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单管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单管塔基座。
背景技术:
单管塔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行业中,单管塔基座是单管塔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单管塔得以相对地面稳固的根本。单管塔基座用于支撑并固定安装于其上部的单管塔,并提供足够抵抗单管塔基座、线路、设备自身重量、风、 雪等荷载的抗压、抗拔、抗水平等多种形式的承载力。
常用的单管塔基座有两种,混凝土灌注桩基座和混凝土扩展基座。但是,这两种铁塔基础,其均存在施工工序多、工期长的缺点,其主要原因是两者在施工时,均需等待混凝土的强度养护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且两者的作业环境明显地受气温影响,在北方冬季基本无法施工。故此对施工的工期、环境产生了明显制约。
现有一种新型的单管塔基座,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4402130U的中国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直埋式单管塔基座,包括有两个水平设置的且相互平行的底梁,通过螺栓连接在两个底梁中部位置上方的一个连接梁,通过螺栓连接在连接梁上方中部的一个基座管段,以及连接在两个底梁上方端部与基座管段上部侧壁之间的共四个支撑杆。该单管塔的基座由通过螺栓连接的底梁、连接梁及支撑杆构成,能够分别搬运到安装位置后再进行组装。安装前在安装位置先挖好基坑,这样基座直接在基坑内或基坑附近完成安装后,往基坑内浇筑混凝土即可将基座牢固固定在基坑内,施工方便。
但是,上述实用新型仍存在以下缺点:在将基座安装入基坑内后仍然需要网基坑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晾干需要时间而仍然会增加工程竣工所需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即装即用的单管塔基座,通过连接部和呈柱状设置的安装部固定设置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单管塔基座,包括连接部和呈柱状设置的安装部,所述连接部的轴向方向呈中空设置,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固定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面设有若干用于连接单管塔的螺孔,所述安装部的侧壁靠近所述连接部处设有用于穿设线缆的线缆底座,所述线缆底座与所述连接部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在连接部上端面的螺孔与单管塔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设置在安装部侧壁的线缆底座用于穿设线缆,并将线缆经过连接部与线缆底座相同的腔室通入单管塔。将连接部和呈柱状设置的安装部固定连接,当安装部插入地面时连接部则被留在地面与单管塔连接,而安装部通过地质层的挤压而被固定在地质层中。通过采用该实用新型可以将安装部插入地质层,并将单管塔与连接部连接后即可完成单管塔的设置,大大节约了施工时间,从而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上连接板和下支撑板,若干所述螺孔设置在所述上连接板四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连接板的四周设置螺孔,这些螺孔均与单管塔底部的螺孔相适配。将在上连接板的下方设置下支撑板可以方便在上连接板与上支撑板之间预留设置加强筋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支撑板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连接部需要支撑单管塔的重量,使其需要具备较为坚固的结构强度,通过在上连接板与下支撑板之间设置若干加强筋可以通过加强筋增加连接部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连接部支撑单管塔的支撑能力。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加强筋之间的间距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个加强筋之间设置成相等的间距可以平均分散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的作用力,通过加强筋可以提升连接部的支撑能力,既提升了连接部的使用寿命,又可以避免单管塔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连接部的支撑能力不够而出现安全隐患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呈长方板体设置,所述加强筋的上侧壁与所述上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的下侧壁与所述下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靠近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远离所述连接部的外侧壁的一端与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下支撑板的外边缘保持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连接板与上支撑板设置呈长方板体设置的加强筋,采用长方板体设置的加强筋可以与上连接板、下支撑板和连接部外侧壁同时连接,将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的作用力均匀分散至连接部的各个部位,使得连接部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参与单管塔的支撑,从而可以提升连接部的支撑能力。加强筋的上、下侧壁分别与上连接板和下支撑板固定连接,可以将单管塔竖直向下作用于连接部的作用力通过上连接板传递至加强筋,再通过加强筋传递至下支撑板,最后通过下支撑板传递至与其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从而大大分散了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的作用力,进而提升连接部的使用寿命。同时加强筋靠近连接部外侧壁的一侧与连接部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加强筋远离连接部外侧壁的一侧与上连接板和下支撑板的外边缘保持一致,可以提升加强筋自身的结构强度,通过三边将单管塔的作用力传递至安装部可以大大减小作用力对加强筋的影响效果,从而提升加强筋自身的使用寿命,而将加强筋的外边缘与上连接板和下支撑板的外边缘保持一致可以在不减小加强筋结构强度的情况下降低材料的消耗,从而降低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下支撑板与所述安装部的侧壁之间设有若干等距垂直于所述下支撑板的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支撑板与安装部之间设置加强板可以提升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在连接部受到单管塔的作用力时,可以通过加强板将作用力传递至安装部,同时可以增加连接部和安装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呈直角三角形设置,所述加强板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下支撑板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所述安装部的侧壁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加强板设置在上支撑板与安装部所成夹角位置,使加强板与上支撑板垂直设置,从而使加强板能够更好的分担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部位的作用力,提升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连接部位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部远离所述连接部一端呈半椭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通过半椭球的设置使得安装部能够更加顺畅地被打入地质层,从而减小本实用新型的施工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均采用圆柱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圆柱体的侧壁较为圆润和光滑,当安装部被打入地质层时,圆润和光滑的侧壁受到地质层的阻力较小,从而可以提升安装部被打入地质层的顺畅性,降低本实用新型的施工难度,提升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呈一体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连接部和安装部采用一体设置的结构可以大大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同时,可以降低本实用新型的加工难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连接部和安装部一体设置的单管塔基座,提升了本实用新型自身的结构强度。将安装部的自由端设置成半椭球,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入地质层的顺畅性。同时在连接部上设置加强筋,在连接部与安装部之间的连接位置设置加强板,大大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和支撑能力。而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部设置成柱体,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直接安装入地质层内,无需再向安装位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可以减小本实用新型安装时的施工时间,提升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1、连接部;11、上连接板;12、下支撑板;13、加强筋;14、加强板;2、安装部;3、螺孔;4、线缆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单管塔基座,包括连接部1和呈圆柱状设置的安装部2,连接部1与安装部2呈一体设置。连接部1的上端面设有若干用于连接单管塔的螺孔3。连接部1的轴向方向呈中空设置,安装部2的侧壁靠近连接部1处设有用于穿设线缆的线缆底座4,线缆底座4与连接部1相连通。
连接部1包括上连接板11和下支撑板12,若干螺孔3设置在上连接板11四周。上连接板11与下支撑板12之间设有若干加强筋13。若干加强筋13之间的间距相等。
加强筋13呈长方板体设置,加强筋13的上侧壁与上连接板11固定连接,加强筋13的下侧壁与下支撑板12固定连接,加强筋13靠近连接部1的外侧壁的一端与连接部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加强筋13远离连接部1的外侧壁的一端与上连接板11与下支撑板12的外边缘保持一致。在上连接板11与上支撑板设置呈长方板体设置的加强筋13,采用长方板体设置的加强筋13可以与上连接板11、下支撑板12和连接部1外侧壁同时连接,将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1的作用力均匀分散至连接部1的各个部位,使得连接部1的各个部位均可以参与单管塔的支撑,从而可以提升连接部1的支撑能力。加强筋13的上、下侧壁分别与上连接板11和下支撑板12固定连接,可以将单管塔竖直向下作用于连接部1的作用力通过上连接板11传递至加强筋13,再通过加强筋13传递至下支撑板12,最后通过下支撑板12传递至与其固定连接的安装部2,从而大大分散了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1的作用力,进而提升连接部1的使用寿命。同时加强筋13靠近连接部1外侧壁的一侧与连接部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加强筋13远离连接部1外侧壁的一侧与上连接板11和下支撑板12的外边缘保持一致,可以提升加强筋13自身的结构强度。
下支撑板12与安装部2的侧壁之间设有若干等距垂直于下支撑板12的加强板14。加强板14呈直角三角形设置,加强板14的其中一条直角边与下支撑板12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安装部2的侧壁重合。将加强板14设置在上支撑板与安装部2所成夹角位置,使加强板14与上支撑板垂直设置,从而使加强板14能够更好的分担单管塔作用于连接部1与安装部2之间的连接部1位的作用力,提升连接部1与安装部2之间连接部1位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安装部2远离连接部1一端呈半椭球设置。安装部2通过半椭球的设置使得安装部2能够更加顺畅地被打入地质层,从而减小本实用新型的施工难度。
采用连接部1和安装部2一体设置的单管塔基座,提升了本实用新型自身的结构强度。将安装部2的自由端设置成半椭球,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入地质层的顺畅性。同时在连接部1上设置加强筋13,在连接部1与安装部2之间的连接位置设置加强板14,大大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和支撑能力。而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部2设置成柱体,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直接安装入地质层内,无需再向安装位内浇筑混凝土,从而可以减小本实用新型安装时的施工时间,提升施工效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