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及其安装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7728发布日期:2018-07-27 20:40阅读:19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塔及其安装基座。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通常冷却塔的体积较为庞大,能够为庞大的系统提供足够的冷却水以保证冷却效果。

但是,由于冷却塔本身质量较大,且在载满冷却水时的质量更大,同时,冷却塔的安装基座多为结构强度较大的钢板,在发生地震时,不能对地震输入冷却塔结构中的能量进行消耗吸收,使得冷却塔的地震反应较大,从而容易造成冷却塔的破坏甚至是坍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塔的安装基座,具有地震反应小、抗震效果强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冷却塔的安装基座,包括:设置于楼面或地面上用于承载冷却塔整体重量的钢筋混泥土基础;一端预先埋设于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内、另一端嵌设于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靠近冷却塔一侧的端面上的安装板;以及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可拆卸式装配的、另一端与冷却塔靠近所述安装板一侧可拆卸式装配的减震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安装板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减震器的缓冲减压作用,采用减震器产生的缓冲力,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冷却塔的能量,以减小冷却塔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冷却塔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使得安装在安装基座上的冷却塔具有地震反应小、抗震效果强的优势。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为弹簧减震器,且所述减震器上与所述安装板接触的端面设置为阶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减震器上与安装板接触的面上设置阶梯面,使得减震器上靠近安装板的端面与安装板之间存在间隔的空腔,在发生地震时,通过阶梯面对减震器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缓冲减作用,从而加强了减震器的减震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包括:设置于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上远离楼面或地面一侧,并与所述减震器近地面一侧的端面固定装配的钢板;以及,预先埋设于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内并与所述钢板焊接的、远离所述钢板一侧设置为勾状的、用于固定所述钢板的圆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板焊接在预设在钢筋混泥土基础内的圆钢焊接,保证了减震器安装的稳固性,从而保证了减震器的作用环境,进而保证了减震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对称布设有两块,且高度为1500毫米,宽度为3800毫米,厚度为300毫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矩形布设的两块钢筋混泥土基础对冷却塔起到支撑作用,从而保证了冷却塔安装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安装基座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之间间隔分布的、起支撑及缓冲减压作用的多个减震橡胶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发生地震时,通过间隔分布在钢筋混凝土之间的减震橡胶柱,更进一步地保证了安装基座的减震性能,增强了安装基座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塔,具有地震反应小、抗震效果强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冷却塔,包括:上述任一中所说的安装基座;设置于所述安装基座上的冷却塔本体,所述冷却塔本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口;一端与楼面或地面固定装配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塔本体上远离地面一侧的进水口处、用于支撑并安装进水管的支架;一端外部供水源密封连接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塔本体上进水口密封装配的、通过管箍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进水管;设置于所述冷却塔本体上近所述安装基座一侧的侧壁上、用于将所述冷却水导出所述冷却塔本体的出水管;以及,设置与所述冷却塔本体的底部、用于将所述冷却塔本体的底部收集的污垢排出的排污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基座的设置,使得安装在安装基座上的冷却塔本体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从而使得了冷却塔本体在地震时具有地震反应小、抗震效果强的优势。同时,通过设置的支架使得进水管能够更方便的安装,且安装的更加牢固,排污管的设置保证了冷却塔内部的清洁度。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均采用金属管,所述金属管上设有套管,所述套管为难燃聚乙烯泡沫套管且厚度为50毫米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的设置保证了进水管与出水管内冷却水的温度,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同时,套管的设置避免了阳光直射在进水管与出水管上,加速进水管与出水管老化的情况,从而延长了进水管与出水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外表面设置有0.5毫米厚的铝板保护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铝板对套设有套管的进水管与出水管进行进一步的保护,避免了进水管与出水管被损坏,延长了进水管与出水管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设置的减震器产生的缓冲力,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冷却塔的能量,以减小冷却塔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冷却塔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使得安装在安装基座上的冷却塔具有地震反应小、抗震效果强的优势;

其二,通过套管与铝板保护壳的设置,不仅保证了进水管与出水管内冷却水的温度,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损耗,而且避免了阳光直射在进水管与出水管上,进而加速老化的情况,从而延长了进水管与出水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塔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塔的后视图。

图3是图1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细节B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基座中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安装基座;11、钢筋混泥土基础;12、安装板;121、钢板;122、圆钢;13、减震器;131、阶梯面;14、减震橡胶柱;2、冷却塔本体;3、支架;4、进水管;5、出水管;6、排污管;7、补水管;8、平衡管;9、套管;10、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冷却塔,如图1所示,包括:安装基座1、冷却塔本体2、支架3、进水管4、出水管5以及排污管6。

参照图1所示,安装基座1固定安装在楼面或地面,且用于安装冷却塔本体2;冷却塔本体2安装于安装基座1上,且用于盛装冷却水,冷却塔本体2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污口;支架3一端与楼面或地面固定装配,另一端与冷却塔本体2上远离地面一侧的进水口处固定装配,支架3用于支撑并安装进水管4;进水管4一端外部供水源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冷却塔本体2上进水口密封装配,进水管4通过管箍固定于支架3上;出水管5设置于冷却塔本体2上近安装基座1一侧的侧壁上,且与出水口密封连接,出水管5用于将冷却水导出冷却塔本体2;排污管6设置与冷却塔本体2的底部,并与排水口密封装配,排污管6用于将冷却塔本体2的底部收集的污垢排出。

参照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却塔本体2上还设置有补水管7安装口和平衡管8安装口,且在补水管7安装口处接通有补水管7,在平衡管8的管口处接通有平衡管8,平衡管8用于保证该冷却塔内水流均匀和该冷却塔与其他冷却塔之间压力接近,不出现一台水量过大而另一台水量偏小的情况;支架3为铝合金板,进水管4与出水管5均采用金属管,金属管上设有套管9,如图4所示,套管9为难燃聚乙烯泡沫套管且厚度为50毫米厚,套管9外表面设置有0.5毫米厚的铝板保护壳10,排污管6采用钢管,排污管6、进水管4与出水管5上均设置有蝶阀,蝶阀分别用于控制排污管6、进水管4与出水管5的开闭。在其他是实例中,排污管6、进水管4与出水管5还可以为PVC管、PE管等。

参照图1、3所示,其中,安装基座1包括:钢筋混泥土基础11、安装板12、减震器13以及减震橡胶柱14。

钢筋混泥土基础11设置于楼面或地面上、且用于承载冷却塔整体重量;安装板12一端预先埋设于钢筋混泥土基础11内,另一端嵌设于钢筋混泥土基础11靠近冷却塔一侧的端面上;减震器13一端与安装板12可拆卸式装配,另一端与冷却塔靠近安装板12一侧可拆卸式装配。

在本实施例中,钢筋混泥土基础11对称布设有两块,且规格是高度为1500毫米,宽度为3800毫米,厚度为300毫米;参照图5所示,减震器13为弹簧减震器13,为了进一步保证减震的减震效果,因此,减震器13上与安装板12接触的端面设置为阶梯面131;安装板12为预先埋设于钢筋混泥土基础11呈矩形布设有两块,且每一块钢筋混泥土基础11内均间隔埋设有三块安装板12,安装板12为金属板。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2包括:钢板121以及圆钢122。圆钢122预先埋设于钢筋混泥土基础11内,与钢筋混泥土基础11一体浇筑成型,圆钢122远离钢板121一侧设置为勾状,且用于固定钢板121。钢板121设置于所述钢筋混泥土基础11上远离楼面或地面一侧,并与圆钢122近钢板121一侧焊接,钢板121所述减震器13近地面一侧的端面固定装配。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大致如下述:在安装冷却塔时,先浇筑钢筋混泥土基础11,并在浇筑前预先埋设圆钢122,使得圆钢122与钢筋混泥土基础11一体成型,再将钢板121焊接在圆钢122上,再通过紧固螺栓将减震器13的一端固定在钢板121上,同时将另一端固定安装冷却塔本体2上,完成冷却塔的安装,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建筑物或地面的突然晃动,而冷却塔仍然保持静止不动,地震的能量通过建筑物传递到冷却塔上,使得冷却塔突然晃动,在冷却塔忽然晃动时,通过安装板12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减震器13产生的缓冲力,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冷却塔的能量,以减小冷却塔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冷却塔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特征根据情况相互组合、增删或作其他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本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的其他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也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