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软土地基的预制装配式条形复合基础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0392发布日期:2019-04-09 21:07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软土地基的预制装配式条形复合基础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浅基础,特别涉及用于软土地基的预制装配式条形复合基础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自我国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以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城镇建筑尤其是中低层建筑中的应用被赋予了重大意义,面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开始逐渐升温。而且,现阶段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多层面需求,也亟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作为一种浅基础形式,目前在应用中以现浇的形式为主,其施工工序较复杂、施工速度较慢,施工质量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且不适合软土地基。而目前对软土地基的通常处理方法是进行强夯、换填或者施打预制桩等措施,又或者直接改为桩基础。在工程应用中,当中低层建筑物遇到5-10米厚度的软弱土层时,经常不得不采用以上措施进行地基处理,费用高昂而且施工不便利。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以下几点:1)、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预制化和工业化生产;2)、预制条形基础作为浅基础形式,在软土地基等复杂条件下的应用,可对软土地基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固处理;3)、应用装配式技术,取代现浇形式,实现基础构件的高效率施工。

以上技术措施费用高昂,耗时长,通常适用于大型基建项目,对于中低层建筑物或者围墙、景观等构筑物的建设工程,则非常不实惠。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发明一种能够快速施工,而且经济实惠,又可以使用于较差地基条件的复合型条形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进行软土地基加固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条形复合基础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用于软土地基的预制装配式条形复合基础安装结构,包括由钢筋混凝土预制的条形基础、预制砼柱及预制围墙板,所述条形基础上部设置有开口向上且横截面为倒梯形的用于安装预制砼柱柱脚的柱脚槽,所述预制砼柱的至少一侧设有嵌槽,预制围墙板安装在相邻的两条预制砼柱的嵌槽中,所述条形基础上设有竖向的用于连接桩顶的桩孔。桩顶伸入条形基础的桩孔内5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柱脚槽的上宽为380毫米,下宽305毫米,高度为25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基础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部并与底座一体制成的上基础体,所述底座投影面积比上基础体的投影面积大,所述上基础体宽度为500毫米-800毫米,长度为4000毫米-7000毫米,高为400毫米-50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上基础体宽度为700毫米,长度为570毫米,高为410毫米,所述底座比上基础体的宽度和长度大50毫米,底座高度为6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砼柱两侧设有的嵌槽宽度为85毫米,所述预制围墙板是长3780毫米,高度为800毫米,宽度为80毫米的预制c25砼板,所述预制围墙板的板体内使用的钢筋直径4毫米,布筋中心间距为75毫米,采用单层双向钢筋网。

进一步地,所述桩孔孔边预留8条直径8毫米的第一钢筋条,第一钢筋条埋深200毫米,桩孔直径250毫米,在孔口周边5厘米,低于孔口顶部5厘米处安装封口钢筋条,封口钢筋条采用双向单层,封口钢筋条使用6条直径为8毫米的钢筋条压桩顶后绑扎,如不需要压桩顶则取消封口钢筋条,改填细石素砼c25。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基础的上基础体端部预埋有底钢筋,底钢筋伸出300毫米便于后续浇注混凝土增加强度,桩孔杯口面层纵向每边埋有2条直径为8毫米,长度为550毫米的纵向第二钢筋条,横向每边埋有2条长度400毫米的横向第二钢筋条,后浇带两侧分别预留。

进一步地,所述柱脚槽周边的上基础体面层纵向每边预埋有2条直径为8毫米、长度为570毫米的纵向第三钢筋条,上基础体面层横向每边预埋有2条直径为8毫米、长度为720毫米长的第四钢筋条,上基础体短向底筋直径为10毫米,纵向底筋直径为8毫米4条,布筋中心间距为15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砼柱包括端柱和中柱,端柱一侧设有嵌槽,中柱两侧均设有嵌槽,端柱直向筋直径为10毫米6条,长度810毫米;端柱箍筋直径为10毫米,长度311毫米,布筋中心间距为20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砼柱包括中柱,中柱两侧均设有嵌槽,中柱直向筋直径为10毫米8条,长度810毫米;中柱箍筋直径为6毫米,长度470毫米,布筋中心间距为200毫米。

预制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可分为墙下条基和柱下条基两种形式,分别适用于砖混和框架结构,以及厂房等形式的建筑物;柱脚槽杯口用于安装预制钢筋砼柱,在条形基础上预留竖向桩孔,便于桩基施工,同时在条基局部配置适当钢筋,形成承台嵌固的作用。

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

(1)、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预制化和工业化生产。

(2)、预制条形基础作为浅基础形式,在软土地基等复杂条件下的应用,可对软土地基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固处理。

(3)、安装方便快速,施工质量有保障,应用装配式技术,取代现浇形式,实现基础构件的高效率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复合基础安装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复合基础安装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端柱杯口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端柱预埋钢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柱杯口平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柱预埋钢筋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两端柱安装伸缩缝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伸缩缝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软土地基的预制装配式条形复合基础安装结构,包括由钢筋混凝土预制的条形基础1、预制砼柱2及预制围墙板3,条形基础1上部设置有开口向上且横截面为倒梯形的用于安装预制砼柱2柱脚的柱脚槽11,所述预制砼柱2的至少一侧设有嵌槽21,预制围墙板3安装在相邻的两条预制砼柱2的嵌槽21中,条形基础1上设有竖向的用于连接桩顶4的桩孔12。桩顶4伸入条形基础1的桩孔12内5厘米。

如图3所示,以围墙为例,柱脚槽11的上宽为380毫米,下宽305毫米,高度为250毫米。条形基础1包括底座1a和设置在底座1上部并与底座1一体制成的上基础体1b,底座1投影面积比上基础体1b的投影面积大,上基础体1b宽度为500毫米-800毫米,长度为4000毫米-7000毫米,高为400毫米-500毫米。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上基础体1b宽度为700毫米,长度为570毫米,高为410毫米,所述底座1a比上基础体1b的宽度和长度大50毫米,底座1a高度为60毫米。

如图2所示,预制砼柱2两侧设有的嵌槽21宽度为85毫米,预制围墙板3是长3780毫米,高度为800毫米,宽度为80毫米的预制c25砼板,预制围墙板3的板体内使用的钢筋直径4毫米,布筋中心间距为75毫米,采用单层双向钢筋网。桩孔12孔边预留8条直径8毫米的第一钢筋条121,第一钢筋条121埋深200毫米,桩孔12直径250毫米,在孔口周边5厘米,低于孔口顶部5厘米处安装封口钢筋条122,封口钢筋条122采用双向单层,封口钢筋条122使用6条直径为8毫米的钢筋条压桩顶4后绑扎,如不需要压桩顶4则取消封口钢筋条122,改填细石素砼c25。条形基础1的上基础体1b端部预埋有底钢筋123,底钢筋123伸出300毫米便于后续浇注混凝土增加强度,桩孔12杯口面层纵向每边埋有2条直径为8毫米,长度为550毫米的纵向第二钢筋条124,横向每边埋有2条长度400毫米的横向第二钢筋条125,后浇带两侧分别预留。柱脚槽11周边的上基础体1b面层纵向每边预埋有2条直径为8毫米、长度为570毫米的纵向第三钢筋条126,上基础体1b面层横向每边预埋有2条直径为8毫米、长度为720毫米长的第四钢筋条127,上基础体1b短向底筋128直径为10毫米,纵向底筋129直径为8毫米4条,布筋中心间距为150毫米。

如图4-7所示,预制砼柱2包括端柱和中柱,端柱一侧设有嵌槽21,中柱两侧均设有嵌槽21,端柱直向筋22直径为10毫米6条,长度810毫米;端柱箍筋23直径为10毫米,长度311毫米,布筋中心间距为200毫米。

如图6、7所示,预制砼柱2包括中柱,中柱两侧均设有嵌槽21,中柱直向筋24直径为10毫米8条,长度810毫米;中柱箍筋25直径为6毫米,长度470毫米,布筋中心间距为200毫米。

如图8、9所示,每6跨,每24米设有一个伸缩缝。

上述方案中的预制条形基础1端部伸出预留钢筋,基础之间留出约300mm宽度作为施工后浇带,用以联接各段预制基础。

施工后浇带同时可以作为复合桩基的设计位置。

复合桩基留孔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土层勘察资料进行调整。

上述方案中,如地基情况良好,则可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外加微膨胀剂填充捣实所留孔洞。

本发明中,预制砼柱2与复合条形基础1之间的连接,通过预留杯口完成,将预制砼柱2插入杯口后,用木楔调整垂直度,再灌注高强度水泥砂浆或细石砼。

另一种实施例,以高填方土质下的预制装配式围墙为例,围墙预制砼柱2间距为4000mm,条形复合基础长度3700mm,宽度600mm,高度300mm。复合桩基预留孔洞直径为250mm,可实施小管径的预制桩和灌注桩。

在实施时首先开挖基槽至垫层底面标高处;然后放线确定预制混凝土管桩的施打位置,优先选择在施工后浇带位置处进行预制桩的施打;第三步,打好桩后,浇筑c15素砼垫层;第四步,安装预制条形复合基础,对施工后浇带及预留桩基洞口的封口钢筋绑扎和浇筑,同时对不需要压桩的预留孔洞用素砼加微膨胀剂进行填实;第五步,安装预制砼柱,并调校垂直度;第六步,进行预制柱杯口的灌浆和捣筑。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