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加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04320发布日期:2018-09-11 18:35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基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地基是建筑、道路和铁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实际工程中,天然地基常常软弱而无法满足承载力和沉降的要求,所以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其包括:

在施工场地中挖出预设深度的基坑;

在基坑中设置填充模具,填充模具包括布置成阵列的多个填充单元,填充单元呈棱锥状;

从每个填充单元的顶部向每个填充单元中灌注混凝土,以形成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

待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硬化后,移除填充模具,并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直至干砂与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相齐平;以及

对干砂进行冲水浸泡至饱和状态,并对干砂进行振密,然后对干砂进行排水和碾压。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在对干砂进行排水和碾压后,在基坑中铺设预设厚度的混凝土层;

在混凝土层上设置填充模具,以使得填充单元位于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

从每个填充单元的顶部向每个填充单元中灌注混凝土,以形成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

待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硬化后,移除填充模具,并在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直至干砂与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相齐平;以及

对干砂进行冲水浸泡至饱和状态,并对干砂进行振密,然后对干砂进行排水和碾压。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混凝土层中设置有排水通道。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的底部彼此相连。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的步骤包括:依次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粗砂、中砂以及细砂,以及

在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的步骤包括:依次在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粗砂、中砂以及细砂。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的粗砂、中砂以及细砂的灌注厚度比为1:2:3,以及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的粗砂、中砂以及细砂的灌注厚度比为1:2:3。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对干砂进行振密的步骤包括:

在与邻近的三个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距离相等的位置处采用振捣棒对干砂进行振密。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基坑中设置填充模具之前,在基坑中铺设卵砾石层。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填充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地基加固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填充模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地基加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地基加固方法100包括:

s1,在施工场地中挖出预设深度的基坑;

s2,在基坑中设置填充模具;

s3,从每个填充单元的顶部向每个填充单元中灌注混凝土,以形成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

s4,待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硬化后,移除填充模具,并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直至干砂与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相齐平;以及

s5,对干砂进行冲水浸泡至饱和状态,并对干砂进行振密,然后对干砂进行排水和碾压

在步骤s1中,可根据待建造建筑的高度、结构等方面来确定基坑的预设深度。该基坑可以是浅坑也可以是深坑,本公开对此没有限制。

步骤s2中的填充模具可包括布置成阵列的多个填充单元,并且每个填充单元均呈棱锥状。该填充单元可由塑料、金属等制成。各填充单元具有相同的尺寸。可选地,填充单元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使得填充模具便于运输和存储。然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填充模具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填充单元的顶点竖直向上放置,这样无需辅助支撑,使用方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填充单元的高度为1米至1.5米。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填充模具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填充单元201按照如图2所示的方式排列形成填充模具。

步骤s3中通过向填充单元中灌注混凝土而形成的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的底部可以是相连接的。也即,填充单元的底面的顶点处可设置有支柱,以使得当向填充单元中灌注混凝土时,形成在相邻填充单元中的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的底部可以相连。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的底部相连可以抑制土体的侧向位移,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抑制瞬时沉降和固结沉降。

步骤s4中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的步骤包括:依次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粗砂、中砂以及细砂。也即,先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第一厚度的粗砂,然后在粗砂上灌注第二厚度的中砂,最后在中砂上灌注第三厚度的细砂。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厚度、第二厚度和第三厚度的比值为1:2:3。按照上述方式灌注干砂,可增强地基的承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5中,在与邻近的三个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距离相等的位置处采用振捣棒对干砂进行振密。可选地,振捣棒进入干砂的速度应大于振捣棒离开干砂的速度。通过对干砂进行冲水浸泡可提前消除干砂的沉降量,增加干砂的承载力。

此外,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可包括:在基坑中设置填充模具之前,在基坑中铺设卵砾石层。通过铺设卵砾石层可减小地下水产生的负压,有利于保持地基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对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的干砂进行排水和碾压后,还可执行以下步骤:

在基坑中铺设预设厚度的混凝土层;

在混凝土层上设置填充模具,以使得填充单元位于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

从每个填充单元的顶部向每个填充单元中灌注混凝土,以形成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

待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硬化后,移除填充模具,并在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灌注干砂,直至干砂与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相齐平;以及

对干砂进行冲水浸泡至饱和状态,并对干砂进行振密,然后对干砂进行排水和碾压。

每个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的顶点与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不重合,并且每个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的顶点与邻近的三个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的顶点距离相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铺设在第一棱锥状混凝土块上方的混凝土层中设置有排水通道,从而可便于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间的干砂排出水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在形成了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之后还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在第二棱锥状混凝土块上方形成第三棱锥状混凝土块、第四棱锥状混凝土块等。

通过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地基加固方法,可改善土壤的抗应变能力,抑制土地变形,提高地面承载力,控制瞬时沉降和固结沉降。此外,通过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地基加固方法,还可降低成本,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时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