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石笼导流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4072发布日期:2018-09-05 01:21阅读:7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石笼导流堤。



背景技术:

船闸引航道导流墙(堤)用于阻隔水流,为引航道提供近似于静水的通航水域,保证船舶平稳进出船闸。当口门区流态交叉,主河道水流动力较强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导流措施。常用措施有导流墩、导流屏、分流墩、弧形短墙、堤头开孔、桩基导流墙等等工程措施。

平原河流岸边布置船闸,水深变幅较小,河道动力轴线仅小幅变动,采用导流墩可有效削减口门区航道斜流碍航。山区河流岸边布置船闸,水深变幅大,河道动力轴线变动较大,但口门区均为单边突扩水流,口门区流向仅在小范围变动,因此采用透空式导墙(桩基插板式、导流屏式、堤头开孔式)能基本解决口门区斜流碍航。

当各级流量下,河道内水流流态变化较大时,以上方法难以自动适应主河道流态变化。口门区布置于分汊河道河中水流交汇区时,分流比随着上游来流量而不断调整,造成河流交汇区主流流态分布不断调整。水动力条件复杂,现有工程措施难以同时解决不同工况流态碍航问题。

另外,卵石河床现有工程措施施工难度大。卵石河床采用桩基插板式、导流屏式、堤头开孔式等工程措施的方法改善口门区水流条件时,由于基础条件不好,施工难度大,造价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简单、可同时满足各种水流条件下的工程改善措施的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石笼导流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石笼导流堤,包括沿原左导墙顺流向设置的底部石基和该底部石基上设置的导流堤,其中,所述导流堤由堆砌的钢丝石笼网构成;沿流向所述导流堤的坡顶高程沿程降低,坡比不小于1∶20。

进一步的,所述钢丝石笼网包括边长1m的正方体钢丝笼网以及其内部设置的填充石块。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堤的起始高程为39.8m,坡比为1∶20,末端高程为29.8m,纵向长为200m,两侧边坡为1∶1。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对比有如下优点:(一)适应范围广。采用纵向小坡度导流堤改善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在堤顶形成三维螺旋流,提高进入口门区水流掺混强度,从而降低口门区斜流流速。无论水位高低,均可在淹没范围内形成三维螺旋流,可满足各复杂水流条件下的工程改善措施。钢丝石笼坝为透空式,可自动调整进入航道的水量,改善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水流可经坝体以较小的水流流速进入航道,从而降低口门区斜流流速。(二)施工简单、节约成本。采用钢丝石笼筑坝,水下施工不用设置围堰,施工难度小,只需沿原左导墙顺流向直接布置底部石基,然后该石基上堆砌钢丝石笼网筑堤,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石笼导流堤,包括沿原左导墙顺流向设置的底部石基2和该底部石基2上设置的导流堤1,其中,所述导流堤1由堆砌的钢丝石笼网11构成,沿流向所述导流堤1坡顶高程沿程降低,坡比不小于1∶20,坡度可根据各工程各级流量水流强度进行微调,最佳坡比为1∶20,采用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筑坝,在堤顶形成三维螺旋流,提高进入口门区水流掺混强度,从而降低口门区斜流流速。所述导流堤1的起始高程为39.8m,末端高程为29.8m,纵向长为200m,两侧边坡1∶1。

所述钢丝石笼网11包括边长1m的正方体钢丝笼网111以及其内部设置的填充石块112,因该钢丝石笼网11为透透空式结构,水流可经坝体以较小的水流流速进入航道,从而降低口门区斜流流速。随着水位的抬高,该导流堤可自动调整进入航道的水量,减少航道内横向流速,避免回流等不良流态。经坝体渗入航道内的水流可起到补充口门区水量的作用,从而稳定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且可过滤一部分推移质粗颗粒泥沙,减少航道淤积,保证航行安全。

所述底部石基2可选用50-100kg的石块换填,其底标高为26.8m,其顶标高根据该堤顶标高而变化。施工难度小,节约成本。由堆砌的钢丝石笼网构成的导流堤采用纵向小坡度斜坡式筑坝,无论水位高低,均可在淹没范围内形成三维螺旋流,可满足各复杂水流条件下的工程改善措施,适应范围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