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7281阅读:2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地下通道变形缝,主要通过剪力杆或者榫槽协调通道两侧的不均匀沉降,当地基较差且未经有效处理,两侧差异沉降可能超过剪力杆和榫槽的协调能力,引起防水材料(卷材、止水带等)不同程度的损坏,进而引起变形缝接缝渗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加强变形缝应对两侧通道结构差异沉降的能力,降低防水材料因差异沉降引起损坏的可能性,同时也就降低变形缝渗漏水的概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处理构造包含基桩结构和设在基桩结构之上的盖梁结构;

所述基桩结构为穿过软弱地基而进入持力层的基桩;

所述盖梁结构为设置在纵向变形缝处底板下的桩顶盖梁。

进一步地,该持力层最好为坚硬土层或岩层。

进一步地,所述盖梁结构,可根据需要,在桩顶盖梁梁体两端设置限位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变形缝处理构造可适用于箱体段与箱体段相接的变形缝、敞口段与敞口段间的变形缝以及敞口段与箱体段间的变形缝。

进一步地,所述基桩可以为预制桩和灌注桩,根据与结构底板下桩基持力层相近原则或根据沉降控制标准确定基桩持力层和进入该持力层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基桩的数量可根据结构沉降控制要求计算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盖梁上埋入钢筋剪力杆,插入底板下的预埋套筒,限制变形缝的水平变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桩基础和盖梁对变形缝进行处理,可有效控制变形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同传统的变形缝处理措施相比,可靠性有所提升,变形缝因差异沉降引起渗漏水的概率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I-I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中包括:桩顶盖梁101、限位挡板102、基桩201、结构底板下桩基202、敞口段301、箱体段302、软弱地基401、持力层402、纵向变形缝501。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下根据图1~图4,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措施,包含基桩结构和设在基桩结构之上的盖梁结构;

所述的基桩结构为穿过软弱地基401而进入相对较好持力层402的基桩201;所述的盖梁结构,为在纵向变形缝501处底板下设置的桩顶盖梁101,当隧道可能会发生水平向侧移时,在梁体两端设置限位挡板102。

基桩持力层与通道结构桩基持力层相同或相近,该持力层最好为坚硬土层或岩层。

所述的变形缝处理构造措施,可适用于箱体段302与箱体段302相接的变形缝、敞口段301与敞口段301间的变形缝以及敞口段301与箱体段302间的变形缝。

所述的基桩可以为预制桩和灌注桩,可根据与结构底板下桩基202持力层相近原则或根据沉降控制标准确定基桩持力层和进入该持力层402的深度。所述的基桩,其数量可根据结构沉降控制要求计算确定。

所述的盖梁,其特征在于,桩顶盖梁101上埋入钢筋剪力杆,插入底板下的预埋套筒,限制变形缝的水平变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结构和桩基础对变形缝处构造进行处理,加强了变形缝应对两侧通道结构差异沉降的能力,降低了防水材料因差异沉降引起损坏的可能性,同时也就降低了变形缝渗漏水的概率。

所述的地下通道变形缝处理构造措施,同样适用于其他类似结构型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