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通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1412发布日期:2019-03-20 00:46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地下通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通道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大城市依托地铁站点等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城市地下空间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地下空间的优化整合规划日益重要。

但当前车站与周边地区的地下通道系统网络性普遍较差。轨道交通车站地区与周边建筑地下联系程度低,绝大多数车站地下空间没有与周边商业、商务等功能建筑地下空间连通,没有形成地下平面网络。竖向层次不足,没有形成竖向多种功能叠加,缺乏将分散的地下空间连为一体的方法,为我国地下空间的整合发展提供支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地下网络竖向层次不足,没有形成竖向多种功能叠加,缺乏将分散的地下空间连为一体的方法的缺陷,提供一种地下通道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地下通道系统,其特点在于,所述地下通道系统包括设置于退界带下方的退界带地下通廊,所述退界带上设置有若干光塔,所述光塔贯通于所述退界带,且所述光塔与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连通,其中,所述光塔具有透光外壳,且所述光塔设置有通风口。

本方案通过利用城市道路退界带下方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将地铁站点等分散的地下空间连为一体的可能性。为地下空间的整合提供支持。其中,通过光塔的设置能够改善地下空间采光。同时相比于采用人工动力通风,本发明通风口数量多、布点均匀,能够多点、均匀地提供新风接入点,换气效率高、质量好。也能够促进通风,节约了电力。

较佳地,所述透光外壳包括玻璃。玻璃能够更好的进行透光。

较佳地,所述透光外壳包括垂直延伸的垂直部,以及横向延伸的横向部,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横向部,且所述通风口依次与所述横向部的内部、所述垂直部的内部、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连通。

垂直部能够避开地面的灰尘,同时横向部的设置避免了通风口垂直向上,阻挡了灰尘和雨水的进入。

较佳地,所述垂直部的高度为4-5米,长度为2-3米,宽度为2-3米。

较佳地,所述横向部的长度为2-3米,宽度为1.5-2米。

较佳地,所述地下通道系统还包括人行道地下通廊,所述人行道地下通廊连通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以及人行道。

较佳地,所述光塔沿着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的所述光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15-25米。

较佳地,所述光塔与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

较佳地,所述连通通道包括扩散口,所述扩散口的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60度。通过扩散口的设置使得光线能够覆盖更广的范围。

较佳地,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的宽度为10-15米,高度为4-5米。

较佳地,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与地铁车站连通。

较佳地,所述退界带地下通廊与建筑物的地下空间连通。

较佳地,所述透光外壳的窗地比为:i类光气候区1:15.3,ii类光气候区1:14.4;iii类光气候区1:13;iv类光气候区1:11.8;v类光气候区1:10.8。可为50%左右的地下通廊区域提供较充分的自然采光,从而大大节约人工照明成本。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利用城市道路退界带下方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将地铁站点等分散的地下空间连为一体的可能性。为地下空间的整合提供支持。其中,通过光塔的设置能够改善地下空间采光。同时相比于采用人工动力通风,本发明通风口数量多、布点均匀,能够多点、均匀地提供新风接入点,换气效率高、质量好。也能够促进通风,节约了电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地下通道系统的基本建设模式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地下通道系统的连接成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地下通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地下通道系统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退界带地下通廊断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光塔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光塔中心点间距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光塔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光塔采光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示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通道系统,地下通道系统包括设置于退界带3下方的退界带地下通廊1,退界带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光塔2,光塔2与退界带地下通廊1连通,其中,光塔2具有透光外壳,且光塔2设置有通风口23。

本方案通过利用城市道路退界带3下方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将地铁站点等分散的地下空间连为一体的可能性。为地下空间的整合提供支持。其中,通过光塔2的设置能够改善地下空间采光。同时相比于采用人工动力通风,本发明通风口23数量多、布点均匀,能够多点、均匀地提供新风接入点,换气效率高、质量好。也能够促进通风,节约了电力。

如图1所示,本方案实施后,形成了位于地面下方的共建地下空间9(由退界带地下通廊1构成)。图1中地面上方包括道路8、路缘石81、用地红线82、人行道4、退界带3、建筑红线61以及地块10。如图2所示,共建地下空间9可以连通各地铁车站5,从而实现方便的换乘。

如图3和图4所示,退界带3与人行道4之间为道路红线41隔开。

如图5所示,地下通道系统还包括人行道地下通廊42,人行道地下通廊42连通退界带地下通廊1以及人行道4。

如图5所示,地铁车站通常位于道路8的下方。退界带地下通廊1与地铁车站5连通。地铁车站5内包括地铁列车7。由此可以方便进行搭乘。同时结合退界带地下通廊1与建筑物6的地下空间连通,可以方便进行地下通廊1、地铁车站5、建筑物6的地下空间、人行道4之间的移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光塔2沿着退界带地下通廊1的延伸方向排布,相邻的光塔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c为15-25米。

如图8所示,透光外壳包括垂直延伸的垂直部21,以及横向延伸的横向部22,通风口23设置于横向部22,且通风口23依次与横向部22的内部、垂直部21的内部、退界带地下通廊1连通。透光外壳包括玻璃。玻璃能够更好的进行透光。

垂直部21能够避开地面的灰尘,同时横向部22的设置避免了通风口23垂直向上,阻挡了灰尘和雨水的进入。

本实施例中,采用垂直部21的高度g为4-5米,长度d为2-3米,宽度f为2-3米。

本实施例中,横向部22的长度d为2-3米,宽度e为1.5-2米。

如图9所示,光塔2与退界带地下通廊1之间设置有连通通道24。其中,连通通道24包括扩散口241,扩散口241的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k为40-60度。通过扩散口241的设置使得光线能够覆盖更广的范围。

如图5和图9所示,退界带地下通廊1的宽度a为10-15米,高度b为4-5米。其中,退界带地下通廊1进一步包括人行通过空间,其宽度i为5-7.5米;店前空间,其宽度h为5-7.5m。

采光方面,以ⅲ类光气候区为例,根据国家规范顶部采光窗地比为1:13,光塔的设置可为50%左右的地下通廊区域提供较充分的自然采光,从而大大节约人工照明成本。即人行通过空间可以完全使用自然采光,邻商业店面的区域可使用人工照明进行补充,并结合商业要求营造气氛。其他光气候区可根据国家规范的光气候系数要求调整洞口尺寸。其中i类光气候区的窗地比乘以0.85,ii类光气候区乘以0.9,iv类光气候区乘以1.1,v类光气候区乘以1.2。

通风方面,采用人工动力通风。常规地下空间开口间隔距离长、数量少,而本发明通风口数量多、布点均匀,能够多点、均匀地提供新风接入点,换气效率高、质量好。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利用城市道路退界带下方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将地铁站点等分散的地下空间连为一体的可能性。为地下空间的整合提供支持。其中,通过光塔的设置能够改善地下空间采光。同时相比于采用人工动力通风,本发明通风口数量多、布点均匀,能够多点、均匀地提供新风接入点,换气效率高、质量好。也能够促进通风,节约了电力。

本发明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图则纳入规划,指导实施。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