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29410阅读:5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程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等等。

近年来,随着基坑的开挖越来越深,面积越来越大,大型深基坑施工对环境变形过程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1)一次性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巨大的土体开挖卸载,基坑底部土体回弹对周边地层的不利影响将不可避免;(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当开挖地面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经常遇到施工土质松软引起的坍塌问题,导致施工效率低,施工质量无法控制。

为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新的基坑施工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坑施工方法,解决现有开挖基坑过程中施工土质松软引起的塌陷问题,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质量,并通过无线压力传感器监控施工质量,可以将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通知维护单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施工方法,其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轮廓:清除施工范围内的障碍物,根据设计图纸用白灰划出开挖边线,确定基坑轮廓;

第二步,区域划分:将基坑划分为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对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采用不同的方式开挖;

第三步,分段开挖:将中心区域自上而下分层分段开挖,周边区域配合围护结构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为1.5~2.0m之间;

第四步,边坡处理:逐层开挖中心区域,形成边坡,进行刷坡、修整边坡处理,在修整后的边坡放置无线压力传感器,并立即采用基坑维护结构进行围护,待设计强度达到70~80%,进行下一层土层的开挖;

第五步,人工开挖:距离基底设计标高20~30cm时,土方采用人工开挖,超挖处采用砂砾填至设计标高,最终挖土至坑底设计标高后及时进行砼垫层施工,封闭坑底;

第六步,基坑回填:回填水平分层进行,从最底分层填起,按照横断面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每填筑2~3层重新放置中线和边线,回填时,两侧同时撒下回填料,利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摊铺,然后用推土机平整,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基坑围护结构为直接在边坡喷射砂浆面层,等凝结后再打入“u”型钉。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基坑围护结构为在作业面上先构筑钢筋网、钢板网或低碳冷拔丝网,然后喷射砂浆面层,等凝结后再打入“u”型钉。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处理后的边坡的边坡率和坡面平顺完整。

进一步地,压路机的行驶速度为2~4km/h,最终压实系数为0.85~0.95。

进一步地,基坑两侧和坡顶地面超载≤20kpa。

进一步地,所述的钢板网的规格为50×50mm、直径为3cm,钢板网采用“u”型钉按1.5×1.5m梅花形固定,网片间用手工弧焊机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四中的无线压力传感器对所在层承受的压力进行测量,若测量压力值>0.4mpa,超出所在层承受压力范围,发出异常报警音,并将压力值和无线压力传感器的位置信息传输给工程控制中心。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钢筋网、钢板网或低碳冷拔丝网并结合砂浆面层和“u”型钉作为基坑围护结构避免了在基坑施工过程中施工土质松软引起的塌陷问题,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质量。

(2)通过无线压力传感器可以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维护单位,维护单位可以及时采取维护措施进行维护。

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基坑施工操作过程的实施例:

第一步:施工前装备

清除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旧基础等障碍物,然后根据设计图纸用白灰划出开挖边线,确定出基坑轮廓。

基坑开挖现场要设置警示标志,基坑四周5m范围内严禁震动性较大的机械作业,3m范围内严禁堆放重物,基坑两侧和坡顶地面超载<20kpa,以防地面荷载对基坑侧压过大,引起基坑侧墙变形及基底隆起。

第二步: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1)开挖施工

基坑开挖配合支护结构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每层的开挖深度为1.5m;在机械开挖过程中伴随人工跟进开挖,将土方尽可能一次性铲出至机械开挖面,然后随大型开挖机械将土运走;距离坑底设计标高20cm时采用人工开挖,这样可以减少超挖,保持坑底土地的原状结构,超挖处采用砂砾填至设计标高;挖土至坑底设计标高后,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封闭坑底。

为防止基坑边坡的裸露土体发生塌陷,对边坡土体进行修整处理,然后在修整后的边坡放置无线压力传感器,并立即采用基坑围护结构围护,此时的维护结构采用直接在作业面喷射一层砂浆面层,等砂浆面层凝结后再打入“u”型钉,待“u”型钉和砂浆面层强度达到70%,进行下一层土层的开挖;

本实施例中喷射砂浆面层时先在基坑边坡表面喷射水泥素浆,然后再棚舍喷射c20的素混凝土,以确保喷射混凝土与基坑边坡之间的良好粘结,喷射厚度为100mm。

在边坡放置的无线压力感应器对所在层承受的压力进行测量,测量值>0.4mpa时,超出所在层承受压力范围,发出异常报警音,并将压力值和无线压力传感器的位置信息传输给工程控制中心,工程控制中心根据相关信息制定后续施工策略。

(2)排水设施设置

水是“u”型钉支护结构最为明显的问题,不但要在施工前做好降排水工作,还要充分考虑“u”型钉围护结构工作期间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处理,设置排水构造措施,因此在基坑边壁有透水层或渗水土层时,喷射砂浆面层上均布设置间距为1.5m的pvc排水管做泄水孔,外管口略向下倾斜。

第三步:基坑回填

基坑的开挖验收合格后进行水平分层回填,从最底分层填起,按照横断面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每填一层,经压实符合规定要求后再填筑上一层,每填筑2层重新放置中线和边线。

回填时,两侧同时撒下回填料,回填料是不含有机杂质的土料;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案,利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摊铺,用推土机平整,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碾压时,压路机的行驶速度为2km/h,应遵从“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进行碾压,对于振动压路机相邻两次碾压范围重叠40cm,碾轮外侧距填土边缘50cm,碾压5遍,最终压实系数为0.85。

实施例2

第一步:施工前装备

清除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旧基础等障碍物,然后根据设计图纸用白灰划出开挖边线,确定出基坑轮廓。

基坑开挖现场要设置警示标志,基坑四周5m范围内严禁震动性较大的机械作业,3m范围内严禁堆放重物,基坑两侧和坡顶地面超载为20kpa,以防地面荷载对基坑侧压过大,引起基坑侧墙变形及基底隆起。

第二步:基坑开挖施工方法

进行开挖作业时,基坑开挖配合支护结构自上而下分层分段进行,每层的开挖深度为2m;在机械开挖过程中伴随人工跟进开挖,将土方尽可能一次性铲出至机械开挖面,然后随大型开挖机械将土运走;距离坑底设计标高30cm时采用人工开挖,这样可以减少超挖,保持坑底土地的原状结构,超挖处采用砂砾填至设计标高;挖土至坑底设计标高后,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封闭坑底。

为防止基坑边坡的裸露土体发生塌陷,对边坡土体进行修整处理,然后在修整后的边坡放置无线压力传感器,并立即对边坡设置基坑围护结构,此处的维护结构为先在作业面上构筑钢筋网、钢板网或低碳冷拔丝网,然后喷射一层砂浆面层,等砂浆面层凝结后再打入“u”型钉,待“u”型钉和砂浆面层强度达到80%,进行下一层土层的开挖。

本实施例中喷射砂浆面层时先在基坑边坡表面喷射水泥素浆,然后再棚舍喷射c20的素混凝土,以确保喷射混凝土与基坑边坡之间的良好粘结,喷射厚度为100mm。

本实施例中在作业面采用50×50mm、直径为3cm的钢板网构筑,然后钢板网用“u”型钉按1.5×1.5m梅花形固定,网片间用手工弧焊机焊接。

在基坑边壁有透水层或渗水土层时,喷射的砂浆面层上人工钢钎打孔然后均布埋设pvc排水管做泄水孔,外管口略向下倾斜。

在边坡放置的无线压力传感器对所在层承受的压力进行测量,当测量值>0.4mpa时,超出所在层承受压力范围,发出异常报警音,并将压力值和无线压力感应器的位置信息传输给工程控制中心,工程控制中心根据相关信息制定后续施工策略。

基坑的开挖验收合格后进行回填,回填采用水平分层回填方式,从最底分层填起,按照横断面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每填一层,经压实符合规定要求后再填筑上一层,每填筑3层后重新放置中线和边线。

第三步:基坑回填

回填时,两侧同时撒下回填料,回填料是不含有机杂质的土料;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案,利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摊铺,用推土机平整,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碾压时,压路机的行驶速度为4km/h,应遵从“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进行碾压,对于振动压路机相邻两次碾压范围重叠50cm,碾轮外侧距填土边缘大于50cm,碾压8遍,最终压实系数为0.9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