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5031阅读:1676来源:国知局
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



背景技术:

沉管隧道的管段安装中,为使最后一节管段顺利沉放,必须留有长于该管段的距离空间。当最后一节管段沉放后,最后一节管段的端面与前一节管段之间需要通过一连接结构进行连接,该连接结构即为最终接头。

目前,将最终接头与两侧待对接管段对接的一种常用方法为:先将最终接头沉放至两侧待对接管段之间,随后通过顶推式止水装置对最终接头的两端面与两侧管段之间的空隙进行临时止水。最后,通过水下人工作业将最终接头的两端与两侧管段分别焊接,完成永久性止水。然而,在上述方法中,顶推式止水装置仅能起到临时性止水,而永久性止水操作需在水下通过人工作业完成,施工效率低且风险高。

因此,如何在水上完成最终接头对接处的止水操作以降低施工风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现有止水操作施工风险高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其止水操作可在水上完成,无需人工进行水下作业,施工风险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包括第一止水组件,所述第一止水组件设置于所述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处两侧端面之间;所述第一止水组件进一步包括可膨胀的第一止水囊,以及可容纳所述第一止水囊的第一止水槽;所述第一止水囊固定连接于所述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处一侧的端面,所述第一止水槽相对设置于所述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处另一侧的端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水槽沿周向设置于所述最终接头的端面,所述第一止水囊设置于所述待对接管段的端面,且所述第一止水囊与所述第一止水槽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止水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止水组件、所述最终接头的端面钢板和所述待对接管段的端面钢板之间形成的浇筑止水区,以及与所述浇筑止水区相连通的浇筑管。

作为优选,所述止水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止水组件,所述第二止水组件设置于所述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处的外侧;所述第二止水组件包括可膨胀的第二止水囊,以及可容纳所述第二止水囊的第二止水槽;所述第二止水囊固定连接于所述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处一侧端面的边沿上,所述第二止水槽相对设置于所述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处另一侧端面的边沿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水囊与所述第二止水槽位于所述最终接头与所述待对接管段连接处的同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止水囊和/或第二止水囊为土工布或橡胶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其采用可膨胀的止水囊与容纳止水囊的止水槽相配合,通过止水槽挤压止水囊即可实现止水,止水效果好,且止水操作可在水上完成,无需人工进行水下作业,施工风险小;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其通过设置的浇筑管向浇筑止水区内浇筑混凝土,使最终接头与待对接管段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了连接处的永久性止水,而且这种永久性止水操作可在水上完成,无需人工进行水下作业,施工风险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最终接头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待对接管段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方形箱体式的最终接头的止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最终接头;2、待对接管段;3、第一止水组件;31、第一止水囊;32、第一止水槽;4、第二止水组件;41、第二止水囊;42、第二止水槽;5、浇筑止水区;6、浇筑管;7、顶推止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包括第一止水组件3,第一止水组件3设置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两侧端面之间;第一止水组件3进一步包括可膨胀的第一止水囊31,以及可容纳第一止水囊31的第一止水槽32;第一止水囊31固定连接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一侧的端面,第一止水槽32相对设置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另一侧的端面。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第一止水槽32沿周向设置于最终接头1的端面,第一止水囊31设置于待对接管段2的端面,且第一止水囊31与第一止水槽32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水槽32也可以设置于待对接管段2的端面,相应的,第一止水囊31设置于最终接头1的端面。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的永久性止水,如图1所示,所述止水装置还包括在第一止水组件3、最终接头1的端面钢板和待对接管段2的端面钢板之间形成的浇筑止水区5,以及与浇筑止水区5相连通的浇筑管6。需要说明的是,浇筑管6可以暗埋于待对接管段2或最终接头1内。通过浇筑管6向浇筑止水区5内浇筑混凝土,能够使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了连接处的永久性止水,而且这种永久性止水操作可在水上完成,无需人工进行水下作业,施工风险小。

进一步的,为了增强止水效果以保证无渗漏,如图1-图3所示,止水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止水组件4,第二止水组件4设置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的外侧;第二止水组件4进一步包括可膨胀的第二止水囊41,以及可容纳第二止水囊41的第二止水槽42;第二止水囊41固定连接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一侧端面的边沿上,第二止水槽42相对设置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另一侧端面的边沿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止水组件4与第一止水组件3的止水操作和止水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通过在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的连接处外侧设置的第二止水组件4,能够密封连接处的边沿,有效防止水从连接处的边沿渗入。

作为优选,如图1和3所示,第一止水囊31与第二止水槽42位于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处的同侧。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止水囊31与第二止水囊41交错设置,更有利于增强止水效果。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注浆或充气,第一止水囊31和/或第二止水囊41为土工布或橡胶材质。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土工布制作第一止水囊31和/或第二止水囊41时,由于土工布可透水不可透浆,因此可采用注浆的方式使第一止水囊31和/或第二止水囊41膨胀;当采用橡胶材质制作第一止水囊31和/或第二止水囊41时,由于橡胶材质不漏气,因此可采用充气的方式使第一止水囊31和/或第二止水囊41膨胀。此外,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止水囊31和第二止水囊41均设有用于充气或注浆的注入孔,以及用于排气或排浆的排出孔。

当最终接头1的两端面与两侧待对接管段2之间的空隙较大时,为了保证止水效果,如图1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最后一节待对接管段2上安装顶推止水组件7,通过顶推止水组件7顶推以减小最终接头1的两端面与两侧待对接管段2之间的空隙,便于进一步止水。需要说明的是,顶推止水组件7为现在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止水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其结构,在此不进行赘述。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其不仅适用于如图1所示的倒梯形箱体式的最终接头1,还适用于如图4所示的常规的方形箱体式的最终接头1或者其他形式的最终接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的止水原理如下:当最终接头1准确就位于两侧待对接管段2之间后,向止水装置中的第一止水囊31充气或注浆,使第一止水囊31膨胀至填满第一止水槽32,通过第一止水槽32挤压第一止水囊31即可实现止水。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止水效果,在向第一止水囊31充气或注浆后,还可向止水装置中的第二止水囊41充气或注浆,使第二止水囊41膨胀至填满第二止水槽42。此外,利用止水装置中的浇筑管6向止水装置中的浇筑止水区5浇筑混凝土,使最终接头1与两侧待对接管段2连接为一体,即可实现连接处的永久性止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对接的止水装置,其采用可膨胀的止水囊与容纳止水囊的止水槽相配合,通过止水槽挤压止水囊即可实现止水,止水效果好,且止水操作可在水上完成,无需人工进行水下作业,施工风险小。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通过设置的浇筑管6向浇筑止水区5内浇筑混凝土,使最终接头1与待对接管段2连接为一个整体,实现了连接处的永久性止水,而且这种永久性止水操作可在水上完成,无需人工进行水下作业,施工风险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