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溢洪道泄槽底板排水系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7087发布日期:2018-08-28 21:57阅读:12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溢洪道泄槽底板排水系统结构,属于复杂基础条件下溢洪道工程结构设计领域。

技术背景

对于大型溢洪道,混凝土底板有效的排水是确保溢洪道运行期在长时间、高频率、大流量、高流速泄洪条件下底板稳定与安全的关键。目前国内大型溢洪道底板基岩排水普遍采用设置纵、横排水沟槽的方法,最常见的做法是在泄槽底板下或墙基设上下连通的纵向排水廊道或排水沟(管)作为集水设施将渗水排出,与横向排水沟(管)形成网状排水系统。其中排水管的型式主要为单独的强渗软透水排水管、或在碎石、卵(砾)石充填的排水沟内埋设透水排水管等,但对于地质条件差,岩体破碎的泄槽底板基础,常规排水系统结构在适应性、可靠性和耐久性等方面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溢洪道泄槽底板排水系统结构,基础适应性好,排水效果好,耐久性好,施工效率高。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溢洪道泄槽底板排水系统结构,底板排水由横向排水管与纵向排水管形成网状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横向排水管和纵向排水管均采用预制无砂混凝土管,横向排水管采用横向人字形布置与纵向排水管相通,基础底板下布置竖向排水孔。

进一步地,泄槽底板基础开挖的超挖部分采用无砂混凝土局部回填至设计开挖线,泄槽底板基础开挖的欠挖部位刻槽开挖至设计开挖线。

进一步地,它在所述泄槽底板布置排水孔与横向排水管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排水管下部设置底板基础竖向排水孔,布置于排水管中部及人字形折弯部。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排水管为人字形,向两侧形成一定坡降,以利水流向两侧流向纵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在人字形折弯部与横向排水管交汇。

进一步地,预制无砂混凝土管与泄槽底板基础岩面之间、相接的无砂混凝土管之间均采用砂浆粘结。

进一步地,预制无砂混凝土管长度为2m-3m。

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排水效果好、耐久性好、制作安装简单、施工效率高、基础适用性好的优点,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的排水系统结构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溢洪道泄槽底板排水系统结构,底板排水由横向排水管1与纵向排水管2形成网状排水系统,横向排水管1采用横向人字形布置形成一定纵向坡度,以利于渗水向纵向排水管自流,横向排水管1、纵向排水管2采用预制无砂混凝土管。

泄槽底板基础开挖的超挖部分101采用无砂混凝土局部回填至设计开挖线,泄槽底板基础开挖的欠挖部位102刻槽开挖至设计开挖线。使预制无砂混凝土管安装铺设相对平顺,利于排水顺畅,预制无砂混凝土管与泄槽底板基础岩面Y之间、相接的无砂混凝土管均采用M10砂浆3粘结。

在所述在横向排水管1下部设置基础竖向排水孔10与之相通。所述排水孔10设置在横向排水管1中部及人字形折弯部;所述横向排水管1在人字形折弯部与纵向排水管2交汇,这样,便于基础渗水均引入纵向排水管2,向下游排泄。

预制无砂混凝土管长度以2.5m为宜,为便于搬运和人工安装,以及适应局部地形变化。无砂混凝土胶凝材料为水泥,骨料为豆石和砂,强度等级要求C15,渗透系数要求为≥1×10-1cm/s。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