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06106发布日期:2018-09-11 19:5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系流域内河道整治治理以及堤岸工程中广泛采用各类形式的护坡或护岸结构。河道、道路边坡等防护型式主要分为挡墙结构和铺面结构,传统的铺面结构主要有浆砌人头石(俗称鹅卵石)、浆砌条石、浆砌块石、钢筋混凝土现浇等多种型式,其作用主要是抵御河水冲击,防止坡面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

我国绝大部分河道驳岸都采用了“三面光”的施工方式,将堤岸进行加固,固化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就因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而隔断,透水性严重缺失,阻断了坡体两侧的物质交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使河道周边生态系统能够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增加透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包括上砌块和下砌块;所述的上砌块和下砌块尺寸完全一致,并且所述的上砌块和下砌块为一体成型;所述的上砌块为环氧树脂砌块,并且所述的下砌块为水泥混凝土砌块;所述的砌块俯视轮廓为“工”形,并且四个外边角分别开设有倒角;所述的砌块前面开设有蓄水槽;所述的蓄水槽为矩形结构,并且所述的蓄水槽内采用圆弧过渡;所述的砌块后面开设有燕尾结构,所述的燕尾结构包括燕尾槽和燕尾块;所述砌块顶面开设有一对圆形连接孔,并且所述的圆形连接孔对称设置于所述的砌块对称轴两侧;一对所述砌块的燕尾块设置在一个所述砌块的燕尾槽内,同时多个所述的砌块前面完全重合,实现多个所述的砌块拼接成平面堤岸护坡结构;所述的砌块顶面沿对称轴开设有第一水平V形槽,连通所述的蓄水槽和燕尾结构;所述的砌块顶面还开设有贯通两侧面的第二水平V形槽,并且所述的第二水平V形槽沿一对所述的圆形连接孔连心线方向;所述的燕尾结构内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贯通所述的砌块顶面和底面的第一垂直V形槽,并且所述的蓄水槽内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贯通所述的砌块顶面和底面的第二垂直V形槽。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所述的上砌块厚度为15毫米,并且所述的上砌块内部有若干微小孔隙;所述的下砌块厚度为85毫米。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上下两个所述的砌块的连接孔相对设置形成贯通孔,并且所述的贯通孔内穿设有所述的钢筋混凝土连接柱,实现多个所述的砌块拼接成多层堤岸护坡结构。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第二水平V形槽、第一垂直V形槽以及第二垂直V形槽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所述的平面堤岸护坡结构中,一对所述的倒角、第一垂直V形槽和第二垂直V形槽组成第一垂直蓄水孔,并且所述的第一垂直蓄水孔为正方形结构;一对所述的蓄水槽组成第三垂直蓄水孔。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所述的倒角光滑,并且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第二水平V形槽、第一垂直V形槽和第二垂直V形槽的边缘光滑。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和第二水平V形槽相互垂直且连通,并且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分别于所述的第一垂直V形槽和第二垂直V形槽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砌块具有高透水性,能一定程度上对来水进行缓冲,减小对坝体本身的冲击力,起到增加护坡使用年限;其次,砌块存在微小空隙,能让两侧环境中的水体、微生物进行物质交换;其中生长的植被具有较多作用,同时植物和垂直根系可起到预应力锚杆的作用,从而达到了稳定边坡体的目的;此外,植被能抑制地表径流并削弱雨滴溅蚀,从而控制土粒流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后,边坡植物可使被破坏的生物链又逐渐形成,从而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的平面堤岸护坡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的多层堤岸护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请参见附图1至附图4所示,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包括上砌块101和下砌块102;所述的上砌块101和下砌块102尺寸完全一致,并且所述的上砌块101和下砌块102为一体成型;所述的上砌块101为环氧树脂砌块,并且所述的下砌块102为水泥混凝土砌块;所述的砌块1俯视轮廓为“工”形,并且四个外边角分别开设有倒角2;所述的砌块1前面开设有蓄水槽3;所述的蓄水槽3为矩形结构,并且所述的蓄水槽3内采用圆弧过渡;所述的砌块1后面开设有燕尾结构4,所述的燕尾结构4包括燕尾槽401和燕尾块402;所述砌块1顶面开设有一对圆形连接孔5,并且所述的圆形连接孔5对称设置于所述的砌块1对称轴两侧;一对所述砌块1的燕尾块402设置在一个所述砌块1的燕尾槽401内,同时多个所述的砌块1前面完全重合,实现多个所述的砌块1拼接成平面堤岸护坡结构103;所述的砌块1顶面沿对称轴开设有第一水平V形槽6,连通所述的蓄水槽3和燕尾结构4;所述的砌块1顶面还开设有贯通两侧面的第二水平V形槽7,并且所述的第二水平V形槽7沿一对所述的圆形连接孔5连心线方向;所述的燕尾结构4内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贯通所述的砌块1顶面和底面的第一垂直V形槽8,并且所述的蓄水槽3内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贯通所述的砌块1顶面和底面的第二垂直V形槽9。

所述的上砌块101厚度为15毫米,并且所述的上砌块101内部有若干微小孔隙;所述的下砌块102厚度为85毫米,从而保证护坡结构具有透水性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上下两个所述的砌块1的连接孔5相对设置形成贯通孔501,并且所述的贯通孔501内穿设有所述的钢筋混凝土连接柱502,实现多个所述的砌块1拼接成多层堤岸护坡结构104,在加强护坡结构的强度的同时,保持护坡结构的性能。

上述的一种用于河道堤岸复合透水砌块,其中,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6、第二水平V形槽7、第一垂直V形槽8以及第二垂直V形槽9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既能够保证砌块的性能要求,也能够使砌块结构更加美观规范。

所述的平面堤岸护坡结构103中,一对所述的倒角2和第一垂直V形槽8组成第一垂直蓄水孔10,并且四个所述的倒角2组成第二垂直蓄水孔11;所述的第一垂直蓄水孔10和第二垂直蓄水孔11为正方形结构;一对所述的蓄水槽3组成第三垂直蓄水孔12,从而保证水流通道不会出现边角而造成加大的水流阻力。

所述的倒角2光滑,并且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6、第二水平V形槽7、第一垂直V形槽8和第二垂直V形槽9的边缘光滑,能够减小来水的流动阻力,同时防止杂物停留造成水流通道的堵塞。

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6和第二水平V形槽7相互垂直且连通,并且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6分别于所述的第一垂直V形槽8和第二垂直V形槽9连通,相互贯通的V形槽形成水流通道,进一步提高砌块的透水性。

使用时,若干所述的砌块1连接柱502相互拼接,组成所述的平面堤岸护坡结构103,然后在所述的贯通孔内插入所述的钢筋混凝土连接柱502构成多层堤岸护坡结构104,同时增加护坡结构的牢固程度;所述的第一水平V形槽6、第二水平V形槽7、第一垂直V形槽8和第二垂直V形槽9与所述的第一垂直蓄水孔10、第二垂直蓄水孔11和第三垂直蓄水孔12形成网状的流水通道,增加了护坡结构的蓄水空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砌块具有高透水性,能一定程度上对来水进行缓冲,减小对坝体本身的冲击力,起到增加护坡使用年限;其次,砌块存在微小空隙,能让两侧环境中的水体、微生物进行物质交换;其中生长的植被具有较多作用,同时植物和垂直根系可起到预应力锚杆的作用,从而达到了稳定边坡体的目的;此外,植被能抑制地表径流并削弱雨滴溅蚀,从而控制土粒流失,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后,边坡植物可使被破坏的生物链又逐渐形成,从而恢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