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后浇带模板及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07386发布日期:2018-06-15 23:42阅读:1066来源:国知局
基础后浇带模板及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础后浇带模板及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基础后浇带是建筑基础设计时,考虑建筑施工中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混凝土因温度变化造成自身收缩不均或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不均,可能产生有害裂缝而采取的设计。

基础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通常沉降后浇带要求在主体结构封顶14天后,温度后浇带要求在两侧混凝土期龄60天后,方可浇筑。但是由于建筑基础底板厚度不大(如地下车库的抗水板),扣除钢筋保护层、上下层钢筋及止水钢板后。两层钢筋网片与止水钢板之间的空间很小,操作不便。如采用传统的木模板支设,加固难度大,且不易拆除;若采用快易收口网,除不易加固外,由于空间小,快易收口网无法顺利展开,起不到理想的效果。

在基础混凝土浇筑时,还容易出现加固不牢、漏浆或严重涨模,在后续后浇带浇筑前清理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同时保证基础后浇带牢固且免拆除的基础后浇带模板及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础后浇带模板,所述基础后浇带模板对称设置在后浇带两侧,所述基础后浇带模板包括若干个一字排列的子模板,所述子模板包括中部设有止水钢板的预制模板,所述预制模板内设模板骨架,所述止水钢板的两侧弯折对称设置在所述预制模板两侧,所述止水钢板水平设置,所述预制模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平行于所述止水钢板的第一预留筋和第二预留筋,所述第一预留筋和第二预留筋沿所述后浇带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预留筋和第二预留筋的两端均外露于所述预制模板的两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模板骨架包括若干根与基础底板高度相同的竖向杆,所述竖向杆沿所述后浇带长度方向呈两排间隔设置,所述模板骨架还包括沿所述后浇带长度方向设置的横向杆,所述横向杆设于所述竖向杆的顶部和底部,所述竖向杆贯穿所述止水钢板设置,所述止水钢板设置在所述竖向杆的中部。

进一步地,所述止水钢板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浇筑孔,所述浇筑孔设置在两排所述竖向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留筋和第二预留筋的一侧对应所述基础底板的配筋设置,所述第一预留筋和第二预留筋与所述基础底板的配筋为直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留筋和第二预留筋的内侧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后浇带宽度的一半。

本发明的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子模板预制;

S2,后浇带边缘位置定位放线;

S3,预制模板吊装;

S4,预制模板拼接;

S5,预制模板接缝封堵;

S6,基础底板浇筑;

S7,清除预制模板接缝的封堵砂浆;

S8,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S9,预制模板接缝注浆处理。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止水钢板伸出所述预制模板两侧面不小于150mm,所述止水钢板伸出所述预制模板边缘不小于30mm,在所述预制模板与墙体相接处,所述止水钢板伸出所述预制模板与墙体接触的边缘长度为墙体厚度的一半。

进一步地,步骤S1中,所述竖向杆与所述止水钢板连接处采用穿孔塞焊。

进一步地,步骤S4中,相邻两块所述预制模板中所述止水钢板搭接处采用双面满焊方式连接,相邻两块所述预制模板的止水钢板搭接长度不小于20mm。

进一步地,步骤S8中,沉降后浇带要求在主体结构封顶14天后浇筑,温度后浇带要求在两侧混凝土期龄60天后浇筑。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及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础后浇带模板及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通过预制子模板并将预制模板与基础底板配筋连接,在满足后浇带模板支设强度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后浇带一侧的基础混凝土尺寸,且采用免模板拆除的后浇带模板支模施工方法,杜绝了传统后浇带支模施工方法产生的混凝土漏浆,模板不易加固、拆除或拆除不净,给基础防水带来巨大隐患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的模板骨架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的预制模板成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的预制模板对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竖向杆;2-横向杆;3-止水钢板;4-第一预留筋;5-第二预留筋;6-浇筑孔;7-止水钢板搭接缝;8-预制模板接缝;9-基础底板;10-后浇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进行说明。基础后浇带模板由若干个子模板拼接而成,子模板沿后浇带10两侧一字排开,子模板拼接后完全包裹后浇带10的侧壁,将后浇带10和基础底板9隔绝开。子模板为预制模板,由模板骨架内注入混凝土形成,模板骨架中部设有止水钢板3,止水钢板3水平设置,防止底部的压力水向上渗入,在模板骨架顶部设置第一预留筋4,模板骨架底部设置第二预留筋5,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沿后浇带10宽度方向水平设置,其中,第一预留筋4与基础底板9的上层配筋对应设置,第二预留筋5与基础底板9的下层配筋对应设置,预制模板浇筑完成后,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两端部均外露在预制模板两侧面。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后浇带模板,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预制子模板并将预制模板与基础底板配筋连接,预制模板沿后浇带两侧一字排开并互相连接,形成后浇带模板,在满足后浇带模板支设强度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后浇带一侧的基础混凝土尺寸,且采用免模板拆除的后浇带模板设置方法,杜绝了传统后浇带支模施工方法产生的混凝土漏浆,模板不易加固、拆除或拆除不净,给基础防水带来巨大隐患的问题。

作为优选,模板骨架包括若干个并排设置的竖向杆1,竖向杆1为两排,竖向杆1由钢筋制成,竖向杆1的排列方向沿后浇带10长度方向,竖向杆1的高度与基础底板9的高度相同,保证生成的后浇带模板高度与基础底板9高度相同,避免了后期的修补工作。模板骨架除了竖向杆1,还设有四根横向杆2,竖向杆1顶部和底部各设有两根横向杆2,横向杆2也由钢筋制成,横向杆2沿后浇带10长度方向设置,横向杆2位于竖向杆1的顶部和底部,其中位于竖向杆1顶部的两根横向杆2分别与每根竖向杆1的顶部连接,顶部的横向杆2的两端部分别与位于两端的竖向杆1顶部连接,位于竖向杆1底部的两根横向杆2分别与每根竖向杆1的底部连接,底部的横向杆2的两端部分别与位于两端的竖向杆1底部连接。竖向杆1和横向杆2连接成竖向排列的两层钢筋框架,组成预制模板的模板骨架。在竖向杆1中部设有止水钢板3,止水钢板3水平设置,防止底部压力水向上渗入,竖向杆1穿过止水钢板3,并且竖向杆1的中部与止水钢板3焊接,由竖向杆1和横向杆2组成的两个并排的钢筋框架通过止水钢板3连为一体。

作为优选,在止水钢3间隔开设若干个浇筑孔6,浇筑孔6位于两层钢筋框架中间,保证模板骨架浇筑混凝土后将浇筑孔6完全填充,浇筑孔6的作用是在模板骨架内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止水钢板3上下两部分的结构都被混凝土填充满,不存在内部漏浆,保证了预制模板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对应基础底板9的配筋设置,即在预制模板吊装到位后,第一预留筋4正好与基础底板9的上部配筋对接,第二预留筋5正好能够与基础底板9的下部配筋对接,在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外端部套丝作业,对应地,与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分别对接的基础底板9的配筋端部也进行套丝作业,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端部与对应的基础底板9的配筋通过套管连接,保证预制模板安装后能够相对基础底板9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内侧对接,所以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内侧长度大于等于后浇带10宽度的一半,保证两侧的预制模板安装后,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能够完成对接,对接形成的钢筋结构作为后浇带10的钢筋骨架。

进一步地,对本发明提供的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进行说明: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S1,子模板预制:将竖向杆1分别穿过止水钢板3,使止水钢板3位于竖向杆1中部,止水钢板3固定后呈水平状,竖向杆1为并列的两排,将并排设置的竖向杆1顶部分别与顶部的两根横向杆2焊接,底部分别与底部的两根横向杆2焊接,横向杆2与竖向杆1焊接形成两个并排的钢筋框架,将第一预留筋4并排安放在竖向杆1顶部,具体安放位置根据基础底板9的上层配筋,保证第一预留筋4与基础底板9的上层配筋高度相同,第一预留筋4的间距也根据基础底板9的上层配筋间距设置,保证在预制模板吊装到位后,每根第一预留筋4能够与基础底板9的上层配筋实现对接;同理,将第二预留筋5并排安放在竖向杆1底部,具体安放位置根据基础底板9的下层配筋,保证第二预留筋5与基础底板9的下层配筋高度相同,第二预留筋5的间距也根据基础底板9的下层配筋间距设置,保证预制模板吊装到位后,每根第二预留筋5能够与基础底板9的下层配筋实现对接。调整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长度,使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外端部与基础底板9的配筋端部相隔一定间距,方便安装套管,使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内端部位于或者稍超过后浇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中线,保证后浇带10两侧的预制模板安装后能够实现对接,将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分别与对应的竖向杆1焊接,在第一预留筋4与第二预留筋5和竖向杆1、横向杆2形成的框架结构内注入混凝土,止水钢板3开设的浇筑孔6使框架结构上下两部分连通,混凝土将框架结构上下两部分连接成一体,且保证了混凝土的浇筑成型质量,防止产生漏浆,待混凝土凝固后,子模板预制完成;

S2,在后浇带10边缘位置根据预制模板的尺寸进行定位放线,划定预制模板的吊装位置,预制模板吊装后保证后浇带10的预留尺寸;

S3,预制模板位置划定后,将预制模板依次吊装到规定的位置,相邻两块预制模板端部紧贴,将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分别与对应的基础底板9对应的配筋进行连接,具体连接方式为在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外端部套丝作业,对应地,与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分别对接的基础底板9的配筋端部也进行套丝作业,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的端部与对应的基础底板9的配筋通过套管连接,保证模板安装后能够相对基础底板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将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内端部对接并焊接固定,形成后浇带10的钢筋骨架。。

S4,预制模板吊装到位后,相邻两块预制模板对接,相邻两块预制模板的止水钢板3处于搭接状态,并对搭接的止水钢板搭接缝7进行焊接;

S5,相邻两块预制模板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对于相邻两块预制模板对接形成的预制模板接缝8,用砂浆进行封堵,防止基础底板9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流入后浇带10,增加清理难度。

S6,进行基础底板9的混凝土浇筑,基础底板9浇筑混凝土后,基础底板9与预制模板拼接而成的基础后浇带模板成为一体结构,两排基础后浇带模板之间的后浇带10成型;

S7,清除相邻两块预制模板之间预制模板接缝8中的封堵砂浆,基础后浇带模板安装完成。

S8,基础后浇带模板安装完成后,预留的后浇带10成型,因为后浇带10的浇筑与基础底板9的浇筑相隔一定时间,到达规定时间后,在预留的后浇带10浇筑混凝土,由于在基础后浇带模板安装时,预制模板的第一预留筋4和第二预留筋5内侧对接形成了后浇带10的骨架,后浇带10浇筑施工过程免去了再次安装骨架结构。

S9,在后浇带10浇筑完成后,对预制模板接缝进行注浆处理,消除接缝处的漏水隐患。

本发明提供的浇筑后浇带的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预制子模板并将预制模板与基础底板配筋连接,在满足后浇带模板支设强度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后浇带一侧的基础混凝土尺寸,且采用免模板拆除的后浇带模板支模施工方法,杜绝了传统后浇带支模施工方法产生的混凝土漏浆,模板不易加固、拆除或拆除不净,给基础防水带来巨大隐患的问题。

作为优选,在子模板预制中,止水钢板3横向端部伸出预制模板表面不小于150mm,止水钢板3竖向端部伸出预制模板表面不小于30mm,预制模板与墙体连接处止水钢板3竖向端部伸出预制模板表面长度为墙体厚度的一半,使止水钢板3对周边缝隙完全覆盖,保证止水钢板3安装后的密封性。

作为优选,在子模板预制中,竖向杆1和止水钢板3的连接处采用穿孔塞焊,穿孔塞焊焊缝强度高,保证了竖向杆1和止水钢板3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了模板骨架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在预制模板拼接中,相邻两块预制模板中止水钢板3搭接长度不小于20mm,且搭接处采用双面满焊,保证相邻两块预制模板连接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基础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基础后浇带要求在主体结构封顶14天后进行浇筑,温度后浇带要求在两侧混凝土期龄60天后进行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按照规定进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