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挡土墙和包含该挡土墙的土壤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
现有的挡土墙虽然结构稳定,但是也会因地震等原因而发生内部结构破坏,导致挡土墙的强度降低,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方式来发现挡土墙内部结构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挡土墙,能增加发现挡土墙内部结构破坏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挡土墙,包括墙身、墙面、墙背、墙顶、基底,自墙背向墙面开设倾斜向下设置的泄水孔,所述泄水孔包括位于墙身上方的第一泄水孔、位于墙身下方的第二泄水孔,所述墙面上固定连接有防水薄膜,所述防水薄膜和墙面形成一密闭空腔,所述密闭空腔中设置有与墙面贴合的变色硅胶层,所述防水薄膜位于第一泄水孔和第二泄水孔之间。
正常情况下,水从第一泄水孔和第二泄水孔排出,当由于墙身内部结构破坏,一部分水会从设有变色硅胶层的墙面流出,变色硅胶层吸水变色,从而提醒人们挡土墙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防水薄膜适用于防止外部水分对变色硅胶层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土壤保护结构,结构稳定。
一种土壤保护结构,包括挡土墙、与基底连接的地基,地基和墙身通过钢筋砼方桩连接,所述钢筋栓方桩至少伸入地基20cm。
如此,通过钢筋砼方桩连接地基和墙身,墙身结构更加稳定,且钢筋栓方桩至少伸入地基20cm,进一步提升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栓方桩由中间方桩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方桩两侧的左侧方桩和右侧方桩组成,所述中间方桩竖直设置,所述左侧方桩和右侧方桩均向中间方桩倾斜设置,所述左侧方桩和右侧方桩均自地基向基底方向与中间方桩的距离逐渐减小设置。
左侧方桩和右侧方桩大致形成金字塔形,增强了钢筋栓方桩的稳定性,而地基和墙身通过钢筋砼方桩连接,因此其稳定性也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泄水孔位于墙背一侧均设置有反滤包,所述反滤包包括自内向外的碎石颗粒层、砂石层和土工布,所述碎石颗粒层设置在靠近泄水孔处,所述碎石颗粒层中碎石的直径大于砂石层中砂石的直径。
当水流从被保护土自右向左流入堆石体时,部分细土粒将被水流挟带进入堆石体。在被保护土一侧的土工织物表面附近,较粗土粒首先被截留,使透水性增大。同时,这部分较粗粒层将阻止其后面的细土粒继续被水流带走,而且越往后细土粒被流失的可能性越小,于是就在土工织物的右侧形成一个从左往右颗粒逐渐变细的“天然反滤层”。该层发挥着保护土体的作用。
进一步的,墙背一侧设置有横截面为三角形且与墙背紧贴的填充层、同时与填充层和地基紧贴的原土层,所述填充层包括位于最下方的夯实粘土层、位于夯实粘土层上方的透水填料层,所述夯实粘土层的上表面低于第二泄水口位于墙背的一侧。
如此设计填充层的截面为三角形,其重力向原土层方向靠,可以减少对挡土墙的压力;夯实黏土层保证填充层的基础稳固,透水填料层一方面用于排出原土层中多出的水分,另一方面透水填料层的设计让土壤可以进行呼吸。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层和原土层接触的面与墙背之间的夹角为25度。
夹角过大,需要的填充层的量会成倍的增长,成本太大,且在夹角为25时已能够保证挡土墙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稳定,且能增加发现挡土墙内部结构破坏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反滤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1、墙身;12、墙面;13、墙背;14、墙顶;15、基底;21、第一泄水孔;22、第二泄水孔;3、防水薄膜;4、变色硅胶层;5、地基;6、钢筋砼方桩;61、中间方桩;62、左侧方桩;63、右侧方桩;71、夯实粘土层;72、透水填料层;8、反滤包;81、碎石颗粒层;82、砂石层;83、土工布;9、原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挡土墙,包括墙身11、墙面12、墙背13、墙顶14、基底15,自墙背13向墙面12开设倾斜向下设置的泄水孔,泄水孔的倾斜角度为γ=5度,泄水孔包括位于墙身11上方的第一泄水孔21、位于墙身11下方的第二泄水孔22,第一泄水孔21和第二泄水孔22均沿挡土墙长度方向设置一排。墙面12上开设一凹槽,防水薄膜3贴在墙面12上覆盖凹槽与凹槽形成一密闭空腔,变色硅胶层4位于密闭空腔内,防水薄膜3位于第一泄水孔21和第二泄水孔22之间。
实施例2:如图1,一种土壤保护结构,包括实施例1,位于基底15下方的地基5,地基5和墙身11通过钢筋砼方桩6连接,钢筋栓方桩至少伸入地基5中20cm;钢筋栓方桩由中间方桩61以及对称设置在中间方桩61两侧的左侧方桩62和右侧方桩63组成,中间方桩61竖直设置,左侧方桩62和右侧方桩63均向中间方桩61倾斜设置,倾斜角为α=20度,左侧方桩62和右侧方桩63均自地基5向基底15方向与中间方桩61的距离逐渐减小设置。
墙背13一侧设置有横截面为三角形且与墙背13紧贴的填充层,填充层包括位于最下方的夯实粘土层71、位于夯实粘土层71上方的透水填料层72,夯实粘土层71的上表面低于第二泄水口位于墙背13的一侧,原土层9同时与填充层和地基5紧贴,填充层和原土层9接触的面与墙背13之间的夹角β为25度。
如图1-2,第一泄水孔21和第二泄水孔22位于墙背13一侧均设置有反滤包8,反滤包8位于填充层,反滤包8包括自内向外的碎石颗粒层81、砂石层82和土工布83,碎石颗粒层81设置在靠近泄水孔处,所述碎石颗粒层81中碎石的直径大于砂石层82中砂石的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