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库排淤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54707发布日期:2018-11-07 10:46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库排淤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库排淤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新期构造活跃运动下的中国,地质、地形条件是呈持续改变的动态环境,因此,每逢地震、豪雨、或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如开发道路、砍伐森林、改变植栽、增加建地...等),就会发生山坡地崩塌、土石流等灾害,造成淤泥日积月累大量地淤塞在水库内,严重影响水库的蓄水量及使用寿命。以目前国内的水库为例,主要是利用机械挖掘或动力抽引的方式,清除水库内的淤泥,不但必须额外使用机械动力,且清除淤泥的效果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目的提供一种水库排淤系统。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库排淤系统,该水库包含建设在河道的水坝,该水坝位于该河道的低处,该排淤系统包含至少一拦沙坝,建设在该河道的高处而位于该水坝上游,且与该水坝间形成蓄水池,并具有坝体、形成在该坝体反向于该水坝的一面且朝向该水坝凹陷的凹陷部、形成在该坝体且邻近下端的至少一排沙口,及形成在该坝体且邻近上端的至少一排水口,该排沙口与该排水口分别形成在该坝体凹陷部的二侧;排泥轨道连接该拦沙坝的排沙口,且朝该水坝的下游延伸,而导引该河道上游的淤泥与水由该河道底部经该排沙口通过该蓄水池朝该河道下游排放。

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包含有数支架,该支架依循该河道排列且支撑该排泥轨道依循该河道的斜度由高至低延伸。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排泥轨道具有概呈u形的轨壁,及形成在该轨壁顶面的开口。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排泥轨道依循该河道的斜度由高至低延伸,并具有界定出通道的环壁。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凹陷部以偏向该河道一侧、位于该河道中间其中一种方式形成在该坝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更包含有位于该水坝下游且与该排泥轨道连通的蓄泥池。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蓄泥池具有连接该排泥轨道的入口,及连通河道且拦阻泥沙并释放水的数筛孔。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蓄泥池更具有界定储泥槽的围绕壁、形成在该围绕壁内且交错排列的数隔板,及界定在该隔板间而形成由该入口朝该等筛孔迂回延伸的迂回道。

作为进一步改进,更包含有汇流阀,该汇流阀具有数接入口,及接出口,且该拦沙坝共有二个以上,该排泥轨道共有数个,分别连接该拦沙坝的排沙口与该汇流阀的接入口,及连接该汇流阀的接出口与该蓄泥池的入口。

作为进一步改进,该拦沙坝具有坝体、形成在该坝体顶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至少一支撑部、可开启地封闭该排水口的水门、可开启地封闭该排沙口的沙门、分别沿垂直方向螺穿该等支撑部且与该水门、沙门连结的二螺杆,及设置在该坝体且分别驱动该螺杆升降位移的二马达。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提供一种水库排淤系统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一下步骤:当管理者控制该马达驱动该螺杆连动该水门开放该坝体的排水口时,该河道上游的水会由该排水口顺利的排导至该拦沙坝与该水坝间的蓄水池内;由于泥沙大部份会沉淀在河道底部的河床,因此,位于该坝体上端的排水口可以排导该河道,上层且含泥沙量较少的干净用水至该蓄水池;当管理者控制该马达驱动该螺杆连动该沙门开放该坝体的排沙口时,该河道上游且位于河道下层的泥沙水会由该排沙口进入该排泥轨道,借此,利用该排泥轨道依循该河道的斜度由高至低的自然地形,使泥沙在水的带动下,依循该排泥轨道穿越该蓄水池,最后,进入该河道下游的蓄泥池;蓄泥池的泥沙水会依循该迂回道行进,此时,较重的泥沙会在行进过程中沉落,且受阻于该筛孔,而淤积在该储泥槽内,水则持续流动,由该等筛孔回流至该河道;借此,只需定期清理该蓄泥池内淤积的泥沙,就可以达到排除淤泥的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河道高、低落差的自然地形,在免机械动力的情形下,达到清除淤泥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拦沙坝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排泥轨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增加汇流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该水库包含建设在河道1的水坝2。该水坝2位于该河道1的低处。该排淤系统包含拦沙坝3、排泥轨道4、数支架5,及蓄泥池6。

该拦沙坝3建设在该河道1的高处而位于该水坝2上游,且与该水坝2间形成蓄水池30,并具有坝体31、贯穿该坝体31且邻近该坝体31下端的排沙口32、贯穿该坝体31且邻近该坝体31上端的排水口33、相对形成在该坝体31顶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二支撑部34、可开启地封闭该排水口33的水门35、可开启地封闭该排沙口32的沙门36、分别沿垂直方向螺穿该等支撑部34且与该水门35、沙门36连结的二螺杆37,及设置在该坝体31且分别驱动该螺杆37升降位移的二马达38。

该排泥轨道4连接该拦沙坝3的排沙口32,且依循该河道1的斜度由高至低朝该水坝2的下游延伸至连通该蓄泥池6,并具有概呈u形的轨壁41,及形成在该轨壁41顶面的开口42。

该等支架5依循该河道1排列且支撑该排泥轨道4依循该河道1的斜度由高至低延伸。

该蓄泥池6位于该水坝2下游,并具有界定储泥槽60的围绕壁61、连接该排泥轨道4的入口62、连通河道1且拦阻泥沙并释放水的数筛孔63、形成在该围绕壁61内且交错排列的数隔板64,及界定在该等隔板64间而形成由该入口62朝该等筛孔63迂回延伸的迂回道65。

一种水库排淤系统方法,当管理者控制该马达38驱动该螺杆37连动该水门35开放该坝体31的排水口33时,该河道1上游的水会由该排水口33顺利的排导至该拦沙坝3与该水坝2间的蓄水池30内。由于泥沙大部份会沉淀在河道1底部的河床,因此,位于该坝体31上端的排水口33可以排导该河道1上层且含泥沙量较少的干净用水至该蓄水池30。

当管理者控制该马达38驱动该螺杆37连动该沙门36开放该坝体31的排沙口32时,该河道1上游且位于河道1下层的泥沙水会由该排沙口32进入该排泥轨道4,借此,利用该排泥轨道4依循该河道1的斜度由高至低的自然地形,使泥沙在水的带动下,依循该排泥轨道4穿越该蓄水池30,最后,进入该河道1下游的蓄泥池6。

蓄泥池6的泥沙水会依循该迂回道65行进,此时,较重的泥沙会在行进过程中沉落,且受阻于该筛孔63,而淤积在该储泥槽60内,水则持续流动,由该等筛孔63回流至该河道1。借此,只需定期清理该蓄泥池6内淤积的泥沙,就可以达到排除淤泥的效果。

该拦沙坝3的坝体31概呈v形,并具有形成在该坝体31反向于该水坝2的面且朝向该水坝2凹陷而偏向该河道1一侧的凹陷部311。该排沙口32与该排水口33分别形成在该坝体31凹陷部311的二侧。该凹陷部311可以形成聚集泥沙的汇流口,提升泥沙的排导量。

如图5所示,该排淤系统更包含汇流阀7。且该拦沙坝3共有二个,该排泥轨道4共有三个。

该汇流阀7具有二接入口71,及一接出口72。其中二个排泥轨道4分别连接该等拦沙坝3的排沙口32与该汇流阀7的接入口71。另一个接出口72连接该汇流阀7的接出口72与该蓄泥池6的入口62,同样能够使泥沙在水的带动下,依循该等排泥轨道4穿越该蓄水池30与该汇流阀7,最后,进入该河道1下游的蓄泥池6,且透过阶段设置的数个拦沙坝3层层拦阻泥沙,使排除淤泥的效果达到最佳。

据上所述可知,本发明的水库排淤系统具有下列优点及功效:

1.本发明利用河道1高、低落差的自然地形,在免机械动力的情形下,达到清除淤泥的目的,不但能节省能源,且能提升清除效果,使目前清除淤泥的工程更具有竞争力。

2.本发明不但结构简单,可以在不影响水坝2结构的情形下,简易地架置完成,且能依据该河道1的大小或实际使用情形,设置一组以上的排淤系统,提升清除淤泥的效果,使本发明更具有实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