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中嵌岩钢管桩临时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1493发布日期:2018-11-23 18:2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中嵌岩钢管桩临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工程建设中水中钢平台、钢栈桥、现浇梁支架桩等常常会遇到处在河床或海底无覆盖层裸露基岩位置的情况,上述临时结构所用钢管桩需要通过一定的钻孔设备在河床基岩上钻孔,钻孔孔径大于钢管桩外径,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成孔后安装钢管桩,临时固定钢管桩,再将多根钢管桩进行连接后形成稳定的平台等临时结构。在钢管桩临时固定环节,传统的做法是组织潜水人员沿孔位下潜,在孔口放置固定装置进行临时固定,这种方式不仅施工效率低、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中嵌岩钢管桩临时固定装置,方便进行深水裸岩处钢管桩临时固定,减小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中嵌岩钢管桩临时固定装置,包括:

导向件,用于套装在钢管桩上,可沿钢管桩轴向移动;

套管,圆周分布在所述导向件的外侧,并与所述导向件固接,所述套管上设有贯穿的套孔,所述套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导向件的轴线;

导向杆,用于插设在所述套管的套孔内,并可相对所述套管轴向移动;

限位块,固接在所述导向杆的上端,防止所述导向杆向下移动时与所述套管分离;

钢锲,固接在所述导向杆的下端,用于插入桩孔与钢管桩之间的间隙内。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件至少包括两个沿所述套管轴向分布的圆环,所述圆环通过与所述套管焊接形成一整体,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圆环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套管的轴线平行。

作为优选,所述套管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圆周均布在所述圆环的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管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钢锲为锥状结构,所述钢锲的下端设有锥尖,所述钢锲的外侧面为由下端向上端向外倾斜设置的锥面。

作为优选,所述锥面上设有若干防滑齿,所述防滑齿的下端固接在所述钢锲,其下端向斜上方并向外侧倾斜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方便、有效的进行深水裸岩处钢管桩临时固定,无需人工下潜作业,减少了安全风险;考虑了河床地形因素,适应范围广,并能适应有浅覆盖层裸露基岩水域;就地取材,制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钢锲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向件,2-套管,3-导向杆,4-限位块,5-钢锲,51-锥面,52-防滑齿,6-钢管桩,7-河床。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水中嵌岩钢管桩临时固定装置,包括:导向件1、套管2、导向杆3、限位块4和钢锲5。导向件1用于套装在钢管桩上,可沿钢管桩轴向移动;导向件1至少包括两个沿所述套管2轴向分布的圆环,圆环可用钢管或钢筋制成。所述圆环通过与所述套管2焊接形成一整体,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圆环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套管2的轴线平行。

套管2,圆周分布在所述导向件1的外侧,并与所述导向件1固接,所述套管2上设有贯穿的套孔,所述套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导向件1的轴线。套管2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圆周均布在所述圆环的外侧。优选地,套管2的数量为四个或六个。

导向杆3,用于插设在所述套管2的套孔内,并可相对所述套管2轴向移动。导向杆3的长度大于所述套管2的长度,其长度至少为套管2长度的4-6倍。

限位块4,固接在所述导向杆3的上端,防止所述导向杆3向下移动时与所述套管2分离。

钢锲5,固接在所述导向杆3的下端,用于插入桩孔与钢管桩之间的间隙内。钢锲5为锥状结构,所述钢锲5的下端设有锥尖,所述钢锲5的外侧面为由下端向上端向外倾斜设置的锥面51。

本实用新型是在水面以上,钢管桩6外周进行连接组装,组装好套在钢管桩6外周,进行释放。通过自重坠入水下,抵达河床7面时通过重力将下部钢楔5插入桩孔壁和钢管桩6之间的间隙。考虑到河床面的不平整及倾斜程度,每个钢楔5上部有一定行程的导向杆3,以适应一定程度的河床面倾斜、不平整和形成一定的冲击力以便更牢固的形成固定。

实施例2: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锥面51上设有2-3个防滑齿52,防滑齿52的下端固接在所述钢锲5,其下端向斜上方并向外侧倾斜延伸,防止钢管桩与桩孔壁挤压而将钢锲5挤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