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登高作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
背景技术:
在海上登高施工时,钢管柱的中间需焊接若干根桩间联系撑,在焊接过程中人员无立足施工作业面。以往的施工经验是使用吊筐挂在钢管柱上口,由于桩间联系撑管需焊接位置标高不同,需经常通过吊车调整吊筐位置。但是,工程地处海上,尤其是外海作业时风浪较大,钩头受风浪影响较大,在起吊吊筐及调整吊筐位置时,吊筐与钢管柱时常发生碰撞,增加了施工时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两片通过销子可拆组连接的施工平台板构成平台主体,两个销子分别竖直连接于平台主体的相对边的中心点处,两片施工平台板可以任一销子为端点打开成扇形区,平台主体的中心有可穿过钢管柱的开孔,平台主体的四角与绳索固定连接,绳索与动滑轮组连接,动滑轮组连接于钢管柱的上口处。
所述施工平台板由角钢上面焊接钢板网构成。
所述角钢的规格为5#—7#,钢板网的孔径为1.0—1.5cm。
所述钢板的厚度为2-4mm。
所述平台主体的四角与绳索之间通过卸扣固定连接。
所述扇形区的角度为90—120度。
所述平台主体的四周设置围栏。
所述围栏的高度为1.2—1.5m。
本实用新型不需吊车配合,人员可以在同一根钢管柱上自由上下移动。克服了之前吊车挂吊筐上下移动时海况对钩头的影响,保证了人员的施工安全,克服的天气的影响,极大的节约了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台分开后的效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施工平台板,2-平台主体,3-销子,4-开孔,5-绳索,6-钢管柱,7-动滑轮组,8-扇形区,9-围栏,α-扇形区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的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施工平台板1由角钢上面焊接钢板网构成,角钢的规格5#,钢板网的孔径为1.0cm,两片通过销子3可拆组连接的施工平台板1构成平台主体2,所述平台主体2的四周设置高度为1.2m的围栏9,两个销子3分别竖直连接于平台主体2的相对边的中心点处,两片施工平台板1可以任一销子3为端点打开成扇形区8,扇形区8的角度α为90度,平台主体2的中心有可穿过钢管柱6直径为的开孔4,平台主体2的四角与绳索5通过卸扣固定连接,绳索5与动滑轮组7连接,动滑轮组7连接于钢管柱6的上口处。
如图3所示,使用时,首先由吊车将平台主体2吊至钢管柱6上,将动滑轮组7固定在钢管柱6上口处,人员通过在平台拉拽绳索5即可自行控制平台上升或下降,待平台上升到预定位置时将绳索5固定在平台主体2上即可进行施工。遇到已焊好的桩间联系撑管阻碍平台上下移动时,将平台上的一个销子3打开,使平台程扇形分开,待通过联系撑管后,再拼接成整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
1)角钢的规格6#,钢板网的孔径为1.2cm;
2)围栏9的高度为1.35m;
3)角度α为100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
1)角钢的规格7#,钢板网的孔径为1.5cm;
2)围栏9的高度为1.5m;
3)角度α为120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施工平台板1由厚度为2mm的钢板构成。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2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施工平台板1由厚度为3mm的钢板构成。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分体式简易自行升降平台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3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施工平台板1由厚度为4mm的钢板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