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443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挡浪墙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



背景技术:

在修建大型海上建筑时,有时会在岛屿周围修建挡浪墙;

待墙体浇筑完成后需进行墙体表面清水保护涂层的涂刷及圆台孔封堵工作。

以往工程是在墙体浇筑完成后,在墙体内外两侧搭设施工支架以完成圆台孔的封堵及涂层涂刷的施工;

这样做对于数量较少的构件比较实用,但挡浪墙海侧为扭工字块施工区域,搭设施工支架较为困难;而且挡浪墙墙体浇筑具有延续性,搭设固定支架进行墙体后续施工操作不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且工程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增加挡浪墙墙体后期的圆台孔封堵及清水保护涂层涂装工作的安全性及便捷度,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工作效率的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其包括:

主体框架;

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上,用于支撑所述主体框架在载体上移动;

侧边支架,所述侧边支架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的两侧并向下延伸,所述侧边支架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支撑。

通过这种结构配合在挡浪墙上,在施工人员需要进行挡浪墙墙体后期的圆台孔封堵及清水保护涂层涂装工作时,主体框架配合在墙体顶部,施工人员支撑在侧边支架进行圆台孔封堵及清水保护涂层涂装工作,待一个节段施工完成后,施工人员在墙顶或墙侧推动平台向前移动,进入下一个工作面;

相比现有技术直接搭设支架的方式,减少了人工、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确保了施工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移动装置为滚轮,对主体框架的承载移动效果更好,成本更低,方便维修和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滚轮成对设置,使所述施工平台在挡浪墙上的移动更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滚轮上设置有制动结构,使施工平台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时候能够锁定滚轮,通过滚轮和挡浪墙的摩擦固定移动平台和挡浪墙的相对位置,相比较于在滚轮旁垫木楔等阻挡物的方式,更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制动结构为刹车片,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维修和更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框架为横梁和纵梁组成的矩形钢结构,结构更优化,方便加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横梁和纵梁均为工字钢,且均水平设置,工字钢的采用使整个主体框架的强度和刚度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侧边支架包括:

爬梯,所述爬梯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框架两侧;

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爬梯上;

爬梯和支撑平台结合以及结合的方式,便于施工人员的攀爬以及调整支撑平台的高度,适应不同工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所述主体框架上位于同侧的爬梯成对设置,所述支撑平台能够配合在同对的爬梯的踏步间,结构更优化,成本更低,利用爬梯自带的踏步(钢筋结构),实现对支撑平台的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平台为矩形框架结构,其中部设置有铁丝网,供施工人员踩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增加了挡浪墙墙体后期的圆台孔封堵及清水保护涂层涂装工作的安全性及便捷度,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正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未安装支撑平台时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支撑平台的图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移动施工平台与挡浪墙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2中的正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2中的移动施工平台与挡浪墙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主体框架,2-纵梁,3-横梁,4-辅助支撑梁,5-加固杆件,6-支撑平台,7-拉钩,8-铁丝网,9-踏步,10-爬梯,11-滚轮,12-挡浪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涉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现浇挡浪墙环岛布置,其平面呈椭圆形,墙体总长约为1368m,南侧高度为4.35米,北侧高度为2.85米。

西人工岛现浇挡浪墙墙体混凝土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艺,待墙体浇筑完成后利用所述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进行墙体表面清水保护涂层的涂刷及圆台孔封堵工作,其中涉及到的所述自平衡立墙双面移动施工平台(如图1-4),其包括:

主体框架1,所述主体框架1为横梁3和纵梁2组成的矩形钢结构,所述横梁3和纵梁2均为工字钢(工字钢中部的钢板结构竖向设置),且均水平设置,横梁3和纵梁2垂直,本实施例中横梁3和纵梁2的数量均为2根,两个横梁3相互平行且等高,两个纵梁2也相互平行且等高地设置,形成类似“井”字的结构,横梁3的两端支出纵梁2,在横梁3的两端之间,还设置有辅助支撑梁4,其数量也为两根,均平行于纵梁2设置,起到对主体框架1的整体的加固作用;

移动装置,所述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1上,用于支撑所述主体框架1在载体上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装置为滚轮11(滚轮11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在纵梁2和横梁3的四个连接处的下方),且成对设置,所述滚轮11上设置有制动结构(本实施例中为刹车片);

侧边支架,所述侧边支架安装于所述主体框架1的两侧并向下延伸,所述侧边支架能够对施工人员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边支架包括:

支撑平台6,所述支撑平台6为矩形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拉钩7,拉钩7用于扣合在所述踏步9上),其中部设置有铁丝网8;

爬梯10,所述爬梯10顶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框架1两侧(所述爬梯10焊接在横梁3下方,焊接处配合有加固杆件5,每个爬梯10上配合有2个所述加固杆件5,加固杆件5底部焊接在爬梯10两端竖向设置的杆件的顶端,加固杆件5顶部焊接在横梁3上),在所述主体框架1上位于同侧的爬梯10成对设置,所述支撑平台6能够通过所述拉钩7配合在同对的爬梯10的踏步9间。

移动平台和挡浪墙12的具体配合如图5,滚轮11配合在挡浪墙12顶部的平面,移动时由施工人员推动进行移动,锁定时调整所述刹车片即可。

实施例2

如图6、7,本实施例中,除和实施例1相同的技术方案以外,在爬梯10侧面,还设置有水平的滚轮11(总共4个爬梯10,4个爬梯4侧面均设置至少一个水平的滚轮),用于和挡浪墙12的两侧面配合,和顶部的滚轮11一起,使整个移动施工平台能够更好地沿挡浪墙12移动,如图7中,其和挡浪墙12的配合和实施例1中的配合不同之处在于,爬梯10侧面的滚轮11配合在挡浪墙12的侧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