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及其圆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170阅读:798来源:国知局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及其圆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公开涉及建筑施工中桩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及其圆桩。



背景技术:

桩基是建筑物的基础,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好坏,因此,桩基在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桩基主要由多个桩柱构成,而每个桩柱都是由桩身和桩尖组成,为了保证桩柱的承载能力,在桩身和桩尖中都需要有预埋钢筋,然后再整体浇筑,制成桩柱。桩柱在使用时,需要通过桩尖插入地面中,实现桩柱的位置固定,但现有整体制作的桩柱不仅制作过程复杂,而且由于桩柱整体较长,不利于运输,经常容易造成桩尖的意外磕碰,影响使用。此外,现有桩尖的结构还存在穿透力差、抗冲击能力低等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及其圆桩,以至少解决现有桩尖存在穿透能力差、抗冲击能力低等问题以及现有桩柱只能整体生产,存在制作过程复杂、运输困难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撞针2、多个支撑部3以及多个锚固筋4;

所述壳体1整体呈圆锥形,在所述壳体1靠近底面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浇筑孔11;

所述撞针2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所述撞针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的顶点固定连接,所述撞针2的另一端沿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向所述壳体1的底面外部延伸;

多个所述支撑部3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且多个所述支撑部3分别沿着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由顶点到底面依次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部3的端部均分别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

多个锚固筋4分别沿着所述壳体1的周向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且每个所述锚固筋4均一端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沿着平行于所述壳体1的高度方向向所述壳体1的底面外部延伸;

所述壳体1内浇筑有混凝土,且浇筑的混凝土面6不高于所述浇筑孔11上缘所在平面。

优选,每个所述支撑部3均分别包括:4个支撑筋,且4个所述支撑筋依次连接构成“井”字结构。

进一步优选,每个所述锚固筋4均位于靠近所述壳体1底面的支撑部3内,且分别与相邻的支撑筋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撞针2的另一端相对所述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每个所述锚固筋4的另一端相对所述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长度。

进一步优选,所述支撑部3的个数为2~4个。

进一步优选,所述锚固筋4的个数为4~8个。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圆桩,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以及桩身B;

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为上述任意一种桩尖;

所述桩身B的下端设置有多个预留锚固孔5,且多个预留锚固孔5的位置分别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中的撞针2以及多个锚固筋4的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设置于所述桩身B的下方,且所述撞针2相对所述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部分以及每个所述锚固筋4相对所述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部分均分别插设于对应的预留锚固孔5内;

在所述实心桩尖A和所述桩身B之间,与所述浇筑孔11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粘结层C。

优选,所述粘结层C为环氧树脂粘结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通过壳体作为桩尖整体形状的限制,而且在壳体内分别设置有撞针、多个支撑部以及多个锚固筋,其中,撞针一端与壳体的顶点固定连接,通过该撞针的设置可以提高桩尖在插入地面时穿透力,无论是在地质复杂、土质较硬的情况下,还是在回填土中碎石含量高、大小不均而深的情况下,上述桩尖均能一次性穿透,而多个支撑部用于壳体的支撑,提高桩尖的抗压强度,而多个锚固筋一方面可以提高桩尖的抗压强度,另一方面与撞针还用于与桩身进行承插连接,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圆桩,是将分体生产的桩身和桩尖,采用承插的方式连接到一起,而且在二者的连接处设置有粘结层用于桩身和桩尖之间的固定连接,构成圆桩整体。上述结构设计的圆桩,完全改变了以往圆桩只能一体化制作的生产工艺,可实现桩身和桩尖的分体生产,简化生产的同时还方便运输。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的侧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圆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参见图1、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该桩尖包括:壳体1、撞针2、多个支撑部3以及多个锚固筋4,其中,壳体1是由金属板卷成或整体铸造成的整体呈圆锥形结构,而且在壳体1靠近底面的一端侧壁上设置有浇筑孔11,撞针2安装于壳体1内,且该撞针2一端与壳体1的顶点固定连接,另一端沿着壳体1的高度方向向壳体1的底面外部延伸;上述多个支撑部3也均设置于壳体1内,且多个支撑部3分别沿着壳体1的高度方向由顶点至底面依次设置,且支撑部3的大小由顶点至底面依次增大,其中,每个支撑部3的端部均分别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用于实现对壳体的支撑,以增强桩尖在插入地面时的抗压力;上述多个锚固筋4分别沿着壳体1的周向安装于壳体1的内部,且每个锚固筋4均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沿着平行于壳体1的高度方向向壳体1的底面外部延伸,将壳体1内的撞针2、支撑部3以及锚固筋4安装结束后,向壳体1内浇筑混凝土,要求浇筑的混凝土面6不高于浇筑孔11上缘所在平面,以方便以后与桩身连接使用。

其中,支撑部3可以选择各种结构,但为了提高其支撑的牢固程度,以及提高与壳体1内壁的固定连接效果,作为方案的改进,参见图2,将每个支撑部3均设计为由4个支撑筋构成的“井”字结构,该4个支撑筋为依次搭接,在安装时,将支撑部3中每个两个支撑筋构成的端部分别与壳体1内部固定连接。

参见图2,每个上述锚固筋4均位于靠近壳体1底面的支撑部3内,且分别与相邻的支撑筋固定连接,以进一步提高桩尖的抗压能力。

参见图1,优选撞针2的另一端相对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每个锚固筋4的另一端相对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长度。

其中,支撑部3的个数可以根据桩尖的高度进行具体设计,通常支撑部3的个数设计为2~4个,且为均匀排布,而锚固筋4的个数也可以根据桩尖的半径进行具体的设计,通常设计的个数为4~8个。

参见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圆桩,该圆桩主要由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和桩身B构成,其中,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任意一种结构,而桩身B在下端设置有多个预留锚固孔5,且多个预留锚固孔5的位置分别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中的撞针2以及多个锚固筋4的位置一一对应,且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设置于桩身B的下方,且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中撞针2相对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部分以及每个锚固筋4相对壳体1底面外部的延伸部分均分别插设于对应的预留锚固孔5内,实现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尖A和桩身B之间的承插连接,而且在实心桩尖A和桩身B之间还设置有粘结层C,且该粘结层的位置与壳体1中浇筑孔11的位置相对应,其中,粘结层C可选用为环氧树脂制成。

上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实心圆桩在制作时,可以将桩身和桩尖进行分体制作,制作完成之后,分别运输到施工处,不但方便运输,而且方便储藏,使用时,分别将桩身和桩尖进行承插连接后,通过浇筑孔向桩尖的壳体内浇筑环氧树脂粘结剂,在桩身和桩尖之间形成粘结层,加固桩身和桩尖之间的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