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3160发布日期:2018-12-08 08:00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水利设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道结构。

背景技术

河道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生态景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在景观园中建造人工河道以供游人观赏。河道结构通常包括河底、以及与河底连接并朝远离河底方向延伸的护岸,其中,河底供河流流水占据和通过,然而流动的河水常浸上护岸,并对护岸形成冲刷、侵蚀,这不利于护岸结构的稳定,也不利于视觉效果要求较高的景观建设,另外,还容易破坏水质,造成水土流失。为了减少流水对护岸的冲刷、侵蚀,现常在护岸上沿岸线设置一排木桩来保护护岸。护岸通常包括黏土材质护岸、砂土材质护岸等。

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上述木桩仅对黏土材质护岸具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而相比于黏土材质而言,砂土颗粒较大、粘聚力较小、且砂土的透水性较强,因此,即使在护岸上设置一排木桩,一旦流水自木桩前侧浸入木桩后侧,后侧的砂土极易被河水冲刷至河底、甚至使护岸结构坍塌,若河水的水流速度较大,后果会更为严重,也就是说,对于砂土材质的护岸而言,现有的木桩并不能对护岸形成有效保护,无法固定河道岸线,也无法保护水体水质。对此,现阶段也有利用浆砌石、石笼等硬性材质来建设护岸的措施,但在保护护岸免受河水冲刷、侵蚀的同时,也完全阻隔了护岸和河水之间的水土联系,这不利于生态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结构,其能较好的固定河道岸线,保护水体水质,改善水土流失,并且生态环保。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河道结构,包括:河底;与所述河底相接的护岸;自所述护岸向远离所述河底方向延伸的亲水平台;其中,所述护岸包括靠近所述河底的第一排木桩、远离所述河底的第二排木桩、以及填充在所述第一排木桩和所述第二排木桩之间的防水毯,所述第一排木桩和所述第二排木桩沿岸线排列,所述第一排木桩和所述第二排木桩的顶端端面上设置有横向木桩,所述横向木桩与所述第一排木桩和所述第二排木桩中各个木桩的顶端端面固定连接。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在护岸上设置沿岸线分布的第一排木桩、第二排木桩,并在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之间的防水毯,如此,当河水浸上护岸时,防水毯中的膨胀土颗粒遇水膨胀并相互紧实的抵靠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防水防土的屏障,即木桩前侧的河水不易过多的浸入木桩的后侧,木桩后侧的土壤在防水毯的阻挡下也不易流入河水中,保护了水质,有效的改善了水土流失,稳固了护岸的岸线;同时,相比于单排木桩而言,双排木桩可以更多的承担应力,以加强对桩周土体的支撑作用,双排木桩打入土体中后对桩周土体产生的挤密作用,也加强了桩周土体的紧实性,并且,双排木桩还可以加强对木桩后侧土壤的支撑,阻挡其滑坡、坍塌,由此,双排木桩能更好的稳固护岸的土体结构,改善了水土流失,也进一步的保护了水质;另外,设置在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的顶端的横向木桩,可以很好的固定下侧的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并使处于不同位置的木桩连接为一个整体,使木桩在土体中更为稳定,由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河道结构能较好的固定河道岸线,保护水体水质,改善水土流失,由于双排木桩和防水毯并不会完全阻隔护岸和河水之间的水土联系,因此,有利于生态保护。

另外,所述横向木桩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岸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横向木桩沿着河岸线放置,如此,一根横向木桩可以将同样沿河岸线设置的木桩固定在一起,当木桩被水流冲击时,沿河岸线分布的其他木桩可以形成相互支撑,阻止木桩倾倒,也就是说,其他木桩可以分担冲击力,加强木桩在土体的稳固性。

另外,所述横向木桩朝向所述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的一侧为平面,所述平面与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中的各个木桩的顶端端面贴合固定。平面具有规则、平滑的特性,这有利于横向木桩与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的顶端端面贴合固定,并进一步的使横向木桩与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固定的更为牢稳。

另外,所述平面与所述各个木桩的顶端端面分别经由连接件固定。

另外,所述连接件为钢钉。钢钉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抗形变能力好,并且便于安装,能够便捷、牢稳的将横向木桩和双排木桩进行固定。

另外,每个所述钢钉贯穿对应的所述顶端端面的几何中心。如此,有利于使横向木桩和双排木桩形成的连接结构更为稳定。

另外,所述第一排木桩中的各个木桩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排木桩中的各个木桩也相互间隔设置。如此,可以在利用双排木桩和防水毯稳固河道岸线、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节约木桩材料。

另外,所述第二排木桩中的各个木桩分别正对所述第一排木桩中两相邻的木桩之间的间隙、并抵靠该两相邻的木桩。抵靠在一起的木桩可以加强木桩整体对外界冲击的抗力,如此,在节约木桩材料的基础上,提升了木桩在土体中的稳定性。

另外,所述第一排木桩中的各个木桩等间隔设置。如此,有利于提升景观美感。

另外,所述第一排木桩的顶端端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排木桩的顶端端面的水平高度。木桩材料通常具有同一个长度,也就是说,上述第一排木桩的底端低于第二排木桩的底端,另外,由于与河底连接的护岸通常为斜坡状,也就是说,护岸上靠近河底的一侧低于于远离河底的一侧,因此,第一排木桩和第二排木桩的在高度上的不同设置,可以更好的适应河道原有的生态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河道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河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木桩、第二排木桩、防水毯、横向木桩、连接件的组合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组合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组合结构的左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木桩、第二排木桩、防水毯、横向木桩、连接件的另一种组合结构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河道结构100,如图1所示,包括:河底11;与所述河底11相接的护岸12;自所述护岸12向远离所述河底11方向延伸的亲水平台13;其中,所述护岸12包括靠近所述河底11的第一排木桩121、远离所述河底11的第二排木桩122、以及填充在所述第一排木桩121和所述第二排木桩122之间的防水毯123,所述第一排木桩121和所述第二排木桩122沿岸线排列,所述第一排木桩121和所述第二排木桩122的顶端端面上设置有横向木桩124,所述横向木桩124与所述第一排木桩121和所述第二排木桩122中各个木桩的顶端端面固定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在护岸12上设置沿岸线分布的第一排木桩121、第二排木桩122,并在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之间设置防水毯123,如此,当河水浸上护岸12时,防水毯123中的膨胀土颗粒遇水膨胀并相互紧实的抵靠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防水防土的屏障,即木桩前侧的河水不易过多的浸入木桩的后侧,木桩后侧的土壤在防水毯123的阻挡下也不易流入河水中,保护了水质,有效的改善了水土流失,稳固了护岸的岸线;同时,相比于单排木桩而言,双排木桩可以更多的承担应力,以加强对桩周土体的支撑作用,双排木桩打入土体中后对桩周土体产生的挤密作用,也加强了桩周土体的紧实性,并且,双排木桩还可以加强对木桩后侧土壤的支撑,阻挡其滑坡、坍塌,由此,双排木桩能更好的稳固护岸12的土体结构,改善了水土流失,也进一步的保护了水质;另外,设置在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顶端的横向木桩124,可以很好的固定下侧的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并使处于不同位置的木桩连接为一个整体,使木桩在土体中更为稳定,由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河道结构100能较好的固定河道岸线,保护水体水质,改善水土流失,由于双排木桩121、122和防水毯123并不会完全阻隔护岸12和河水之间的水土联系,因此,有利于生态保护。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实现细节进行具体的说明,以下内容仅为方便理解提供的实现细节,并非所有实施细节均为本方案的必须。

本实施方式中的,河道结构100包括河底11、护岸12、亲水平台13,如图1所示。

河底11是河流底部的河床部分,也是河水占据和通过的主体部分,通常,河底11上面会栖息各种生物,尤其是底栖藻类,它们附着在河床底部和沿岸的石头、大型植物或者苔藓等基质上。当河道处于洪期时,河底11上的水流会因水量增长而漫出河底11,水位可以上涨至护岸12,甚至漫过护岸12;当河道处于非洪期时,河道中的水量不会过多,但是河底11上依然具有水流,也就是说,通常,河底11上常年过流河水。

护岸12也称为驳岸,主要用来防御波浪、水流的侵袭和淘刷。本实施方式中的护岸12可以是河道两侧的河岸,也可以是河流中间的河心洲的河岸,还可以是其具体形态的河岸,此处不做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岸12为河心洲上的河岸结构,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这仅为一个实施示例,并不构成本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河心洲通常多为河道冲刷的淤积物构成,成分主要为砂石土,由于冲刷物基于河道的冲淤平衡,因此洲的形态并不固定,这对景区内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河道而言是不利的,而本实施方式中的护岸12可以有效的改善上述问题:良好的稳固岸线,保护水体体质、减少水土流失,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具体的说,护岸12包括第一排木桩121、第二排木桩122、防水毯123、横向木桩124、连接件125。

现有技术中,对于土体颗粒较小(比如黏土材质)、或者水流流速较小(比如流速小于1m/s)的河道结构而言,现有技术中的单排木桩可以起到较好的抵御作用,但是对于土体颗粒较大(比如砂土材质)、或者水流流速较大(比如流速在1-2m/s,或者流速大于1m/s)的河道结构而言,现有技术中的单排木桩的抵御防护功能较弱。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在河道结构100的护岸12上设置了第一排木桩121、第二排木桩122、防水毯123、横向木桩124、连接件125,以对土体颗粒较大、水流流速较大、甚至渗透能力较强(比如渗透能力大于10e-4cm/s)的河道结构100的河岸线形成良好的保护:即可以稳定河岸线(比如河心洲滩)形态,稳定河岸线;防止土体颗粒在雨水、地下水、河水的作用下被带入河水中,破坏河水的水质;采用的是生态工程,大大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对土体颗粒较小、水流流速较小、或者渗透能力较小的河道结构进行良好的保护。以下将对各个结构分别进行介绍。

第一排木桩121包含多个木桩,多个木桩沿着岸线呈排状分布、且设置在护岸12靠近河底11的一侧。第一排木桩121中的多个木桩之间可以两两相互抵靠在一起,如此,便于使多个木桩一起抵靠来自外界的冲击力(比如流水、风等),多个木桩也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如此,在利用木桩稳固河道岸线、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节约木桩材料。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木桩之间两两相互间隔设置,且各个木桩之间等间隔,如此,有利于提升景观美感。

第二排木桩122也包含多个木桩,多个木桩沿着岸线呈排状分布、且设置在护岸12远离河底11的一侧。第二排木桩122与第一排木桩121一样,多个木桩之间可以两两相互抵靠在一起,也相互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木桩122中的各个木桩两两相互间隔设置,如此,在稳固河道岸线、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节约木桩材料。进一步的说,第二排木桩122中的各个木桩分别正对第一排木桩121中两相邻的木桩之间的间隙、并抵靠该两相邻的木桩,如图3、图4所示。抵靠在一起的木桩可以加强木桩整体对外界冲击的抗力,如此,在节约木桩材料的基础上,提升了木桩在土体中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木桩121、第二排木桩122中的木桩均具有相同的长度。第一排木桩121的顶端端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排木桩122的顶端端面的水平高度,如图6所示。也就是说,第一排木桩121的底端低于第二排木桩122的底端,另外,由于与河底11连接的护岸12通常为斜坡状,也就是说,护岸12上靠近河底11的一侧低于于远离河底11的一侧,因此,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在高度上的不同设置,可以更好的适应河道原有的生态结构。

为了更好的抵抗水流、细菌的侵蚀,增强木桩的耐用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木桩121、第二排木桩122均采用松木桩,其中,松木桩长2.5m,小头直径为15cm,本实施中的松木桩在护岸12上呈双排连续的排布,可以在河滩地上一道稳定而优美的景观。可以理解的是,这仅为一个优选的列举,并不构成本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

上述对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多个描述,均仅为本实施方式的实施示例,并不构成本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在护岸12上形成了双排木桩,相比于单排木桩而言,双排木桩可以更多的承担应力,以加强对桩周土体的支撑作用,双排木桩打入土体中后对桩周土体产生的挤密作用,相对单排木桩而言,也加强了桩周土体的紧实性,并且,双排木桩还可以加强对木桩后侧土壤的支撑,阻挡其滑坡、坍塌,由此,双排木桩能更好的稳固护岸12的土体结构,也进一步的保护了水质,改善了水土流失。

防水毯123是把膨润土颗粒固定在两层土工布之间,其中,膨润土颗粒遇水膨胀,最终形成均匀的胶体系统,在两层土工布限制作用下,使膨润土颗粒从无序变为有序,持续的吸水膨胀使得膨润土层自身达到密实,从而使得防水毯具有防水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中,防水毯123填充在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之间。如此,当河水浸上护岸12时,防水毯123中的膨胀土颗粒遇水膨胀并相互紧实的抵靠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防水防土的屏障,即木桩前侧的河水不易过多的浸入木桩的后侧而使后侧,木桩后侧的土壤在防水毯123的阻挡下也不易流入河水中(本实施方式中,后侧的土壤颗粒的直接可小于0.075mm),保护了水质,有效的改善了水土流失,稳固了护岸12的岸线。

横向木桩124设置在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顶端端面,并与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顶端端面相互固定。如此,可以利用横向木桩124将下侧的多个木桩连接为一个整体,使木桩在护岸12的土体中更为稳定,进一步的帮助木桩抵御外界冲击,保护护岸12结构,减少水土流失。

进一步的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横向木桩124的长度方向与岸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说,横向木桩124沿着河岸线放置,如此,一根横向木桩可以将同样沿河岸线设置的木桩固定在一起,当木桩被水流冲击时,沿河岸线分布的其他木桩可以形成相互支撑(此处可以看成水流从纵向方向袭来,多个在横向方向排布的木桩被横向木桩124连成一体,形成对纵向方向的水流的抵抗),阻止木桩倾倒,也就是说,其他木桩可以分担冲击力,加强木桩在土体中的稳固性。

横向木桩124上还具有平面,具体的说,横向木桩124朝向所述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一侧为平面,平面与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中的各个木桩的顶端端面贴合固定,参见图5。平面具有规则、平滑的特性,这有利于横向木桩与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的顶端端面贴合固定,并进一步的使横向木桩124与第一排木桩121和第二排木桩122固定的更为牢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木桩124也优选的采用松木桩,且松木桩长2.5m,小头直径为25cm。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多个描述仅为一个实施示例,并不构成本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

连接件125主要用于将横向木桩124与下侧的双排木桩进行固定。也就是说,横向木桩124的平面与所述各个木桩的顶端端面分别经由连接件125固定。

连接件125的具体结构有很多,比如钢钉等,由于钢钉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抗形变能力好,并且便于安装,能够便捷、牢稳的将横向木桩124和双排木桩121、122进行固定,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25为钢钉,可以理解的是,这仅为一个优选,并不构成本方案在其他可实施方式中的限制。进一步的说,每个钢钉贯穿对应的木桩的顶端端面的几何中心。如此,有利于使横向木桩124和双排木桩121、122形成的连接结构更为稳定。

亲水平台13与护岸12远离河底11的一侧连接,亲水平台13上可以种植草木,并供人们游玩戏水。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亲水平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台”,具体的说,该“平台”可以为起伏状,也可以具有“坡度”,此处不做限制。

总的来说,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松木桩的第一排木桩121、第二排木桩122等结构一起固定河心洲的形态后,有利于景区内河道景观塑造;并且有效解决了砂土土体较为分散、渗透能力较强、易形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另外,采用松木桩的生态工程,有利于保护河道建造后的生态问题。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