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基坑内取代传统换撑方式的钢管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6322发布日期:2018-12-07 23:29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深基坑内取代传统换撑方式的钢管托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中施工设施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基坑内取代传统换撑方式的钢管托换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众多深基坑支护类型中,支护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具有计算简便、受力明确,刚度大、变形小,技术成熟等优点。特别是锚拉等受限制使用的深基坑支护区域,更能凸显其长处。然而,常见的利用在支护桩与结构楼板之间浇筑混凝土板带的换撑方式拆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具有施工周期长、所需操作空间大,以及支撑未拆除前阻挡后续结构连续施工而引起停工、工人长时间窝工等弊端,制约其广泛应用。运用钢管托换技术优化原换撑设计方案,能够安全、经济、快速地实施换撑、拆撑,消除前期工期延误,提前实现工期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深基坑内取代传统换撑方式的钢管托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深基坑内取代传统换撑方式的钢管托换装置,主要包括支护桩、冠梁、钢管对撑、钢管斜撑、预埋件、后置锚件、地下室楼板,支护桩顶端安装冠梁,冠梁中安装有预埋件,支护桩上部安装后置锚件,预埋件和后置锚件分别连接钢管斜撑和钢管对撑,钢管斜撑和钢管对撑另一端通过预埋件连接到地下室楼板,先形成钢管托换装置,再进行基坑内钢筋混凝土支撑梁的拆除,在基坑中形成传力带,防止出现基坑坍塌。

所述支护桩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

所述钢管对撑、钢管斜撑其直径不小于Φ300mm,壁厚不小于10mm,间距按≤4m布置,且钢管对撑与钢管斜撑交错布置。

所述预埋件由钢板与四根钢筋穿孔塞焊形成,钢板500mm×500mm×10mm,钢筋采用长度≥250mm,预埋件按设计间距埋设与地下室楼板结构对应位置和冠梁上。

所述后置锚件制作先将四根钢筋采用植筋方式置于支护桩,然后钢板与植筋焊接。

所述钢管对撑、钢管斜撑与预埋件、后置锚件的连接采用满焊,焊缝不小于8mm。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流程为:基础底板结构施工;后置锚件安装;地下结构施工、预埋件预埋;钢管对撑、斜撑安装;混凝土支撑拆除;地下室施工完毕土方回填;钢管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用钢管托换技术替换传统换撑施工方案,成功换撑、拆撑,克服了常见换撑方式拆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所引起的施工周期长和人员窝工等弊端,拓展了支护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优势,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在基坑施工时的应用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置锚件、预埋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置锚件、预埋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支护桩1、冠梁2、钢管对撑3、钢管斜撑4、预埋件5、后置锚件6、地下室楼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

如附图所示,这种深基坑内取代传统换撑方式的钢管托换装置,主要包括支护桩1、冠梁2、钢管对撑3、钢管斜撑4、预埋件5、后置锚件6、地下室楼板7,支护桩1顶端安装冠梁2,冠梁2中安装有预埋件5,支护桩1上部安装后置锚件6,预埋件5和后置锚件6分别连接钢管斜撑4和钢管对撑3,钢管斜撑4和钢管对撑3另一端通过预埋件5连接到地下室楼板7,先形成钢管托换装置,再进行基坑内钢筋混凝土支撑梁的拆除,在基坑中形成传力带,防止出现基坑坍塌。

所述支护桩1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

所述钢管对撑3、钢管斜撑4其直径不小于Φ300mm,壁厚不小于10mm,间距按≤4m布置,且钢管对撑3与钢管斜撑4交错布置。

所述预埋件5由钢板与四根钢筋穿孔塞焊形成,钢板500mm×500mm×10mm,钢筋采用长度≥250mm,预埋件5按设计间距埋设与地下室楼板7结构对应位置和冠梁2上。

所述后置锚件6制作先将四根钢筋采用植筋方式置于支护桩,然后钢板与植筋焊接。

所述钢管对撑3、钢管斜撑4与预埋件5、后置锚件6的连接采用满焊,焊缝不小于8mm。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流程为:基础底板结构施工;后置锚件安装;地下结构施工、预埋件预埋;钢管对撑、斜撑安装;混凝土支撑拆除;地下室施工完毕土方回填;钢管回收。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