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9711发布日期:2018-11-02 21:2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污染物堆积,使得路面雨水中持有大量的污染物,在一些路面径流的研究表明,初期30%雨水径流中的污染负荷占整场降雨污染的 70%,因此,初期雨水的截留与处理可有效控制径流带来的水体污染。目前,对于雨水污染处理也有着不同的措施,有的是将雨水直接收集起来再利用,有的是将初期雨水直接引入污水处理厂,忽略了污水处理厂除污容量有限,多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因此,有必要对前期雨水进行弃流处理,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雨水弃流收集与截污治理系统,将降雨初期雨水分流至污水管道,降雨后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经过预处理截留水中的沙粒、碎石等颗粒杂质以及大量污染物,多次过滤、净化,就可以达到回收利用的标准,并用净化、过滤后的雨水涵养草坪,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雨水的收集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我们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用于日常生活,如洗衣洗车、冲洗厕所。雨水的收集利用还可以减少城市街道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有效降低雨污合流,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同时储存雨水,从而有效防止城市性洪水。城市的建筑屋顶、大型广场、小区庭院以及城市的不透水地面都可大面积地汇集雨水,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只要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储存工程,就可将雨水资源化。

目前,关于雨水收集和储存工程主要存在雨水收集成本高、收集的范围小、雨水的收集和排放不能自动控制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主要为了开发一种雨水收集效果好、绿色生态的环保性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能够有效的解决雨水收集成本高、收集的范围小等问题,实现了收集和排放的自动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包括外结构墙(1)、内分隔结构墙(2)、地板(3)、集水防水层(4)、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保温板层(6)、保护板层(7)、屋顶防水层(8)、雨水进水口(9)、弃流集水控制孔(10)、集水进水口(11)、雨水落水管(12)、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弃流集水出水管(14)、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控制阀(16)、安全控制排水管(17)、下水管(18)、场地(19)和建筑基础底板(20);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中,场地(19)内设置有建筑基础底板(20),建筑基础底板(20)为水平底板,地板(3)为水平板,内分隔结构墙(2)将外结构墙(1)、地板(3)、建筑基础底板(20)围成的空间分隔成若干长方体的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所有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的底部、顶部和四周均设置集水防水层(4),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的两侧为外结构墙(1),中间为内分隔结构墙(2),外结构墙(1)比内分隔结构墙(2)高,在外结构墙(1)中设置有雨水落水管(12),雨水落水管(12)的上端设置雨水进水口(9),雨水进水口(9)距离屋顶防水层(8)不小于60mm,雨水落水管(12)的底部设置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为一锥形管,锥形管广口一端在上,小口一端在下,锥形管上端广口与雨水落水管(12)密封相连,锥形管下端小口与安全控制排水管(17)相连;雨水落水管(12)和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采用集水进水口(11)进行联通,集水进水口(11)深入到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内200~400mm,且末端向下30~60°延伸,集水进水口(11)深入到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内的末端距离外结构墙(1)、地板(3)和建筑基础底板(20)均不小于80mm,防止雨水冲刷侵蚀,且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的上端广口低于集水进水口(11)设置,在内分隔结构墙(2)的中下部设置有弃流集水出水管(14),在内分隔结构墙(2)的顶部为保温板层(6),保温板层(6)上部为保护板层(7),保护板层(7)的上部为屋顶防水层(8),保温板层(6)、保护板层(7)、屋顶防水层(8)的两端均设置外结构墙(1);弃流集水控制孔(10)将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和弃流集水出水管(14)联通,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穿过外结构墙(1)将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和室外联通,在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的外端设置控制阀(16),弃流集水出水管(14)、安全控制排水管(17)和下水管(18)联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集水防水层(4)优先采用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与布料混合制成,并作三层复合而成,所述的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为PTFE膜。

进一步地,所述的雨水落水管(12)、弃流集水出水管(14)优先采用PVC管。

进一步地,所述的屋顶防水层(8)优先采用密封水泥砂浆防水胶层制作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结构墙(1)比内分隔结构墙(2)高200~300mm。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的工作步骤为:若降雨量稍小,初期雨水从雨水进水口(9)流下,全部通过雨水落水管(12)中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流下,通过安全控制排水管(17)进入下水管(18);若降雨量稍大,雨水只能有一部分通过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流下,雨水落水管(12)液面不断升高直至集水进水口(11),并通过集水进水口(11)进入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实现雨水的快速收集并储存,使用时可通过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排出;若降雨量再大,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内液面不断上升直至弃流集水控制孔(10),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中多余的雨水可通过弃流集水出水管(14)进入下水管(18)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构造简单、经济实用,采用建筑进行集水、蓄水,蓄水量大、可防止雨水的冲刷,并具有蓄能调温作用,节能环保,储存雨水在屋底部能够方便用水,只靠建筑本身就能实现全程雨水收集和弃流自动操作,初期雨水得到有效排放,中后期的雨水得到有效收集与储存,而集水进水口末端向下延伸的设计也能有效防止雨水的冲刷,在收集满后,雨水能自动溢流排出,最大限度蓄存雨水,蓄存的雨水能够得到有效管控和使用,而弃流的设计也进一步实现了收集、排放的自动控制,通过调整雨水的分布,能够在室外方便使用收集的雨水,本实用新型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提高了雨水收集效果,对实现水生态修复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示意图。

图中:1为外结构墙;2为内分隔结构墙;3为地板;4为集水防水层;5为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6为保温板层;7为保护板层;8为屋顶防水层;9为雨水进水口;10为弃流集水控制孔;11为集水进水口;12为雨水落水管;13为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4为弃流集水出水管;15为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6为控制阀;17为安全控制排水管;18为下水管;19为场地;20为建筑基础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种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如图1所示,包括外结构墙1、内分隔结构墙2、地板3、集水防水层4、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保温板层6、保护板层7、屋顶防水层8、雨水进水口9、弃流集水控制孔10、集水进水口11、雨水落水管12、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弃流集水出水管14、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控制阀16、安全控制排水管17、下水管18、场地19和建筑基础底板20;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中,场地19内设置有建筑基础底板20,建筑基础底板20为水平底板,地板3为水平板,内分隔结构墙2将外结构墙1、地板3、建筑基础底板20围成的空间分隔成若干长方体的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所有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的底部、顶部和四周均设置集水防水层4,集水防水层4优先采用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与布料混合制成,并作三层复合而成,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为PTFE膜;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的两侧为外结构墙1,中间为内分隔结构墙2,外结构墙1比内分隔结构墙2高200~300mm,在外结构墙1中设置有雨水落水管12,雨水落水管12的上端设置雨水进水口9,雨水进水口9距离屋顶防水层8不小于60mm,雨水落水管12的底部设置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为一锥形管,锥形管广口一端在上,小口一端在下,锥形管上端广口与雨水落水管12密封相连,锥形管下端小口与安全控制排水管17相连;雨水落水管12和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采用集水进水口11进行联通,集水进水口11深入到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内200~400mm,且末端向下30~60°延伸,集水进水口11深入到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内的末端距离外结构墙1、地板3和建筑基础底板20均不小于80mm,防止雨水冲刷侵蚀,且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的上端广口低于集水进水口11设置,在内分隔结构墙2的中下部设置有弃流集水出水管14,在内分隔结构墙2的顶部为保温板层6,保温板层6上部为保护板层7,保护板层7的上部为屋顶防水层8,屋顶防水层8优先采用密封水泥砂浆防水胶层制作而成,保温板层6、保护板层7、屋顶防水层8的两端均设置外结构墙1;弃流集水控制孔10将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和弃流集水出水管14联通,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穿过外结构墙1将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和室外联通,在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的外端设置控制阀16,弃流集水出水管14、安全控制排水管17和下水管18联通;雨水落水管12、弃流集水出水管14优先采用PVC管。

自动弃流雨水收集建筑的工作步骤为:若降雨量稍小,初期雨水从雨水进水口9流下,全部通过雨水落水管12中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流下,通过安全控制排水管17进入下水管18;若降雨量稍大,雨水只能有一部分通过初期雨水自动控制漏斗13流下,雨水落水管12液面不断升高直至集水进水口11,并通过集水进水口11进入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实现雨水的快速收集并储存,使用时可通过室外分配与清空管15排出;若降雨量再大,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内液面不断上升直至弃流集水控制孔10,底部弃流集水控制室5中多余的雨水可通过弃流集水出水管14进入下水管18排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