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95745发布日期:2019-03-02 01:21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桥梁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桥梁灌注桩桩基施工时,为保证灌注桩桩头处混凝土质量,一般都会超灌混凝土1.0-2.0m,由于原材料料源不同、粒径不同及砼强度要求不同等原因,将会配置不同的配合比以满足指定的搅拌站使用。由于灌注桩混凝土等级一般情况设计为c30,在凿桩时砼强度部分桩体有超过c50强度,桩头开始凿桩前需要经过基坑开挖、基坑支护等之后才具备凿桩条件,凿桩头施工十分困难且桩头截桩面完整性较难控制,将会造成截桩面损坏或不足,现有的方案一般采用简单支护木模板或砖块等方式,很难保证较好的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截桩面易损坏从而不能有效保证施工质量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加快质量验收程序,并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及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位于所述灌注桩的桩头上,包括第一半圆骨架圈和第二半圆骨架圈,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和第二半圆骨架圈相连围成圆形,其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的两端设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的两端设有第二套管,且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内设有插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上设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上设有第二把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把手与所述第二把手均呈u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以及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的内径均与所述灌注桩的外径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的尺寸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位于垫层上。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待基坑具备开挖条件后开挖所述基坑,并对所述基坑进行支护;凿桩桩头完成后对垫层基层摊铺;在所述垫层上靠近所述桩头处安装上述的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浇筑灌注桩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的方法为:将第一半圆骨架圈和第二半圆骨架圈坐落在桩头周围,根据所述灌注桩桩径大小选择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的内径,并将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固定在所述桩头的截桩面上,且使第一套管与第二套管的中心线重合,在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内安装插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所述基坑进行支护时,根据所述基坑深度支护一级防护措施,挖掘至底部时安装二级支护措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凿桩桩头的方法为:标记截桩标高,按照所述截桩标高凿除多余的砼桩头,露出主筋,待上部桩头有移动时,吊装桩头。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及施工方法,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的两端设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的两端设有第二套管,且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中心线重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和第二半圆骨架圈呈错位连接,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内设有插销,通过所述插销实现了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的固定连接;另外,浇筑砼后,通过拆卸所述插销,就可使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分离,拆模更加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0-灌注桩,11-第一半圆骨架圈,12-第二半圆骨架圈,13-第一套管,14-第二套管,15-插销,16-第一把手,17-第二把手,18-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位于所述灌注桩10的桩头上,包括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第二半圆骨架圈12,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第二半圆骨架圈12相连围成圆形,其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的两端设有第一套管13,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的两端设有第二套管14,且所述第一套管13与所述第二套管14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第一套管13和所述第二套管14内设有插销15。

本实施例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位于所述灌注桩桩头上,包括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第二半圆骨架圈12,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第二半圆骨架圈12相连围成圆形,其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的两端设有第一套管13,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的两端设有第二套管14,且所述第一套管13与所述第二套管14的中心线重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第二半圆骨架圈12呈错位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3和所述第二套管14内设有插销15,通过所述插销15实现了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的固定连接;另外,浇筑砼后,通过拆卸所述插销15,就可使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分离,拆模更加简单、方便。

为了方便拆模,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上设有第一把手16,通过所述第一把手16方便拆卸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2上设有第二把手17,通过所述第二把手17方便拆卸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具体地,为了方便操作,所述第一把手16与所述第二把手17均呈u型。另外,为了使所述模具包覆在所述灌注桩10上,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以及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的内径均与所述灌注桩10的外径相同。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位于垫层上,从而有利于后续浇筑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的尺寸相同,高度为15cm、厚度1cm,且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均为钢圈;为了方便加工制作及使用,所述第一套管13和所述第二套管14的尺寸相同,直径为20mm,长度为3cm,且所述第一套管13和所述第二套管14均为钢管;所述插销15可以为螺栓、螺钉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待基坑具备开挖条件后开挖所述基坑,并对所述基坑进行支护;步骤s2:凿桩桩头完成后对垫层18基层摊铺;步骤s3:在所述垫层18上靠近所述桩头处安装实施例一所述的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步骤s4:浇筑灌注桩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

本实施例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施工方法,所述步骤s1中,待基坑具备开挖条件后开挖所述基坑,并对所述基坑进行支护,从而有利于保证所述基坑的稳定;所述步骤s2中,凿桩桩头完成后对垫层18基层摊铺,使其具备垫层混凝土浇筑条件;所述步骤s3中,在所述垫层18上靠近所述桩头处安装实施例一所述的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从而有利于将不同等级混凝土进行隔离;所述步骤s4中,浇筑灌注桩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加快质量验收程序,并提高施工生产效率。

所述步骤s1中,开挖基坑并支护时,用挖掘机进行泥土开挖移除,根据所述基坑深度支护一级防护措施,挖掘至底部时安装二级支护措施,从而有利于保证所述施工的质量。

所述步骤s2中,所述凿桩桩头的方法为:标记截桩标高,按照所述截桩标高凿除多余的砼桩头,具体地,用风镐或自动破碎锤进行底部四周凿除,露出主筋,待上部桩头有移动时,吊装桩头。在实际施工中,按照所述截桩标高凿除多余的砼桩头时,凿的是桩头质量不好的混凝土,从而露出新鲜砼面即截桩面,而所述截桩标高一般提前设计,现场按照截桩标高凿除多余的砼桩头,如果还是不合格还得继续往下面凿。另外,对垫层基层摊铺时,垫层材料摊铺、平整,使其具备垫层混凝土浇筑条件。

所述步骤s3中,安装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的方法为:将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第二半圆骨架圈12坐落在桩头周围,根据所述灌注桩10桩径大小选择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12的内径,并将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12固定在所述桩头的截桩面上,且使第一套管13与第二套管14的中心线重合,在所述第一套管13和所述第二套管14内安装插销15,从而实现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与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的固定连接。

所述步骤s4中,浇筑灌注桩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拆除所述灌注桩桩头混凝土隔离修复模具,具体地,拆除所述第一半圆骨架圈11和所述第二半圆骨架圈12,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