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0526发布日期:2018-10-02 17:46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城市道路较宽的绿化带中,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大多采用下沉式绿化带、生物滞留带等措施。雨水从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首先进入沉淀池沉淀,漫过沉淀池的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化带或生物滞留带等,未渗透的雨水通过溢流雨水口收集,排入市政雨水管网。这样导致雨水收集系统设施较多,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既有检查井井盖的功能,又有雨水口的收水功能,设置多个内圈,每个内圈根据实际收水要求可换成相应的雨水箅子,达到收水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井、井盖及基座,所述雨水井下部与市政雨水管道连通,雨水井上部为收缩的颈部,雨水井收缩的颈部顶面设有基座,基座与井盖配合连接,雨水井的内壁上设有爬梯,雨水井底部为沉淀槽,前述爬梯底部延伸到沉淀槽内,爬梯的顶部延伸到基座处,所述沉淀槽的内壁上设有清淤操作平台,该清淤操作平台为圆环形, 前述井盖中心处为雨水箅,雨水箅的外侧包括一个或多个呈环形的内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圈表面设有均布的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圈之间或内圈与雨水篦之间卡合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雨水井的侧壁上设有与市政雨水管道连接的开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井盖与基座通过销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有检查井井盖的功能,又有雨水口的收水功能,该井盖设置多个内圈,每个内圈根据实际收水要求可换成相应的雨水箅,达到收水的目的;井盖拆卸、安装方便,综合造价相对较低,可以根据雨水流量的实际情况调整雨水箅大小与相应的内圈数量,防止路面渍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的剖视图。

图5为省略第一内圈后的其它内圈与基座之间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雨水井,2.井盖,3.基座,4.市政雨水管道,5.爬梯,6.沉淀槽,7.清淤操作平台,8.雨水箅,9.第一内圈,10.第二内圈,11.第三内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井1、井盖2及基座3,所述雨水井1下部与市政雨水管道4连通,雨水井1上部为收缩的颈部,雨水井收缩的颈部顶面设有基座3,基座3与井盖2配合连接,雨水井1的内壁上设有爬梯5,雨水井1底部为沉淀槽6,前述爬梯5底部延伸到沉淀槽6内,爬梯5的顶部延伸到基座3处,所述沉淀槽6的内壁上设有清淤操作平台7,该清淤操作平台7为圆环形, 前述井盖中心处为雨水箅8,雨水箅8的外侧包括三个呈环形的内圈,分别为第一内圈9、第二内圈10、第三内圈11。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圈10表面设有均布的通孔。多个内圈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雨水流量大小,选择带通孔的内圈或不带通孔的内圈。

如图5所示,所述内圈之间或内圈与雨水篦8之间卡合连接。采用卡合连接,方便拆卸与更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雨水井1的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市政雨水管道4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井盖2与基座3通过销轴连接。

该雨水收集系统既有检查井井盖的功能,又有雨水口的收水功能,该井盖设置多个内圈,每个内圈根据实际收水要求可换成相应的带通孔的内圈,达到收水的目的;井盖拆卸、安装方便,综合造价相对较低,可以根据雨水流量的实际情况调整雨水箅大小与相应的内圈数量,防止路面渍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