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584阅读:95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一种注水浇筑结构,尤其涉及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



背景技术:

灌注桩是修建高速公路时常采用的建筑设施,在山地区域修建高速公路时,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深沟高山众多,使得施工面狭小,施工道路缺乏,机械钻孔不易实施,因此山区灌注桩施工通常采用人工挖孔的方法成孔。传统的挖孔灌注桩浇筑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程繁琐。对于人工挖孔桩混凝土采用常规浇筑时,需要每浇筑50cm进行振捣一次,且需人工进入孔内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桩孔内空间狭小,振捣操作不便,施工效率低下,施工危险系数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结构包括桩孔、水循环结构和浇筑结构,通过利用集水坑向桩孔注满水营造了水下施工环境,再通过浇筑结构中集料斗和导管向桩孔浇筑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在水下环境中进行自行密实,桩孔中排除的水通过水循环结构重新回到集水坑中,从而省去挖孔桩常规浇筑时繁琐的人工振捣工序,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桩体质量,达到了安全施工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设计了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包括桩孔、水循环结构和浇筑结构,桩孔为圆柱型空心结构,水循环结构包括环形引流槽、导流槽、集水坑、水坑薄膜,环形引流槽为环状结构,位于桩孔外围,导流槽为长方形,连接于环状引流槽和集水坑之间,集水坑为长方形,水坑薄膜位于集水坑底层,浇筑结构包括集料斗、导管、料斗支架,集料斗焊接于导管上部,由料斗支架悬挂固定于桩孔的上部,导管伸入桩孔内部。

优选地,所述环形引流槽宽度为30-40cm,深度为20-30cm。

优选地,所述导流槽宽度为50-60cm,深度为30-40cm。

优选地,所述水坑薄膜材料为塑料薄膜。

优选地,所述导管材料为钢铁材料,其底端距桩孔底端的距离为30-50cm。

本实用新型利用水循环结构和浇筑结构营造了水下施工环境,采用混凝土水下浇筑的办法对人工挖掘的桩孔进行封闭式浇筑,使得混凝土自行密实,从而省去挖孔桩常规浇筑时繁琐的人工振捣工序,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桩体质量,达到了安全施工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的正视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桩孔;2-水循环结构;3-浇筑结构;4-环形引流槽;5-导流槽;6-集水坑;7-水坑薄膜;8-集料斗;9-导管;10-料斗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注水浇筑结构,包括桩孔1、水循环结构2和浇筑结构3,桩孔1为圆柱型空心结构,水循环结构2包括环形引流槽4、导流槽5、集水坑6、水坑薄膜7,环形引流槽4为环状结构,位于桩孔1外围,导流槽5为长方形,连接于环状引流槽4和集水坑6之间,集水坑6为长方形,水坑薄膜7位于集水坑6底层,浇筑结构3包括集料斗8、导管9、料斗支架10,集料斗8焊接于导管9上部,由料斗支架10悬挂固定于桩孔1的上部,导管9伸入桩孔1的内部。

所述环形引流槽4宽度为30-40cm,深度为20-30cm。

所述导流槽5宽度为50-60cm,深度为30-40cm。

所述水坑薄膜7材料为塑料薄膜。

所述导管9材料为钢铁材料,其底端距桩孔1底端的距离为30-50cm。

使用时,在人工挖的桩孔1附近,根据桩孔1体积计算所需水量,开挖满足需求的集水坑6,集水坑6底部及四周使用水坑薄膜7覆盖,防止水体流渗。使用水泵将附近水源水体或洒水车配送将集水坑6存满水。按照施工设计与规范要求,利用人工挖凿桩孔1。桩孔1完成验收后,沿其外侧开挖环形引流槽4,再开挖一条导流槽5连通集水坑6和环形引流槽4,以保证混凝土灌注时排出的水体能重新流会至集水坑6内,做到重复利用。开挖完成后,利用料斗支架10对集料斗8和导管9的位置和高度进行固定,确保导管9末端高度达到施工要求。导管9下放位置达到要求后,先向桩孔1内注满水,再通过集料斗8向桩孔1内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在水下进行自行密封,浇筑过程中排出水体通过环形引流槽4和导流槽5回流到集水坑6中进行重复使用,浇筑完成后进行导管9拆除,至此桩孔1施工完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