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695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常见的地下建筑与建筑结构(例如与地下建筑相邻的待建地下室、各轨道交通道路或公园)之间的地下预留通道口,大多是采取在地下预留通道口处直接现浇混凝土形成封闭结构,并与地下建筑连为一体,在后续建筑结构施工时在对该混凝土进行现场破除。

然而,采用上述方式,一方面,在对混凝土进行破除时会对地下建筑的主体结构产生扰动,从而导致对地下建筑的主体结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采用直接破除的方式,对于新旧通道在连接上的防水设计较为困难,后期对于建筑结构的施工时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渗漏,严重影响地下通道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能够有效确保地下建筑的主体结构的安全,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新旧通道的连接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其包括

待建建筑;

地下建筑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结构与所述待建建筑之间具有预留通道口;

挡土墙,所述挡土墙设于所述预留通道口处,且所述挡土墙与所述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及

第一止水带,所述第一止水带设于所述第一间隙内,所述第一止水带的一端连接所述挡土墙,所述第一止水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地下建筑结构。

采用将挡土墙设置在预留通道口处,并使得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从而使得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未直接相连在一起,在后期施工时,仅需将挡土墙直接推倒即可,无需采用现场爆破等方式,破除方法简单且安全。此外,采用在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内设置第一止水带,利用第一止水带不仅能够连接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同时还能够起到防水作用,有效提高后续施工建筑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该挡土墙可优选用混凝土浇筑形成。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建筑结构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顶梁和底梁,所述挡土墙包括墙身以及设于所述墙身两侧的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所述墙身用于遮挡所述预留通道口,所述第一侧墙朝向所述顶梁设置并与所述顶梁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二侧墙朝向所述底梁设置并与所述底梁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

优选地,该顶梁和该底梁均为混凝土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地下建筑结构还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与所述顶梁固接,且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顶梁的上表面齐平,所述底板与所述底梁固接,且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梁的下表面齐平。

优选地,在该顶板的上表面以及该顶梁的上表面均设置有回填土层。在该底梁的下表面以及该底板的下表面上均设置有混凝土垫层,且所述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mm~120m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水带为钢板止水带,包括伸缩带部分及设于所述伸缩带部分两侧的第一钢板及第二钢板,所述伸缩带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且所述伸缩带部分在所述第一间隙内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间隙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钢板固接于所述挡土墙,所述第二钢板固接于所述地下建筑结构。

具体地,所述伸缩带部分为近似“V”形、“W”形、“Ω”形或者是倒“U”字形等。优选地,该伸缩带部分为倒“U”字形结构,且该伸缩带部分能够根据该第一间隙的间隙宽度进行伸缩余量调整。当该伸缩带部分设置在第一间隙内时,该伸缩带部分的两侧分别紧贴该挡土墙及该地下建筑结构设置。

即,在该第一侧墙与该顶梁形成的第一间隙内,该伸缩带部分的两侧分别紧贴该第一侧墙及该顶梁。而在该第二侧墙与该底梁形成的第一间隙内,该伸缩带部分的两侧分别紧贴该第二侧墙及该底梁。

其中,所述第一钢板浇筑于挡土墙内,该第二钢板浇筑于地下建筑结构内,从而实现连接挡土墙和地下建筑结构的同时,也能够确保对该第一间隙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顶梁以及所述底梁朝向所述第一间隙内的一端上均设置有防水槽,所述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止水带,所述第二止水带的一端设于所述防水槽内,所述第二止水带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间隙内。

其中,该防水槽可为内凹于该顶梁及底梁上的方形凹陷,以便于设置该第二止水带。

其中,该第二止水带为钢板止水带,该第二止水带的结构与该第一止水带的结构相同,因此,在该防水槽内设置该第二止水带时,可通过将该第二止水带的一端浇筑于该防水槽内。

采用在该顶梁及底梁上设置该防水槽,以设置该第二止水带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防水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底梁与所述第二侧墙之间形成的所述第一间隙处,且所述挡板为条形板,所述挡板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间隙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挡板用于遮挡所述第一间隙。

采用该挡板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灰尘、杂物等进入该第一间隙内,同时也能够避免在施工时,施工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不慎掉入该第二侧墙与该底梁之间形成的该第一间隙内,确保施工人员或者其他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墙身包括依次叠设的混凝土层、防水层、保护层以及回填土层,所述第一侧墙及第二侧墙均包括混凝土层及设于所述混凝土层上的砌砖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水嵌缝材料以及附加防水层,所述防水嵌缝材料设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开口处,所述附加防水层设于所述挡土墙以及所述地下建筑结构上,且所述附加防水层封闭所述第一间隙的开口。

其中,所述防水嵌缝材料可为防水泡棉、耐候胶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为0~50mm。

即,所述挡土墙与所述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为0~50mm。当所述第一间隙为0时,该挡土墙贴设于该地下建筑结构设置。

优选地,该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为20~3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通过在预留通道口处设置挡土墙,并使得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从而使得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并未直接连接在一起,在后续建筑施工时,只需直接推倒该挡土墙即可,无需进行破除,因而不会对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造成扰动,同时也不会对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利于确保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安全性。

此外,采用在第一间隙内设置第一止水带的设计,不仅能够利用第一止水带起到连接挡土墙和地下建筑结构的作用,还能够利用第一止水带的防水性能对第一间隙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进而防止后续施工时出现渗漏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连接结构中顶梁与第一侧墙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连接结构中底梁与第二侧墙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止水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水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进行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100,包括待建建筑(未图示)、地下建筑结构10、挡土墙20以及第一止水带30。地下建筑结构10与待建建筑之间具有预留通道口11,该挡土墙20设置在预留通道口11处,且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该第一止水带30设置在第一间隙12内,且该第一止水带30的一端连接挡土墙20,该第一止水带30的另一端连接该地下建筑结构10。

采用在预留通道口11处设置挡土墙20,并使得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具有该第一间隙12的设计,使得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并未直接相连,在后续施工破除该挡土墙20时,直接推倒该挡土墙20即可,无需进行爆破等措施,从而确保不会对地下建筑结构10造成扰动。此外,采用在第一间隙12内设置第一止水带30的设计,能够对挡土墙20和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起到防水作用,避免后续施工出现渗漏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该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形成的该第一间隙12为0~50mm,也就是说,当该第一间隙12为0时,该挡土墙20是直接贴设于该地下建筑结构10设置,尽管此时该当挡土墙20贴设在该地下建筑结构10上,但是该挡土墙20与该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并未浇筑在一起,因此后续破除该挡土墙20时也可直接推倒即可。优选地,该第一间隙12还可为10mm、20mm、30mm、40mm或50mm等。

在本实施例中,该待建建筑可为但不局限于与地下建筑结构10相邻的待建地下室、各轨道交通道路或者是公园等建筑。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图5以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该地下建筑结构10包括平行且相对设置的顶梁13和底梁14,该顶梁13和底梁14均为混凝土梁,该顶梁13和底梁14之间的间距为该预留通道口11。该地下建筑结构10还包括平行设置的顶板15和底板16,该顶板15与顶梁13固接,该顶板15的上表面与顶梁13的上表面齐平,该底板16与底梁14固接,该底板16的下表面与底梁14的下表面齐平。具体地,在该顶板15的上表面以及该顶梁13的上表面均设置有回填土层,在该底梁14的下表面及该底板16的下表面上均设置有混凝土垫层,且该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mm~120mm。

进一步地,该挡土墙20可优先用混凝土浇筑形成,该挡土墙20包括墙身21以及设于墙身21两侧的第一侧墙22及第二侧墙23,该墙身21用于遮挡该预留通道口11,该第一侧墙22朝向该顶梁13设置并与该顶梁13之间具有上述第一间隙12,该第二侧墙23朝向该底梁14设置并与该底梁14之间具有该第一间隙12。具体地,该墙身21包括依次叠设的混凝土层、防水层、保护层以及回填土层,该第一侧墙22及第二侧墙23均包括混凝土层及设于混凝土层上的砌砖层。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该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的连接,在该第一侧墙22与顶梁13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以及该第二侧墙23与该底梁14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均设置上述的第一止水带30。该第一止水带30可优选为钢板止水带,包括伸缩带部分31以及设于伸缩带部分31两侧的第一钢板32和第二钢板33,该伸缩带部分31位于该第一间隙12内,且该伸缩带部分31在第一间隙12内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间隙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该第一钢板32固接于该挡土墙20上,该第二钢板33固接于该地下建筑结构10。具体地,该第一钢板32浇筑于该挡土墙20内,该第二钢板33浇筑于地下建筑结构10内,也就是说,在第一侧墙22与顶梁13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该第一钢板32浇筑于该第一侧墙22内,该第二钢板33浇筑于该顶梁13内;而在该第二侧墙23与底梁14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该第一钢板32浇筑于该第二侧墙23内,该第二钢板33浇筑于该底梁14内,从而实现该第一侧墙22与该顶梁13、该第二侧墙23与该底梁14之间的连接的同时,采用浇筑的方式也能够确保对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效果达到最佳。

更进一步地,该伸缩带部分31为近似“V”形、“W”形、“Ω”形或者是倒“U”字形等。优选地,该伸缩带部分31为倒“U”字形结构,且该伸缩带部分31能够根据该第一间隙12的间隙宽度进行伸缩余量调整。当该伸缩带部分31设置在第一间隙12内时,该伸缩带部分31的两侧分别紧贴该挡土墙20及该地下建筑结构10设置,从而避免外部的水渗入该第一间隙12内,确保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性能。具体地,在该第一侧墙22与该顶梁13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该伸缩带部分31的两侧分别紧贴该第一侧墙22及该顶梁13。而在该第二侧墙23与该底梁14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该伸缩带部分31的两侧分别紧贴该第二侧墙23及该底梁14。

采用在第一间隙12内设置第一止水带30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的连接,还能够有效确保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该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止水带40,在上述的顶梁13和底梁14朝向第一间隙12内的一端上均设置有防水槽121,该第二止水带40的一端均设于该防水槽121内,该第二止水带40的另一端位于该第一间隙12内。采用在该顶梁13及底梁14上设置该防水槽121,以设置该第二止水带40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地下建筑结构10自身的防水效果。具体地,该防水槽121可为内凹于顶梁13及底梁14上的方形凹陷,以便于设置该第二止水带40。

进一步地,该第二止水带40也为钢板止水带,该第二止水带40的结构与该第一止水带30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此外,在该防水槽121内设置该第二止水带40时,可通过将该第二止水带40的一端浇筑于该防水槽121内,从而实现该第二止水带40与该防水槽121的连接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其防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挡板50,该挡板50设置在底梁14与第二侧墙23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12处,且该挡板50为条形板,该挡板50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间隙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用于遮挡该第一间隙12,以避免在施工时,施工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不慎掉入该第二侧墙23与该底梁14之间形成的第一间隙12内,进而确保施工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效果,该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水嵌缝材料60和附加防水层70,该防水嵌缝材料60设于该第一间隙12的开口处,该附加防水层70设于挡土墙20及地下建筑结构10上,且该附加防水层70封闭该第一间隙12的开口。具体地,该防水嵌缝材料60可为防水泡棉、耐候胶等。当该防水嵌缝材料60为防水泡棉时,可将防水泡棉通过防水胶粘贴在第一间隙12内。优选地,该附加防水层70可设置在顶梁13的上表面、第一侧墙22的上表面、第二侧墙23的下表面及底梁14的下表面,并对应该第一间隙12的位置设置,以进一步阻隔外界的水进入该第一间隙1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通过在预留通道口11处设置挡土墙20,使得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2,从而使得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分隔开来,在后续对待建建筑进行施工时,可直接将挡土墙20推倒即可,无需设计其他的破除方案,有效降低对地下建筑结构10的影响。此外,在第一间隙12内设置第一止水带30,能够有效确保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性能,防止后续施工时出现渗水情况。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了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该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为上述实施例一种的防水连接结构。该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所述预留通道口处设置挡土墙,并使得所述挡土墙与所述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在本步骤中,该挡土墙20可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该第一间隙12可设置为0~50mm,视具体施工情况设置。优选地,该第一间隙12为0mm、10mm、20mm、30mm、40mm或50mm等。当该第一间隙12为0mm时,该挡土墙20直接贴设于该地下建筑结构10设置。

S2:在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第一止水带,并使得第一止水带的一端与挡土墙连接,第一止水带的另一端与地下建筑结构连接。

在本步骤中,该第一止水带30为钢板止水带,包括伸缩带部分31以及设于伸缩带部分31两侧的第一钢板32和第二钢板33,该伸缩带部分31位于该第一间隙12内,且该伸缩带部分31在第一间隙12内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一间隙12的长度延伸方向一致,该第一钢板32固接于该挡土墙20上,该第二钢板33固接于该地下建筑结构10。具体地,该第一钢板32浇筑于该挡土墙20内,该第二钢板33浇筑于地下建筑结构10内,以实现利用该第一止水带30连接该挡土墙20和地下建筑结构10的同时,采用浇筑的方式还能够确保对第一间隙12的防水效果达到最佳。

进一步地,该伸缩带部分31为近似“V”形、“W”形、“Ω”形或者是倒“U”字形等。优选地,该伸缩带部分31为倒“U”字形结构,且该伸缩带部分31能够根据该第一间隙12的间隙宽度进行伸缩余量调整。当该伸缩带部分31设置在第一间隙12内时,该伸缩带部分31的两侧分别紧贴该挡土墙20及该地下建筑结构10设置,从而避免外部的水渗入该第一间隙12内,确保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性能。

更进一步地,为了确保地下建筑结构10的防水性能,在地下建筑结构10朝向第一间隙12的一端设置有防水槽121,在该防水槽121内可设置第二止水带40,该第二止水带40的一端浇筑于防水槽121内,该第二止水带40的另一端伸入第一间隙12内。优选地,该第二止水带40也为钢板止水带,该第二止水带40的结构与该第一止水带30的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该第一间隙12的防水效果,该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还包括防水嵌缝材料60和附加防水层70,该防水嵌缝材料60设于该第一间隙12的开口处,该附加防水层70设于挡土墙20及地下建筑结构10上,且该附加防水层70封闭该第一间隙12的开口。具体地,该防水嵌缝材料60可为防水泡棉、耐候胶等。当该防水嵌缝材料60为防水泡棉时,可将防水泡棉通过防水胶粘贴在第一间隙12内。

在本实施例中,当后续需要对待建建筑进行施工时,可直接将挡土墙20推倒,即可进行后续的施工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地下预留通道口11的防水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通过在预留通道口11处设置挡土墙20,并使得挡土墙20与地下建筑结构10之间不直接相连在一起,施工方式简单,在后续施工时也无需进行破除,极大地避免了对地下建筑结构10造成的扰动影响。此外,通过设置第一止水带30来提高第一间隙12的防水性能,有效地解决了后期施工建筑的防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通过在预留通道口处设置挡土墙,并使得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从而使得挡土墙与地下建筑结构之间并未直接连接在一起,在后续建筑施工时,只需直接推倒该挡土墙即可,无需进行破除,因而不会对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造成扰动,同时也不会对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利于确保地下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安全性。

此外,采用在第一间隙内设置第一止水带的设计,不仅能够利用第一止水带起到连接挡土墙和地下建筑结构的作用,还能够利用第一止水带的防水性能对第一间隙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进而防止后续施工时出现渗漏的情况。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地下预留通道口的防水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