具排水管不宜穿越楼板进入他户等等规范条文,都表达了同一个概念——住宅卫生间排水设计要采用同层排水。但是,以上规范只是粗略指明了同层排水的概念,对于具体做法没有详细说明。国家标准图集《住宅厨、卫给排水管道安装》03SS408对排水管道横支管的具体布置做了设计,对于回填施工等也都有详细说明,却没有考虑“沉箱”内可能存在的渗漏水如何处理。虽然卫生间施工采取了上、下两道防水密封,但实际情况总有施工不到位的情况发生,现实中也确实存在漏水现象,漏水后“沉箱”变成了“污水池”,时间长了卫生间臭气大,甚至出现污水渗漏到下层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卫生间“沉箱”存在漏水现象,积水无法排出,时间长导致积水发臭甚至渗漏到下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包括主体、防返圈、渗漏支架、防护胶圈和横管接入管件,所述的主体为中空圆筒状结构,上端为渗漏支架接口,下端为下立管接口,内部设置有U型半密封环形槽,所述的主体内部在渗漏支架接口的下方设置有台阶环面,所述的渗漏支架由内筒状体和外筒状体通过环形面连接而成,所述的渗漏支架安装在主体内腔中,并且外筒状体的下端面与台阶环面相贴,内筒状体的下端部延伸至U型半密封环形槽中形成存水弯结构,所述的防返圈安装在内筒状体与U型半密封环形槽的内壁之间,所述的横管接入管件的下管段安装在内筒状体内,所述的横管接入管件上设置有若干横支管接入口,所述的环形面上端覆盖有防护胶圈,所述的主体、防返圈、渗漏支架和横管接入管件相互连接形成一立管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体在外壁上端设置有外防水翼环,在U型半密封环形槽的内壁上端设置有内密封环,所述的防返圈的上端面设置有内翻环面,所述的内翻环面与内密封环紧密贴合,所述的防护胶圈上端面与外防水翼环的上端面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防水翼环、内密封环均为水平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筒状体的下端部为扩口结构,下端部口径大于内筒状体上端部口径,且扩口结构处向内筒状体内部延伸形成一内延伸环面,所述的内延伸环面与横管接入管件的下端面贴合,所述的外筒状体位于内筒状体的上端部外侧,所述的环形面连接外筒状体的上端面和内筒状体的外立面,所述的环形面上端与内筒状体的中部环面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渗漏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延伸环面的内边缘向下倾斜,所述的外筒状体与内筒状体同轴,所述的渗漏通孔的孔径在3~15m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的渗漏支架接口直径大于渗漏支架的外筒状体最大外径,所述的渗漏支架的上端开口的内径大于横管接入管件下管段的外径,所述的防返圈的外环立面的尺寸小于内筒状体下端部的内径,所述的防护胶圈的内径与内筒状体的外径相同,所述的防护胶圈的外径与渗漏支架接口的内径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的防护胶圈上固连有1~3个凸出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横支管接入口的数量为1~3个,均沿着不同方向横向设置于横管接入管件的外立面上,所述横支管接入口的轴线与横管接入管件的上立管接口轴线间隔95~98°。

作为优选,所述的横支管接入口上安装有横管防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结构合理,用于立管穿楼板部位,上平面具有防水翼环,内部具有渗漏通孔,安装时上平面与楼板预留洞口上平面齐平,通过在楼板上找坡,坡向预留型防漏接头的渗漏通孔,并在找坡层上铺设一层40mm厚粒料,使“沉箱”内渗漏水可以流向渗漏水入孔,排入立管通道内部,在立管通道上具有存水弯结构,可以形成水封,防止立管通道内部臭气进入“沉箱”内,还具有防返溢的作用,防止立管通道内污水返溢进入“沉箱”内。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圆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的施工工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包括主体1、防返圈2、渗漏支架3、防护胶圈4和横管接入管件5,所述的主体1为中空圆筒状结构,上端为渗漏支架接口14,下端为下立管接口11,内部设置有U型半密封环形槽12,所述的主体1内部在渗漏支架接口14的下方设置有台阶环面16,所述的渗漏支架3由内筒状体33和外筒状体34通过环形面35连接而成,所述的渗漏支架3安装在主体1内腔中,并且外筒状体34的下端面与台阶环面16相贴,内筒状体33的下端部延伸至U型半密封环形槽12中形成存水弯结构8,所述的防返圈2安装在内筒状体33与U型半密封环形槽12的内壁之间,所述的横管接入管件5的下管段51安装在内筒状体33内,所述的横管接入管件5上设置有若干横支管接入口53,所述的环形面35上端覆盖有防护胶圈4,所述的主体1、防返圈2、渗漏支架3和横管接入管件5相互连接形成一立管通道7。

其中,所述的主体1在外壁上端设置有外防水翼环13,在U型半密封环形槽12的内壁上端设置有内密封环15,所述的防返圈2的上端面设置有内翻环面22,所述的内翻环面22与内密封环15紧密贴合,所述的防护胶圈4上端面与外防水翼环13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的外防水翼环13、内密封环15均为水平设置。外防水翼环13用于施工过程中防水层搭接方便,保证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的内筒状体33的下端部为扩口结构,下端部口径大于内筒状体33上端部口径,且扩口结构处向内筒状体33内部延伸形成一内延伸环面36,所述的内延伸环面36与横管接入管件5的下端面贴合,所述的外筒状体34位于内筒状体33的上端部外侧,所述的环形面35连接外筒状体34的上端面和内筒状体33的外立面,所述的环形面35上端与内筒状体33的中部环面上等间距开设有若干渗漏通孔3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内延伸环面36的内边缘向下倾斜,具有导流的作用,所述的外筒状体34与内筒状体33同轴,所述的渗漏通孔31的孔径在3~15mm之间,可以防止大颗粒杂质进入渗漏通孔31发生堵塞,存水弯结构8能够形成水封,可以隔断渗漏通孔31与立管通道7之间气体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渗漏支架接口14直径大于渗漏支架3的外筒状体34最大外径,所述的渗漏支架3的上端开口32的内径大于横管接入管件5下管段51的外径,所述的防返圈2的外环立面21的尺寸小于内筒状体33下端部的内径,所述的防护胶圈4的内径与内筒状体33的外径相同,所述的防护胶圈4的外径与渗漏支架接口14的内径相同。防护胶圈4与内筒状体33及渗漏支架接口14紧密配套,用于防止施工过程中垃圾进入渗漏通孔31造成堵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返圈2自然状态下靠重力,通过内翻环面22与内密封环15紧密贴合封闭渗漏通孔31与立管通道7的通道,当有渗漏水时又可以在水压的作用下打开渗漏通孔31与立管通道7的通道,使渗漏水流入立管通道7内。

进一步地,所述的防护胶圈4上固连有1~3个凸出结构41,用于完工后方便将防护胶圈4取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横支管接入口53的数量为1~3个,均沿着不同方向横向设置于横管接入管件5的外立面上,所述横支管接入口53的轴线与横管接入管件5的上立管接口52轴线间隔95~98°,所述的横支管接入口53上安装有横管防护套6。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

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在安装时,自下而上,逐层进行,先立管后横支管的顺序安装,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安装时应将防护胶圈4安装到位,立管安装完毕应及时用横管防护套6封堵横支管接入口53,避免垃圾进入造成堵塞,具体施工工艺如下:

第一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毛胚房应在排水管穿楼板位置预留直径200mm的洞口;

第二步:安装一种预留型防漏接头;

第三步:填充穿楼板预留洞,在现浇板上找平、找坡,坡度在1.5%左右,坡向预留型防漏接头的渗漏通孔31,使渗漏通孔31周边的找平层厚度为0,以尽量减少占用高度空间;

第四步:在找坡层上做防水层;

第五步:在防水层上做20mm厚的水泥保护层;

第六步:安装横支管;

第七步:在水泥保护层上做40mm厚粒料层,料径在10mm左右,作为渗漏水渗透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