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绵城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滤水结构。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中,滤水结构是最重要的结构之一,雨水的渗透、过滤功能与滤水结构有极大的关系,滤水结构直接影响了海绵城市的功能。
现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逐步被各种不透水的场地和透水性极差的混凝土路面所覆盖,使得城市在雨季经常产生严重的洪涝,径流量较大,严重影响了公众出行的安全及效率。同时,路面的积水迟迟无法退去,也会长时间对人们的出行造成影响;同时,大量的流水将大块垃圾冲入道路上时也加大了出行的不易,也加大了清理难度,并且大块垃圾容易将下水道口堵住,进一步降低了城市道路的排水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海绵城市滤水结构,该滤水结构能增强城市道路滤水的功能,能有效阻截各种大小的垃圾进入城市地下水中,保证了蓄流的水的质量,并且该滤水结构在起到良好的滤水功能时能起到较好的透水效果,能大大减小道路水径流量,大大增强了城市滤水、排水、渗水的能力,为城市带来了诸多便利。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绵城市滤水结构,该滤水结构包括滤水路牙石、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所述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均位于滤水路牙石外侧;
所述滤水路牙石位于道路与绿化带交界处的上方,所述滤水路牙石上设有滤水孔;
所述路边滤水区包括下水道,所述下水道由上而下依次设有滤水盖、第一滤水网、第二滤水网和滤水层;所述滤水盖活动放置在下水道顶部且滤水盖上设有多个通水孔;
所述路面滤水区由上而下包括路面基层和透水层;
所述滤水层和透水层下方设有输水通道,所述输水通道底部倾斜布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滤水孔位于滤水路牙石的中上部;滤水路牙石对于绿化带中的大块垃圾有很好的阻拦作用,大块垃圾无法通过滤水孔流至道路上,具有较强的滤水能力。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滤水网位于滤水盖下方,第一滤水网与滤水盖之间的距离大于5cm;滤水盖可对小块垃圾起过滤作用,避免进入下水道中,同时第一滤水网可进一步对进入滤水盖的小块垃圾起过滤作用,第一滤水网与滤水盖之间的距离大于5cm,避免垃圾阻隔在第一滤水网上时对上的通水孔造成堵塞,从而保证了较大的透水渗水能力。
进一步的是,所述滤水层由混凝土和砂砾混合铺设而成。
进一步的是,所述路面基层为透水的沥青混凝土结构,沥青混凝土结构,原理上是利用级配相对单一的粗骨料与胶凝材料拌合而形成孔隙率较大的蜂窝状多孔结构,大大保证了路面基层的透水渗水能力了。
进一步的是,所述透水层由粗砂和碎石混合铺设而成。
进一步的是,所述输水通道顶部均匀布置有多个透水孔;由路面滤水区和路边滤水区滤下的水通过透水孔进入输水通道中进行转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滤水路牙石、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的共同作用,实现了良好的滤水功能,避免大块垃圾、小块垃圾、小块渣滓等进入城市地下水系统中,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的多层反复滤水,大大保证了地下水资源的质量,且避免了城市输水等结构出现堵塞的现象,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对其进行管理,减少了后期处理费用,并且可减少道路上随着水流出现的大块垃圾,加强了对道路环境的保护,同时也给城市环卫工人带来了便利;
(2)本实用新型在实现良好的滤水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渗水、透水的功能,当城市发生洪涝时,不仅可以通过路边滤水区快速排走,路面滤水区也能起到渗水透水的作用,起到了延缓洪峰的作用,降低了汛期排水的压力,达到良好的泄洪效果;
(3)通过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的作用,将道路积水或者雨水快速引入地下,避免道路出现过多积水,为城市交通带来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滤水路牙石减少了流入城市道路中的垃圾量,同样也减小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滤水路牙石;2、滤水孔;3、滤水盖;4、通水孔;5、第一滤水网;6、第二滤水网;7、滤水层;8、路面基层;9、透水层;10、输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海绵城市滤水结构,该滤水结构包括滤水路牙石1、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所述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均位于滤水路牙石1外侧;所述滤水路牙石1位于道路与绿化带交界处的上方,所述滤水路牙石1上设有滤水孔2;所述路边滤水区包括下水道,所述下水道由上而下依次设有滤水盖3、第一滤水网5、第二滤水网6和滤水层7;所述滤水盖3活动放置在下水道顶部且滤水盖3上设有多个通水孔4;所述路面滤水区由上而下包括路面基层8和透水层9;所述滤水层7和透水层9下方设有输水通道10,所述输水通道10底部倾斜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滤水孔2位于滤水路牙石1的中上部;滤水路牙石1对于绿化带中的大块垃圾有很好的阻拦作用,大块垃圾无法通过滤水孔2流至道路上,具有较强的滤水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第一滤水网5位于滤水盖3下方,第一滤水网5与滤水盖3之间的距离大于5cm;滤水盖3可对小块垃圾起过滤作用,避免其进入下水道中,同时第一滤水网5可进一步对进入滤水盖3的小块垃圾起过滤作用,第一滤水网5与滤水盖3之间的距离大于5cm,避免进入滤水盖3的小块垃圾阻隔在第一滤水网5上时对滤水盖3的通水孔4造成堵塞,从而保证了较大的透水渗水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滤水层7由混凝土和砂砾混合铺设而成;进入下水道的水,在通过滤水盖4一次过滤后,再分别通过第一过滤网5、第二过滤网6进行过滤,最后通过滤水层7过滤后进入输水通道10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路面基层8为透水的沥青混凝土结构,沥青混凝土结构,原理上是利用级配相对单一的粗骨料与胶凝材料拌合而形成孔隙率较大的蜂窝状多孔结构,大大保证了路面基层的透水渗水能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透水层9由粗砂和碎石混合铺设而成;路面的水经过路面基层8过滤之后,又通过透水层9过滤至输水通道10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方案,所述输水通道10顶部均匀布置有多个透水孔;由路面滤水区和路边滤水区滤下的水通过透水孔进入输水通道10中进行转移,并且透水孔再次起到了滤水功能。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
当路面有积水时,积水可以直接通过路面滤水区下渗,通过路面基层8和透水层9渗透至输送通道10中;
当出现洪涝或者绿化带以及道路的径流量较大时,路面大量的水通过路边滤水区和路面滤水区进行下渗,大大加大了渗水排水能力,同时绿化带中的水通过滤水路牙石流入道路中,同时通过路边滤水区中进行渗透排水,起到了延缓洪峰的作用,降低了汛期排水的压力,达到良好的泄洪效果;并且滤水路牙石1、滤水盖3、第一滤水网5和第二滤水网6对水流中携带的各种垃圾渣滓有良好的阻截作用,避免垃圾等进入地下水系统中对各个水通道造成堵塞,达到了较好的排流渗透效果,也是也提高了城市地下水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减少了城市交通道路上的大块垃圾和积水量,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便利,保证了交通运行的顺畅,同时也为城市环卫工人带来了便利。
本实用新型应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可大大增加城市滤水、渗水、排水的能力,为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便利。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