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野外鱼道进口实验的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3512发布日期:2018-10-09 22:25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野外鱼道进口实验的水槽。



背景技术:

大坝、水闸等水工建筑物的修建,阻断了河道的连通性,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生活习性发生变化,虽然增殖放流等工程的进展保护了有些洄游鱼类的数量,但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鱼道资源的破坏,有文献提出,葛洲坝坝下依然是鱼类聚集最多的地方。因此,修建鱼道和升鱼机等来帮助鱼类洄游是今后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国内的鱼道的运行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是我国鱼道过于照搬国外的鱼道设计,无法与国内的鱼种的游泳能力相结合。毛熹在对中国鱼道进口的现状,分析了鱼道进口的问题,鱼道进口的吸引率不够是效果差的主要原因,这与鱼道进口的流态有关。近年来许多鱼道建设者开始对鱼道进口的水利特性进行了研究,郑铁刚利用FLOW-3D软件模拟坝下流场,分析选择鱼道进口的位置。龚丽用室内实验水槽分析了对于具有洄游性的鱼类草鱼的鱼道进口最佳流速为0.3。

由于鱼类对水流非常敏感,了解鱼道进口水利特性,如流速,湍动能,湍动强度对鱼类进入鱼道的影响,可以和在坝下产生合适鱼类上溯的水流条件,使鱼类能够清楚分辨鱼道进口的位置所在并且能够顺利的进入鱼道里或者集鱼通道内。

为了了解鱼道进口的水力特征,观察鱼类上溯在鱼道进口上溯的轨迹,分析鱼类上溯的偏好水力学因子。所以,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解决鱼道进口位置选址问题,目前就鱼道进口实验,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国内外的实验主要是以实地原型和实验室水工模型为主,实地实验的缺陷在与受环境影响较大,坝下流场较为复杂,不便于测量而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实验室进行水工模型主要的问题在于地区差异,野生的鱼种和养殖的差别很大,另外我国的鱼种数量众多,个体间差异很大,就如西藏地区的裂缝鱼的游泳能力相比于长江常见的四大家鱼来说其游泳能力要强不少,针对于不同的鱼我们需要设置不同的流速工况进行实验。

(2)在有些实验中,为了解决鱼种的问题,采用运鱼车等设备将鱼运至实验室内进行实验,但是据目前来说,第一个原因是运鱼车的成本较高,第二主要的原因还有其过程对鱼的伤害很大且不可逆转,很容易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对于在野外建造设施,目前来说,一般采用混凝土实验装置,其缺陷实验准备时间较长,工程量较大,占地面较大而且其实验后无法移动,拆卸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野外鱼道进口实验的水槽,通过该水槽可以观察鱼类上溯轨迹,确定鱼类喜好的坝下流场,以选出合适的鱼道进口布置位置及流量,水槽方便拆装和运输,从而适合进行野外实验,可以重复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野外鱼道进口实验的水槽,包括回水槽、支架和实验槽,支架放置在回水槽中,实验槽放置在支架的上端,实验槽的下游端设置出水口,出水口设置第一拦鱼网,实验槽通过竖向隔板和横向隔板隔离为溢流区、尾水区和实验区,溢流区内设有溢流堰模型,实验区设有用多个隔板搭建的鱼道,鱼道设置在尾水区的下游,鱼道和溢流区分别设置有向下游开口的鱼道口和溢流口,回水槽设有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第三水泵,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第三水泵通过管道将回水槽中的水分别排入溢流区、尾水区和鱼道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鱼道中设置有第一导流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尾水区和鱼道之间设有第二导流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拦鱼网的上游设有第二拦鱼网,第一拦鱼网和第二拦鱼网之间的区域为适应区。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第二拦鱼网包括框架和设置在框架内的渔网,实验槽侧壁设置凹槽,第二拦鱼网的两端滑动安装在凹槽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一竖向支架和第二竖向支架,实验槽的底端设置至少两个限位槽,第一竖向支架和第二竖向支架的顶端安装在限位槽中。

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一竖向支架的高度大于第二竖向支架的高度,第一竖向支架相对于第二竖向支架靠近实验槽的上游。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支架与实验槽的底部之间设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设置在靠近实验槽上游区域。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尾水区和鱼道之间设置调节流量的闸门。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回水槽一侧设置摄像头支架和摄像头,摄像头安装在摄像头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野外鱼道进口实验的水槽,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整个水槽用独立的部件进行搭接和拼装,方便拆装和运输,而且根据不同的工况能够比较容易的实现调整改造,可以满足不同设计要求。

2、设置的第一导流栅和第二导流栅,可以平整跌落后水流,保证鱼道和尾水段出流的稳定性。

3、设置的适应区为鱼类提供适应水槽的区域,可以使鱼类现在是适应区适应水流状态,从而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

4、支架设置为第一竖向支架和第二竖向支架而且第一竖向支架的高度大于第二竖向支架的高度,从而使实验槽倾斜一定的角度,模拟倾斜工况下的水流特性,通过沿水流的流向移动第一竖向支架的位置,改变实验槽底部的倾斜角度,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实验工况。

5、设置的千斤顶,可以使实验槽沿水流方向倾斜,而且可以调整倾斜的角度,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实验工况。

6、尾水区和鱼道之间设置的闸门,通过调节闸门可以调节尾水区出流情况,从而可以概化不同的尾水出流工况。

7、设置的摄像头记录鱼类在实验水槽的运动轨迹,实时记录实验录像,以便实验后期的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第二拦鱼网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支架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回水槽1,支架2,实验槽3,出水口4,第一拦鱼网5,竖向隔板6,横向隔板7,溢流区8,尾水区9,实验区10,鱼道11,鱼道口12,溢流口13,第一水泵14,第二水泵15,第三水泵16,第一导流栅17,第二导流栅18,第二拦鱼网19,适应区20,框架21,渔网22,凹槽23,第一竖向支架24,第二竖向支架25,限位槽26,千斤顶27,闸门28,摄像头支架29,摄像头3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2中,一种用于野外鱼道进口实验的水槽,包括回水槽1、支架2和实验槽3,支架2放置在回水槽1中,实验槽3放置在支架2的上端。回水槽1可以选用bestway水槽等便携式水槽,其特点是可以便捷携带,安装简单,根据不同的尺寸搭载不同规模的回水槽1,实验槽3为塑料槽。实验槽3的下游端设置出水口4,出水口4设置第一拦鱼网5,第一拦鱼网5的上游设有第二拦鱼网19,第一拦鱼网5和第二拦鱼网19之间的区域为适应区20,如图3所示,第二拦鱼网19包括框架21和设置在框架21内的渔网22,实验槽3侧壁设置凹槽23,第二拦鱼网19的两端滑动安装在凹槽23内。实验槽3通过竖向隔板6和横向隔板7隔离为溢流区8、尾水区9和实验区10,溢流区8内设有溢流堰模型,实验区10设有用多个隔板搭建的鱼道11,鱼道11设置在尾水区9的下游,鱼道11和溢流区8分别设置有向下游开口的鱼道口12和溢流口13,回水槽1设有第一水泵14、第二水泵15和第三水泵16,第一水泵14、第二水泵15和第三水泵16通过管道将回水槽1中的水分别排入溢流区8、尾水区9和鱼道11内。

所述鱼道11中设置有第一导流栅17。

所述尾水区9和鱼道11之间设有第二导流栅18。

支架2与实验槽3的底部之间设有千斤顶27,所述千斤顶27设置在靠近实验槽3上游区域。通过千斤顶27调节实验槽3上游端的高度,从而调整实验槽3的倾斜角度。

所述尾水区9和鱼道11之间设置调节流量的闸门28。闸门28可以选用常规的水利闸门。

所述回水槽1一侧设置摄像头支架29和摄像头30,摄像头30安装在摄像头支架29上。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如图4所示,所述支架2包括第一竖向支架24和第二竖向支架25,实验槽3的底端设置至少两个限位槽26,第一竖向支架24和第二竖向支架25的顶端安装在限位槽26中。

所述第一竖向支架24的高度大于第二竖向支架25的高度,第一竖向支架24相对于第二竖向支架25靠近实验槽3的上游。通过将第一竖向支架24安装在不同位置的限位槽26中,从而调整第一竖向支架24与第二竖向支架25之间的水平距离,实现实验槽3倾斜角度的调节。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