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沉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7041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沉管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建筑工程的一种施工工具,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建筑基础施工沉管。



背景技术:

沉管灌注桩是土木建筑工程中众多类型桩基础中的一种,是采用与桩的设计尺寸相适应的钢管(即沉管),在端部套上桩尖后沉入土中后,在套管内吊放钢筋骨架,然后边浇注混凝土边锤击拔管,利用锤击沉桩设备沉管、拔管成桩,多用于一般黏性土、淤泥质土、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或利用振动器振动沉管、拔管成桩,这种方式除了事宜于上述地基外,还可用于稍密及中密的碎石土地基,利用拔管时的振动捣实混凝土最后而形成所需要的灌注桩。与一般钻孔灌注桩相比,沉管灌注桩避免了一般钻孔灌注桩桩尖浮土造成的桩身下沉,持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效改善了桩身表面浮浆现象,另外,该方法也更节省材料,但是施工质量不易控制,拔管过快容易造成桩身缩颈,而且由于是挤压土质而形成的桩,前期浇注好的桩易受到挤土效应而产生倾斜断裂甚至错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对浇筑桩倾斜断裂甚至错位起到一定预防作用的沉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建筑基础施工沉管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沉管本体,还包括凹管槽,Y形支架,沉管本体上纵向设置有凹管槽,凹管槽为长条状,凹管槽下端部为斜面底,斜面底为从内上向外下方向倾斜,凹管槽至少3个以上分布在沉管本体圆周方向上,每个凹管槽内设置有闭合状态的Y形支架,Y形支架的底端为斜面端,Y形支架底端的斜面端与凹管槽下端部的斜面底对应匹配。

作为本是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凹管槽上端部为平面底。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Y形支架的由母条杆和子条杆构成,母条杆由粗杆、细杆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的交汇处为直角,子条杆一端为锥形头,另一端为圆弧尾,子条杆与母条杆的细杆部分并行,且圆弧尾设置在母条杆的直角处,圆弧尾处设置有垂直于圆弧尾的尾轴,子条杆通过尾轴与母条杆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细杆端部为半圆形底,子条杆的锥形头的锥尖位于相对于母条杆的远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子条杆为两个以上前后设置,前子条杆的圆弧尾具体为椭圆弧尾,椭圆弧尾和后子条杆的锥形头相互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设置了凹管槽,在凹管槽内设置了Y形支架,凹管槽至少3个以上分布在沉管本体圆周方向上,这样可以是桩孔的内壁上嵌入Y形支架,对桩孔内壁起到固定、阻挡作用,降低桩孔内壁挤土效应的发生以及挤土效应的造成的影响;

Y形支架,展开后有一端收入桩孔内壁内,加强稳定效果;

凹管槽下端部为斜面底,斜面底为从内上向外下方向倾斜,Y形支架的底端为斜面端,Y形支架底端的斜面端与凹管槽下端部的斜面底对应匹配,这样有利于Y形支架脱离凹管槽,嵌入桩孔内壁;

凹管槽上端部为平面底,阻止Y形支架在沉管时脱离凹管槽;

Y形支架的由母条杆和子条杆构成,母条杆由粗杆、细杆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的交汇处为直角,子条杆一端为锥形头,另一端为圆弧尾,子条杆与母条杆的细杆部分并行,使得整个Y形支架能完全的放置于凹管槽内,减少沉管是桩孔壁的摩擦影响,且圆弧尾设置在母条杆的直角处,圆弧尾处设置有垂直于圆弧尾的尾轴,子条杆通过尾轴与母条杆转动连接,这样可以限制子条杆的转动范围,使得子条杆与母条杆夹角最大为90度,这样子条杆能够垂直插入桩孔内壁,母条杆能够和桩孔内壁平行,同时也可以防止Y形支架过度的随沉管本体进行上移;

细杆端部为半圆形底,便于Y形支架在沉管本体上升时滑出凹管槽,子条杆锥形头的锥尖位于相对于母条杆的远侧,有利于子条杆随沉管本体上移时能够抓住桩孔内壁并插入桩孔内壁;

两个以上子条杆前后设置,前子条杆的圆弧尾具体为椭圆弧尾,椭圆弧尾和后子条杆的锥形头相互接触,可以增加子条杆抓取桩孔内壁着力点,同时椭圆弧尾能够和锥形头联动,前子条杆展开时促使后条杆展开,进而开始抓取桩孔内壁。

总之,本实用新型建筑基础施工沉管通过改进,能够增强桩孔内壁的稳固性、对于挤土效应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进而使得沉管灌注桩减少或者避免产生倾斜断裂甚至错位的结果,且本产品易于制作和操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Y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沉管本体;2、Y形支架;3、凹管槽;4、斜面底;5、母条杆;6、子条杆;6-1、锥形头;7、前子条杆;8、后子条杆;9粗杆;10、细杆;11、尾轴;12平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附图5,建筑基础施工沉管,它包括沉管本体1,凹管槽3,Y形支架2,沉管本体1上纵向设置有凹管槽3,凹管槽3为长条状,凹管槽3下端部为斜面底4,斜面底4为从内上向外下方向倾斜,凹管槽3至少3个以上分布在沉管本体1圆周方向上,每个凹管槽3内设置有闭合状态的Y形支架2,Y形支架2的底端为斜面端,Y形支架2底端的斜面端与凹管槽3下端部的斜面底4对应匹配,Y形支架2的由母条杆5和子条杆6构成,母条杆5由粗杆9、细杆10两部分构成,两部分的交汇处为直角,子条杆6一端为锥形头6-1,另一端为圆弧尾,子条杆6与母条杆5的细杆10部分并行,且圆弧尾设置在母条杆5的直角处,圆弧尾处设置有垂直于圆弧尾的尾轴11,子条杆6通过尾轴11与母条杆5转动连接。细杆10端部为半圆形底,子条杆6的锥形头6-1的锥尖位于相对于母条杆5的远侧。子条杆6为两个以上前后设置,前子条杆7的圆弧尾具体为椭圆弧尾,椭圆弧尾和后子条杆8的锥形头相互接触。

实施时,Y形支架2折叠使得子条杆6和母条杆5呈一字形,放入凹管槽3内,使得Y形支架2的底端的斜面端与斜面底4对应,在使得整个沉管本体1下降到预定的位置,下降过程由于Y形支架2本身的重量以及Y形支架2置放凹管槽3内,则Y形支架2不会滑出凹管槽3。拔管成桩过程中,沉管本体1向上移动,则子条杆6一端的锥形头6-1通过尾轴11转动并由锥形头6-1刺入桩孔内壁,随着沉管本体1的上移,斜面底4托起Y形支架2的底端,并使得锥形头6-1深入桩孔内壁,由于Y形支架2受到阻力增大,则Y形支架2的底端滑出凹管槽3,Y形支架2的母条杆5稍微变形,则Y形支架2整体滑出凹管槽3外,在凹管槽3上端部设置为平底面12时,细杆10端部为半圆形底,则更方便整个Y形支架2滑出凹管槽3。Y形支架2滑出凹管槽后,由于沉管本体1的挤压,则Y形支架2楔如桩孔内壁,多个的Y形支架2分布在桩孔内壁,对桩孔内壁起到固结、稳固作用。子条杆6是要插入桩孔内壁的,过长受到的阻力大,则子条杆6和母条杆5之间的夹角较小,子条杆6深入桩孔内壁的垂直深度不多,增加子条杆6的个数,可以增加抓取桩孔内壁的着力点增加,同时每个子条杆6的阻力相对小,则子条杆6和母条杆5夹角增大,相对而言子条杆6深入的深度较多,两个以上前后设置,前子条杆7的圆弧尾具体为椭圆弧尾,椭圆弧尾和后子条杆8的锥形头相互接触,前子条杆7展开,会促使后子条杆8的展开。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