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52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通航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



背景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河水 灌溉、发电以及防洪。现在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河道适合的地方修建大坝。大坝拦腰截断了河流,为了让船能够顺利航行,就需要在大坝上设置让船通过的船闸。但是由于上、下游水位落差的问题,一旦船闸开启,放行船只又会导致泄水量很大的问题,这样就使得船闸过一次船会出现比较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种大型大坝来说,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而且像现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的船闸的结构都只能实现一闸水只过一次船的方案,十分不便,使得660公里长的黄金水道成为瓶颈,还导致了其上游已建的许多大坝都不通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具有泄水量很小的优点,几乎不会出现因为影响发电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使得水电、航运齐步发展,使得黄金水道更加盛产“黄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包括船闸室,所述船闸室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靠近上游的闸室壁上皆设有上游人字门和补水阀门;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第四闸室靠近下游的闸室壁上皆设有下游人字门和泄水阀门;所述船闸室的底板内设有能够让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第四闸室两两想通的廊道和阻断廊道的阀门。

具体地,所述廊道包括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和第六廊道;所述第一廊道连通第二闸室和第三闸室、第二廊道连通有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第三廊道连通第一闸室和第四闸室,第四廊道连通有第二闸室和第四闸室,第五廊道连通有第一闸室和第二闸室,第六廊道连通有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第六廊道内分别设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第二廊道和第四廊道皆为第三廊道分支的廊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皆连接有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所述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的岸墙上皆设有船墩。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得水量可在闸室内多次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大大降低了泄水量,从而降低了电量的损失;同时还能够通过大量船队,方便了运输。

(2)本实用新型,第二廊道、第三廊道和第四廊道的结构降低了建造成本。

(3)本实用新型中,廊道设置在底板上,廊道出水的冲刷,减少了闸室内淤泥的沉淀。

(4)本实用新型,靠船段的结构使得需要上航、下航的船队有序排队进入,避免了船只太多时的混乱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的正视图。

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1-第一闸室,2-第二闸室,3-第三闸室,4-第四闸室,5-第一廊道,6-第二廊道,7-第三廊道,8-第四廊道,9-第五廊道,10-第六廊道,11-泄水阀门,12-下游人字门,13-上游人字门,14-补水阀门,15-上游靠船段,16-下游靠船段,17-船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实现水量多次互补的通航船闸,包括船闸室,所述船闸室内依次设有第一中墙、第二中墙、第三中墙,使得船闸室被分割为并列设置的第一闸室1、第二闸室2、第三闸室3和第四闸室4。所述第一中墙位于第一闸室与第二闸室之间;第二中墙位于第二闸室与第三闸室之间;第三中墙位于第三闸室与第四闸室之间。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靠近上游的闸室壁上皆设有上游人字门13和补水阀门14。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第四闸室靠近下游的闸室壁上皆设有下游人字门12和泄水阀门11。

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第四闸室的闸室壁皆包括闸室侧壁和闸室底壁。

所述船闸室的底板内设有能够让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第四闸室两两想通的廊道和将廊道阻断的阀门;第一廊道5、第二廊道6、第三廊道7、第四廊道8、第五廊道9和第六廊道10。所述第一廊道连通第二闸室和第三闸室、第二廊道连通有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第三廊道连通第一闸室和第四闸室,第四廊道连通有第二闸室和第四闸室,第五廊道连通有第一闸室和第二闸室,第六廊道连通有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第六廊道内分别设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

具体地,所述第三廊道由于连通第一闸室和第四闸室,长度最长为一条主廊道,所述第二廊道和第四廊道皆为第三廊道向两侧的延伸,第二廊道和第四廊道即为第三廊道的分支。

第二廊道,第三廊道和第四廊道的结构,既不影响船队通过时的省水,也方便了建造。

航行时:

(1)最初阶段将所有人字门和阀门关闭,只将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的补水阀门开启,使得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的水位与上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的补水阀门,并开启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的上游人字门,使得要下航的船只都有序地同时进入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后关闭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的上游人字门。此时第二闸室和第四闸是空闸,只有死水位,在启开第一闸室和第三闸室上游人字门的同时,启开第二闸室和第四闸室的下游人字门,使得上航的船只同时进入第二闸室和第四闸室后,关闭下游人字门。并将第二闸室的补水阀门启开,往第二闸室内充入三分之一水量后,关闭第二闸室的补水阀门。

(2)将第五阀门启开,使第二闸室水位继续上涨,待与第一闸室的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五阀门。启开第二闸室的补水阀门,使第二闸室水位继续上升并与上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二闸室补水阀门,启开第二闸室的上游人字门,使船队出闸后,又让要下航的船队进入第二闸室后,关闭第二闸室的上游人字门。

(3)在关闭第五阀门的同时,启开第三阀门,使第一闸室的水位继续下降并与第四闸室持平后,关闭第三阀门;开启第一闸室的泄水阀门,待第一闸室的水位与下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一闸室的泄水阀门;开启第一闸室的下游人字门,让闸里的船队出闸后,又让要上行的船队进入第一闸室,关闭第一闸室的下游人字门。

(4)在关闭第三阀门的同时,开启第六阀门,使得第四闸室水位继续上升,待与第三闸室水位持平后关闭第六阀门;启开第四闸室的补水阀门,待第四闸室内的水位与上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四闸室的补水阀门,启开第四闸室的上游人字门,让第四闸室内的船队出闸后,再让要下航的船队进入第四闸室后,关闭第四闸室的上游人字门。

(5)在关闭第六阀门的同时,启开第二阀门,使第三闸室水位继续下降至与第一闸室内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二阀门;启开第三闸室的泄水阀门,待第三闸室内水位与下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三闸室的泄水阀门。启开第三闸室的下游人字门,让闸里的船队出闸后,又让要上航的船队进入第三闸室后关闭第三闸室的下游人字门。

(6)在关好第二阀门的同时,开启第五阀门,使第一闸室水位继续上涨至与第二闸室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五阀门。开启第一闸室的补水阀门,待与上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一闸室的补水阀门,开启第一闸室的上游人字门,让第一闸室船队出闸后,又让要下航的船队进入第一闸室,关闭第一闸室的上游人字门。

(7)在关闭第五阀门的同时,开启第一阀门,使第二闸室水位继续下降待与第三闸室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闸室的泄水阀门,待水位与下游水位持平后关闭泄水阀门,开启第二闸室的下游人字门,让闸里的船队出闸后,又让要上航的船队进入第二闸室,关闭第二闸室的下游人字门。

(8)在关闭第一阀门的同时,开启第六阀门,使第三闸室水位继续上涨待与第四闸室持平后,关闭第六阀门。开启第三闸室的补水阀门,待水位与上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三闸室的补水阀门,开启第三闸室的上游人字门,让闸里的船队出闸后,又让要下航的船队机进第三闸室,并关闭第三闸室的上游人字门。

(9)在关闭第六阀门的同时,启开第四阀门,让第四闸室的多余水头补充到第二闸室,待第二闸室与第四闸室的水位持平后,关闭第四阀门,启开第四闸室的泄水阀门,待水位与下游水位持平后,关闭第四闸室的泄水阀门;开启第四闸室的下游人字门,使闸里的船队出闸后,又叫要上航的船队进第四闸室,然后关闭第四闸室的下游人字门。

此后,便由步骤(2)开始持续重复操作,由于四个闸室内多次水量互补,长期运行从而使得既能够大量减少水量损耗又能快速通过大量船队。

本实施例可用于任何大坝船闸的兴建和改建。特点:节水、节资和通航能力都十分巨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皆连接有上游靠船段15和下游靠船段16;上述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皆设置在船闸室外部;且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分别设置在上游和下游;所述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的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方向相反,即上述任意第一闸室、第二闸室、第三闸室和第四闸室中的上游靠船段位置在闸室的左边/右边时,下游靠船段应在闸室右边/左边。

所述上游靠船段和下游靠船段上的岸墙上皆设有船墩17。

此结构使得需要下航的船和需要上航的船可以排队有序的进入船闸中,避免出现混乱的情况。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