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浮尘垃圾收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4068发布日期:2018-08-10 19:03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上垃圾清理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水面浮尘垃圾收集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水面浮尘垃圾(例如:浮尘、树叶、垃圾、油质等),大多是采用人工打捞方式来去除,其存在作业效率低、作业疲劳、人力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水面垃圾清理工作的推行。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可以自动收集水面垃圾的装置,但是,其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工作性能稳定性欠佳,导致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因此,本专利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面浮尘垃圾收集器,其实现对水面浮尘垃圾(例如:浮尘、树叶、垃圾、油质等)的自动收集;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合理,其工作性能稳定,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水面浮尘垃圾收集器,包括有浮力桶,所述浮力桶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具有上端开口及下端开口;自容置腔的上端开口朝向容置腔内依次装设有过滤液隔离网、浮游物收集网,所述过滤液隔离网隔设式位于容置腔的内壁面与浮游物收集网之间;浮游物收集网的上端开口与容置腔的上端开口对应贯通;所述浮游物收集网相对容置腔可拆装式装设;所述容置腔的下端开口连接有水泵,水泵具有上端进水口和下端出水口,其上端进水口连接于容置腔的下端开口,其下端出水口与外界连通;

在水泵抽吸作用下,水面浮尘垃圾随同水流进入浮游物收集网的上端开口,水面浮尘垃圾被停留收集在浮游物收集网内,水流在水泵抽吸作用下透过浮游物收集网、过滤液隔离网后经水泵的下端开口排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容置腔的内壁面一体往内凸设有定位凸环,所述过滤液隔离网安装于定位凸环上,过滤液隔离网的侧面及底面均与容置腔的内壁面保持有过流间隙;过滤液隔离网的底面与容置腔的内壁面之间的过流间隙向下贯通容置腔的下端开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浮力桶上对应定位凸环的上方设置有环形台阶,过滤液隔离网的顶端周侧受限于环形台阶的内环形面,浮游物收集网安装于环形台阶的顶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浮力桶的周侧连接有平衡浮力球。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平衡浮力球沿浮力桶的周侧外部设置有若干个。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浮力桶的壁体内镶嵌成型式装设于平衡支架,所述平衡支架包括有圈体和连接于圈体外周的若干延伸杆,圈体埋设于浮力桶的壁体内;平衡浮力球分别设置于延伸杆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延伸杆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平衡浮力球连接有调节杆,调节杆可升降调节式插入连接孔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延伸杆沿浮力桶的外周呈环形间距式均布,延伸杆向外横向或斜向延伸设置;平衡浮力球沿浮力桶的周侧外部呈环形间距式均布,平衡浮力球位于延伸杆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水泵居中式设置于浮力桶的底部,水泵的下端出水口环设于水泵的周侧,以于水泵内部形成自上而下再水平往外的水流趋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浮游物收集网的顶部连接有便于向上提起的手提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浮力桶、过滤液隔离网、浮游物收集网及水泵的设置,在水泵抽吸作用下,水面浮尘垃圾随同水流进入浮游物收集网的上端开口,水面浮尘垃圾被停留收集在浮游物收集网内,水流在水泵抽吸作用下透过浮游物收集网、过滤液隔离网后经水泵的下端开口排出,提出浮游物收集网可以将垃圾倒掉;如此,实现对水面浮尘垃圾(例如:浮尘、树叶、垃圾、油质等)的自动收集;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合理,其工作性能稳定,实用性强。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组装立体示图;

图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组装立体示图;

图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图;

图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结构示图;

图5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图;

图6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三的平衡支架及平衡浮力球的结构示图;

图7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三的局部截面结构示图;

图8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的应用状态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浮力桶11、圆柱状环形安装台

12、定位凸环13、环形台阶

14、汇流导引面20、过滤液隔离网

30、浮游物收集网40、水泵

41、上端进水口42、下端出水口

50、过流间隙60、平衡支架

61、延伸杆611、连接孔

62、第一圈体63、第二圈体

70、平衡浮力球71、调节杆

72、锁固螺母31、手提柄

80、浮尘垃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一种水面浮尘垃圾80收集器,包括有浮力桶10,所述浮力桶10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具有上端开口及下端开口;自容置腔的上端开口朝向容置腔内依次装设有过滤液隔离网20、浮游物收集网30,所述过滤液隔离网20隔设式位于容置腔的内壁面与浮游物收集网30之间;浮游物收集网30的上端开口与容置腔的上端开口对应贯通;所述浮游物收集网30相对容置腔可拆装式装设;所述容置腔的下端开口连接有水泵40,水泵40具有上端进水口41和下端出水口42,其上端进水口41连接于容置腔的下端开口,其下端出水口42与外界连通。

在水泵40抽吸作用下,水面浮尘垃圾80随同水流进入浮游物收集网30的上端开口,水面浮尘垃圾80被停留收集在浮游物收集网30内,水流在水泵40抽吸作用下透过浮游物收集网30、过滤液隔离网20后经水泵40的下端开口排出(图8中箭头大致指示水流方向),提出浮游物收集网30可以将垃圾倒掉。本实施例中,所述浮游物收集网30的顶部连接有便于向上提起的手提柄,操作十分方便。

本实施例中,对所述浮力桶10的结构进行了特殊设计,请结合图4所示,所述浮力桶10的容置腔包括有上段的圆柱形空腔和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呈上大下小之结构;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的上端连通于上段的圆柱形空腔的下端,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的内壁面与上段的圆柱形空腔的内壁面之间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所述容置腔的下端开口连通于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的下端。浮力桶10的外周侧面自下往上斜向外延伸设置,因此,上段的圆柱形空腔的侧壁的厚度自下往上是渐厚式设置的。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的侧壁(也相当于浮力桶10的底壁)的厚度是自上而下渐薄式设置的。从浮力桶10的外部来看,其底端面为水平面设置,其周侧面为自下而上渐大的锥台状周侧面,在其底端面与周侧面之间通过外凸式凸弧面过渡衔接。此处,所述容置腔的下端开口处设计有一上下延伸的圆柱状环形安装台11,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的下端经圆柱状环形安装台11的内部空腔连通容置腔的下端开口;圆柱状环形安装台11凸露于浮力桶10的底部,由圆柱状环形安装台11提供给以水泵40安装位。水泵40与浮力桶10之间的安装为防水密封式安装结构。

接下来,对过滤液隔离网20、浮游物收集网30两者在容置腔内的安装作详细描述如下:

所述容置腔的内壁面一体往内凸设有定位凸环12,所述过滤液隔离网20安装于定位凸环12上,过滤液隔离网20的侧面及底面均与容置腔的内壁面保持有过流间隙50;过滤液隔离网20的底面与容置腔的内壁面之间的过流间隙50向下贯通容置腔的下端开口。所述浮力桶10上对应定位凸环12的上方设置有环形台阶13,过滤液隔离网20的顶端周侧受限于环形台阶13的内环形面,浮游物收集网30安装于环形台阶的顶端。过滤液隔离网20具有第一环形安装部和连接于第一环形安装部下端的隔离网主体,隔离网主体为桶状结构,其具有侧壁和底壁,侧壁及底壁上均开设有若干透液孔,通常,过滤液隔离网20是由硬质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或硬质塑胶等;第一环形安装部搭设于前述定位凸环的顶端面,第一环形安装部的外环形面受限于环形台阶的内环形面;浮游物收集网30具有第二环形安装部和连接于第二环形安装部下端的收集网主体,收集网主体为桶状结构或者袋状结构,收集网主体内形成有用于收容水面浮尘垃圾80的收容空间,第二环形安装部搭设于环形台阶的顶端,且,第二环形安装部与第一环形安装部的顶面形成叠设关系。一般情形下,收集网主体的侧面与隔离网主体的侧壁接触贴合,收集网主体的底面与隔离网主体的底壁接触贴合。收集网主体的孔径大小与材质等可以根据实际要收集的浮游物来定。由于过流间隙50的设置与保持,方便对水面浮尘垃圾80的过滤,有利于滤液顺利透过收集网主体及隔离网主体并进入到水泵40内。

在浮力桶10的顶端部位形成有自上而下往内斜向延伸的环形面,其环形面相当于上大下小的锥台周侧面,此处的环形面为汇流导引面14,相当于在浮游物收集网30的第二环形安装部上方形成有上大下小的锥台状空间,水是从浮力桶10的顶部四周自外而内进入到锥台状空间内,再向下进入到圆柱形空腔。

所述浮力桶10是由浮力材质制作而成,例如:高密度发泡料等,在所述浮力桶10的周侧连接有平衡浮力球70,通常,所述平衡浮力球70沿浮力桶10的周侧外部设置有若干个。此处,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结构来对平衡浮力球70于浮力桶10上的安装关系作描述:

所述浮力桶10的壁体内镶嵌成型式装设于平衡支架60,所述平衡支架60包括有圈体和连接于圈体外周的若干延伸杆61,圈体埋设于浮力桶10的壁体内;圈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有多种设计情形,如图5所示的高度较小的第一圈体62,或者,如图6所示的高度较在的第二圈体63,在第二圈体63上进一步设置有若干镂空部,镂空部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第二圈体63与浮力桶10之间的结合牢固度,当然,并不局限于图5、图6所列举的两种情形。平衡浮力球70分别设置于延伸杆61上。所述延伸杆上设置有连接孔611,所述平衡浮力球70连接有调节杆71,调节杆71可升降调节式插入连接孔611内,例如:通过于调节杆71上设置外螺纹,于连接孔611内设置内螺纹,利用锁固螺母72来调节锁定调节杆71于连接孔内的位置,这样,来实现调节杆71相对延伸杆61的升降高度。当然,平衡浮力球70于浮力桶10上也可以有其它合适的安装结构方式,例如:单个延伸杆分别单独与浮力桶10形成连接,并非前述所有延伸杆连接于一圈体上;以及,延伸杆也可是通过一个圈体套箍于浮力桶10的外周以达成固定,等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所述延伸杆沿浮力桶10的外周呈环形间距式均布,延伸杆向外横向或斜向延伸设置;平衡浮力球70沿浮力桶10的周侧外部呈环形间距式均布,平衡浮力球70位于延伸杆上方。所述水泵40居中式设置于浮力桶10的底部,水泵40的下端出水口42环设于水泵40的周侧,以于水泵40内部形成自上而下再水平沿周向往外的水流趋势。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面浮尘垃圾80收集器从多方面来提高其工作性能的稳定可靠性,例如:1、所有平衡浮力球70的形状尺寸相同,其均布式设计,有利于整体平衡;2、上段的圆柱形空腔和下段的圆锥台形空腔的设计,有利于水流顺畅;3、利用过滤液隔离网20与容置腔之间形成过流间隙50,而且,过滤液隔离网20采用硬质材料制作,可以很好地保持有确定的过流间隙50,有利于水流顺畅及浮尘垃圾80的过滤拦截;4、浮力桶10的顶端部的汇流导引面设计,有利于浮尘垃圾80随水流从四周进入浮力桶10内;5、水泵40的水平沿周向往外出水设计,结合周向进水设计,有利于浮力桶10的平衡及进、出水顺畅性;6、浮力桶10的外周侧面为自下往上斜向外延伸设置,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浮力桶10平衡于水中,另一方面,其起到一定向上导引作用,有利于加速进水;7、上段的圆柱形空腔的侧壁的体积大于整个浮力桶10体积的50%以上,上段的圆柱形空腔的侧壁的厚度自下往上是渐厚式设置,浮力桶10可以更好地沉入水面;8、整个浮力桶10沿中心轴对称设计,水泵40于浮力桶10底部居中设计等,均有利于整个收集器的平衡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浮力桶、过滤液隔离网、浮游物收集网及水泵的设置,在水泵抽吸作用下,水面浮尘垃圾随同水流进入浮游物收集网的上端开口,水面浮尘垃圾被停留收集在浮游物收集网内,水流在水泵抽吸作用下透过浮游物收集网、过滤液隔离网后经水泵的下端开口排出,提出浮游物收集网可以将垃圾倒掉;如此,实现对水面浮尘垃圾(例如:浮尘、树叶、垃圾、油质等)的自动收集;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合理,其工作性能稳定,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