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14009发布日期:2018-12-08 08:07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漏,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防水地漏都需要手动打开盖板及过滤网,脱水后需要再手动盖上盖板及过滤网,在脱水过程中盖板和过滤网容易遗失,由于盖板和过滤网表面都有水,而且脱水管与下水道之间密封不好,在整个脱水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将水漏在地漏周围,而且当不用时地漏盖容易翻起造成下水道气味回流,给居民日常带来困扰,另外现在常在客厅和卧室这些不常用的地方安装地漏可方便居民居住使用,然而现有的防水地漏会设置为在地面上凸起或者凹陷,不能安装到卧室或者客厅,会造成使用的诸多不便,另外现有的防水地漏在打开时不能将开口全部打开,存在排水缓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其应用时能够防止普通地漏在使用时零件容易遗失的问题,而且在使用时打开地漏,不使用时会自动关闭,避免造成下水道气味回流,同时本发明整体设计为隐藏式,便于设置在非常用的场所,在不使用时不影响场所的正常使用。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为无盖桶状结构,所述底座底部设置通孔,所述底座内部设置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主板、第一转动副板和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包括第二转动主板、第二转动副板、和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主板右端与第二转动主板左端接触组成第一椎体结构,第一椎体结构的底面与所述通孔匹配,所述第一转动主板左端与第一转动杆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垂直于第一转动主板的板面,所述第二转动主板右端与第二转动杆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垂直于第二转动主板的板面,所述第一转动杆与第一转动主板的连接点与通孔边缘铰接,第二转动杆与第二转动主板的连接点与通孔边缘铰接,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底座底面的夹角分别为30度,所述第一转动杆与底座底部之间设置第一压力弹簧,所述第二转动杆与底座底部之间设置第二压力弹簧,所述第一压力弹簧一端连接底座底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转动杆远离通孔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力弹簧一端连接底座底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转动杆远离通孔的一端,所述底座侧壁向内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上设置缺口,所述底座的顶部分别设置压环和压盖,所述压盖为圆板结构,所述压环为圆环结构,所述压环的内环与压盖匹配,所述压环的外环与底座的顶部开口匹配,所述压环的底部向下分别设置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垂直于所述压环端面,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关于所述压环的圆心对称,第一压杆远离压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远离通孔的一端接触,第二压杆远离压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远离通孔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压杆侧面上设置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压杆侧面上设置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与所述缺口匹配,所述第一转动副板下端与第一转动主板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副板下端与第二转动主板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副板的板面与第一转动主板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二转动副板的板面与第二转动主板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一转动副板下端和第二转动副板下端接触组成第二椎体结构,第二椎体结构的底面与所述压盖接触。

第一压杆与第一转动杆自然接触,第二压杆与第二转动杆自然接触,压环和压盖组成的结构通过限位块自然放置在底座上,与凹槽匹配的把手件通过压环上的凹槽边缘的铰接件闭合防止在凹槽内,所述底座、压环、压盖、把手件整体组成一个平面,在不使用的时候地漏整体实现隐藏的目的。

通过压环、压盖之间的密封,以及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之间的密封,具体为第一转动主板和第二转动主板之间接触密封,通过上述双重密封,达到本发明不使用时的密封效果。

因为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底座的夹角分别为30度,所述第一转动副板的板面与第一转动主板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二转动副板的板面与第二转动主板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一转动杆垂直于第一转动主板的板面,所述第二转动杆垂直于第二转动主板的板面,当本隐藏式密封地漏在打开时,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与底座底面的夹角从30度变为0度平行,与第一转动杆垂直连接的第一转动主板变为竖直状态,与第二转动杆垂直连接的第二转动主板变为竖直状态,从而保证了本发明打开时开口处于最大状态,从而提高地漏使用时的排水效率。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通孔内设置过滤网。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压环上与压盖接触的位置设置限位块。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压环上设置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隐藏把手,所述隐藏把手包括位于凹槽边缘的铰接件和与凹槽匹配的把手件,所述把手件通过铰接件与凹槽边缘铰接。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第一转动主板和第二转动主板的长度与底座的高度相等。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第一转动主板右端端面与第二转动主板左端端面分别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第一转动副板下端端面和第二转动副板下端端面分别设置弹性密封垫。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第一压杆与第一转动杆的接触处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第二压杆与第二转动杆的接触处设置弹性密封垫。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通孔的边缘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所述卡板、第一凸起、第二凸起的表面分别设置密封缓冲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能够防止普通地漏在使用时零件容易遗失的问题,而且再打开排水通道的范围足够大,能够在保证密封的同时提高排水效率。

2、本发明在使用时打开地漏,不使用时会自动关闭,避免造成下水道气味回流。

3、本发明整体设计为隐藏式,便于设置在非常用的场所,在不使用时不影响场所的正常使用,第一压杆与第一转动杆自然接触,第二压杆与第二转动杆自然接触,压环和压盖组成的结构通过限位块自然放置在底座上,与凹槽匹配的把手件通过压环上的凹槽边缘的铰接件闭合防止在凹槽内,所述底座、压环、压盖、把手件整体组成一个平面,在不使用的时候地漏整体实现隐藏的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不用关闭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打开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卡板及缺口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底座,2-通孔,3-第一转动主板,4-第二转动主板,5-第一转动副板,6-第二转动副板,7-第一转动杆,8-第二转动杆,9-第一压力弹簧,10-第二压力弹簧,11-卡板,12-缺口,13-压环,14-压盖,15-第一压杆,16-第二压杆,17-第一凸起,18-第二凸起,19-过滤网,20-限位块,21-铰接件,22-把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隐藏式密封地漏,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为无盖桶状结构,所述底座1底部设置通孔2,所述通孔2内设置过滤网19,所述通孔2的边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底座1内部设置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所述第一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主板3、第一转动副板5和第一转动杆7,所述第二转动结构包括第二转动主板4、第二转动副板6、和第二转动杆8,所述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的长度与底座1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一转动主板3右端与第二转动主板4左端接触组成第一椎体结构,第一椎体结构的底面与所述通孔2匹配,所述第一转动主板3左端与第一转动杆7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7垂直于第一转动主板3的板面,所述第二转动主板4右端与第二转动杆8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8垂直于第二转动主板4的板面,所述第一转动杆7与第一转动主板3的连接点与通孔2边缘铰接,第二转动杆8与第二转动主板4的连接点与通孔2边缘铰接,所述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8与底座1的夹角分别为30度,所述第一转动主板3右端端面与第二转动主板4左端端面分别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第一转动副板5下端端面和第二转动副板6下端端面分别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第一转动杆7与底座1底部之间设置第一压力弹簧9,所述第二转动杆8与底座1底部之间设置第二压力弹簧10,所述第一压力弹簧9一端连接底座1底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一转动杆7远离通孔2的一端,所述第二压力弹簧10一端连接底座1底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转动杆8远离通孔2的一端,所述底座1侧壁向内设置有卡板11,所述卡板11上设置缺口12,所述底座1的顶部分别设置压环13和压盖14,所述压盖14为圆板结构,所述压环13为圆环结构,所述压环13的内环与压盖14匹配,所述压环13上与压盖14接触的位置设置限位块20,所述压环13上设置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隐藏把手,所述隐藏把手包括位于凹槽边缘的铰接件21和与凹槽匹配的把手件22,所述把手件22通过铰接件21与凹槽边缘铰接,所述压环13的外环与底座1的顶部开口匹配,所述压环13的底部向下分别设置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垂直于所述压环13端面,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关于所述压环13的圆心对称,第一压杆15远离压环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7远离通孔2的一端接触,第二压杆16远离压环1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8远离通孔2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压杆15与第一转动杆7的接触处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第二压杆16与第二转动杆8的接触处设置弹性密封垫,所述第一压杆15侧面上设置第一凸起17,所述第二压杆16侧面上设置第二凸起18,所述第一凸起17和第二凸起18分别与所述缺口12匹配,所述卡板11、第一凸起17、第二凸起18的表面分别设置密封缓冲层,所述第一转动副板5下端与第一转动主板3右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副板6下端与第二转动主板4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副板5的板面与第一转动主板3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二转动副板6的板面与第二转动主板4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一转动副板5下端和第二转动副板6下端接触组成第二椎体结构,第二椎体结构的底面与所述压盖14接触。

实施例2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实施上述实施例装置不用关闭时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当不使用关闭时,第一压力弹簧9和第二压力弹簧10保持原状,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8与底座1的夹角自然保持在30度,所述第一转动主板3右端与第二转动主板4左端自然接触贴合,第一压杆15与第一转动杆7自然接触,第二压杆16与第二转动杆8自然接触,压环13和压盖14组成的结构通过限位块20自然放置在底座1上,与凹槽匹配的把手件22通过压环13上的凹槽边缘的铰接件21闭合防止在凹槽内,所述底座1、压环13、压盖、把手件22整体组成一个平面,实现隐藏且密封的目的,可使用在不常排水的场所,而完全不会影响其使用过程中因为凸起或凹陷的地漏造成不便的问题,在不使用的时候地漏整体实现隐藏的目的。

同时通过压环13、压盖14之间的密封,以及第一转动结构和第二转动结构之间的密封,具体为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之间接触密封,通过上述双重密封,达到本发明不使用时的密封效果。

因为所述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8与底座1的夹角分别为30度,所述第一转动副板5的板面与第一转动主板3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二转动副板6的板面与第二转动主板4的板面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第一转动杆7垂直于第一转动主板3的板面,所述第二转动杆8垂直于第二转动主板4的板面,当本隐藏式密封地漏在打开时,所述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8与底座1底面的夹角从30度变为0度平行,与第一转动杆7垂直连接的第一转动主板3变为竖直状态,与第二转动杆8垂直连接的第二转动主板4变为竖直状态,又,所述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的长度与底座1的高度相等,此时,第一转动副板5和第二转动副板6与底座1侧面接触,从而保证了本发明打开时开口处于最大状态,提高地漏使用时的排水效率,又由于第一转动副板5和第二转动副板6与底座1侧面接触,进一步提升了本发明打开使用时的密封性。

实施例3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实施上述实施例装置使用打开时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当使用打开时,首先将把手件22从凹槽中翻出,向下压动把手件22,带动压环13,进而带动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向下移动,第一压杆15带动第一转动杆7向下移动,第二压杆16带动第二转动杆8向下移动,第一压力弹簧9和第二压力弹簧10被压缩,进而带动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远离打开,第一转动副板5和第二转动副板6远离打开,同时第一转动副板5和第二转动副板6将压盖14顶起,当第一压力弹簧9和第二压力弹簧10被压缩至弹性最大时,第一转动杆7与第二转动杆8与底座1底部几乎平行,二者之间的夹角接近0度,即从30度变为0度,此时与所述第一转动杆7垂直的第一转动主板3处于接近垂直的状态,同理,与所述第二转动杆8垂直的第二转动主板4处于接近垂直的状态,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组成的通道与底座1的通孔2截面面积相等,保证了将密封地漏排水打开面积达到最大,保证密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了排水效率,此时第一转动副板5与第二转动副板6向外张开,保证排水时不会有水漏在地漏内部,如图3所示,然后转动把手件22从而带动压环13转动,带动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转动,带动位于所述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的第一凸起17和第二凸起18转动,当转动到超过卡板11缺口12的位置,停止转动,排水通道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当排水完成时,反向转动把手件22从而带动压环13转动,带动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转动,带动位于所述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的第一凸起17和第二凸起18转动,当转动到到达卡板11缺口12的位置,停止转动,放开把手件22后,在第一压力弹簧9和第二压力弹簧10的弹力作用下,第一转动杆7和第二转动杆8向上移动,第一压杆15和第二压杆16向上移动,压环13向上移动,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靠近,第一转动副板5和第二转动副板6靠近,当第一压力弹簧9和第二压力弹簧10压力释放完全后,恢复原状,第一转动主板3和第二转动主板4接触恢复原状,压环13恢复原状,将把手件22翻转到凹槽内,将压盖14压在限位块20上,本发明处于完全密封关闭状态,保证了本发明关闭时的密封性。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