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027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具有顶部挖除一定厚度松散土料的原均质土石坝(101)和布置在原均质土石坝下游侧的面板堆石坝,所述面板堆石坝由主堆石区(7)、次堆石区(8),以及堆石区靠原均质土石坝(101)顶侧坡面逐次铺设的过渡层(9)、面板底部垫层(10)和面板(12)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均质土石坝(101)和主堆石区(7)之间依次设有反滤料层(5)和过渡料层(6);所述原均质土石坝(101)顶部由下而上依次设有固结灌浆层(2)、混凝土板(1),以及与面板(12)底部搭接的趾板(11);所述趾板(11)上方覆盖有土工膜(13);所述原均质土石坝(101)中竖向设有深入基岩的均质土石坝防渗墙(3),该防渗墙顶部贯穿趾板(11),底部接有灌浆帷幕(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趾板(11)的底高程高于工程死水位;所述均质土石坝防渗墙(3)底部深入基岩1~3m、厚度为0.5~0.8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板(1)的厚度为0.8~1.5m,混凝土板内预埋有间排距为(2~3)×(2~3)m、呈梅花型布置的PVC灌浆管;所述固结灌浆层(2)的灌浆深度为3~8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料层(5)的厚度为1.5~3m;所述过渡料层(6)的厚度为2~4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堆石坝的次堆石区(8)下游侧边坡坡度为1:T,T>1.3;所述过渡层(9)的厚度为2~5m;所述面板底部垫层(10)的厚度为2~3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膜(13)采用两布一膜的型式,膜材料选用1.5mm厚单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

7.一种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质土石坝与面板堆石坝的混合坝型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混凝土板(1)的浇筑:将原均质土石坝(101)顶部相对松散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土料挖除后浇筑0.8~1.5m厚的混凝土板(1),并在浇筑混凝土板(1)时预埋间排距为(2~3)×(2~3)m、呈梅花型布置的PVC灌浆管;

b.固结灌浆层(2)的施工:通过预埋在混凝土板(1)内的PVC灌浆管进行固结灌浆,形成灌浆深度为3~8m的固结灌浆层(2),灌浆结束后用水泥砂浆将预埋的PVC灌浆管充填密实;

c.均质土石坝防渗墙(3)的施工:在原均质土石坝(101)中竖向设置深入基岩1~3m、厚度为0.5~0.8m的均质土石坝防渗墙(3),该防渗墙顶部贯穿趾板(11),底部浇筑灌浆帷幕(4);

d.反滤料层(5)和过渡料层(6)的填筑:在原均质土石坝(101)下游侧坡面上依次铺设厚度为1.5~3m的反滤料层(5)和厚度为2~4m的过渡料层(6),并碾压密实;

e.面板堆石坝堆石区的填筑:紧靠过渡料层(6)逐次填筑主堆石区(7)和次堆石区(8),面板堆石坝的次堆石区下游侧边坡坡度为1:T,T>1.3;并在主堆石区(7)和次堆石区(8)靠原均质土石坝(101)顶侧坡面依次布置厚度为2~5m的过渡层(9)和厚度为2~3m的面板底部垫层(10);

f.面板(12)的浇筑:在面板底部垫层(10)上方浇筑面板(12),并在混凝土板(1)上方与面板(12)底部接触部位铺设趾板(11),该趾板的底高程高于工程死水位;

g.土工膜(13)的铺设:土工膜(13)覆盖整个趾板(11),并向两侧延伸长度L不小于5m,土工膜(13)采用两布一膜的型式,膜材料选用1.5mm厚单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土工布上用单重30kg/只、布置间距为1.5m×1.5m的土工布沙袋进行压覆。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