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集渗漏用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0939发布日期:2019-02-01 20:12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集渗漏用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水管道产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收集渗漏用管道。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中为了防止渗漏,通常需要进行防水处理,目前采用的防水处理方式主要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在涂刷防水油漆,然后在在防水油漆上进行混凝土的浇铸,最后铺设地板。更进一步而言,为了防水渗水的沉积,通常在防水油漆上会铺设一层吸水的材料,例如吸水用的陶粒,这样由地板表面渗入的积水会被陶粒吸附,从而防止积水长期沉积在防水漆上。这种防水处理方式虽然可以防止积水渗漏,但是其没有将渗入的积水排出,难免留下隐患。但是,如果在防水油漆上设置一个用于排出积水的管道,虽然其虽然具有排出积水的效果,但是其也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排水管道污水和臭气倒灌的问题,如果发生倒灌,势必造成防水油漆上积水更加严重,导致更加严重的积水渗漏以及室内空气污染情况的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收集渗漏用管道,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有效的收集排放渗漏的积水,有效解决建筑物楼层积水渗漏、污水、臭气倒灌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收集渗漏管道包括管体,于管体的管壁外一体成型有一个集水腔体,该集水腔体与管体内腔连通,所述的集水腔体的端口盖设有一盖体,盖体上开设有供渗漏水流入集水腔体内的通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集水腔体与管体内腔之间通过通道连通。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通道内设置有一气密结构,即所述的通道向集水腔体内延伸有一延伸段,所述的盖体向下形成有盖设于延伸段上方的盖体凸缘,所述的延伸段与盖体凸缘之间形成有间隙,且延伸段的上端面高于盖体凸缘的下端面。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通道内设置有一止回阀。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通道包括:贯穿管体管壁的连通段、沿连通段向上延伸的入口段,并且入口段的孔径大于连通段的直径;所述的入口段的端口与盖体之间形成有供渗入积水流入入口段内的间隙。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止回阀包括位于入口段内的球体和环形垫片,所述的环形垫片位于球体上,通过垫片可将入口段的端口与盖体之间形成的间隙封堵。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连通段与入口段的结合部形成凸起,通过凸起对球体的支撑,令连通段与入口段之间形成有供积水通过间隙。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供渗漏水流入集水腔体内的通孔为阵列分布的网孔。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于所述的集水腔体内设置有一浮动阀,通过浮动阀盖体上开设有供渗漏水流入的通孔封堵。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浮动阀包括:杠杆,杠杆的一端固定有浮球,杠杆的令一端枢接在集水腔体内,并且在杠杆的中间固定有一塞子,并且塞子位于盖体上开设有供渗漏水流入的通孔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收集建筑物楼层渗漏用的管道,该管道上设置有一个与管体腔体连通的集水腔体,渗漏的积水可以通过集水腔体进行收集,然后通过通道流入管体的腔体中排出。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止回阀或者浮球阀,以防止管体内的水和气体倒灌,从而确保使用的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盖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B-B向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10是图8中C-C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收集渗漏管道,见图1-5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其包括:管体1。于管体1的管壁上成型有一个集水腔体2,该集水腔体2与管体1内腔10之间通过通道11连通,所述的集水腔体2具有一开设网孔30的盖体3,所述的通道11内设置有一止回阀4。

所述的管体1采用常规的下水管道尺寸标准设计,以便于对接。在管体1的管壁外一体成型有一个集水腔体2。即在管体1管壁上一体成型有一个近似方形的集水腔体2,与集水腔体2的上端口盖设有一个盖体3。

所述的集水腔体2内设置有两个通道11。每个通道11均包括:贯穿管体1管壁的连通段111、沿连通段111向上延伸的入口段112,并且入口段112的孔径大于连通段111的直径,所述的盖体3盖设于入口段112端口的区域31未开设有网孔30;所述的入口段112的端口与盖体32之间形成有供渗入积水流入入口段112内的间隙。该间隙通过以下结构实现,即在所述的入口段112的端口形成有缺口113,所述的盖体3上对应入口段112的区域31底面向下延伸形成有凸缘32。当盖体3盖设在集水腔体2的上端口后,盖体3的为开设网孔30的区域31与入口段112之间通过缺口113形成有S型间隙,从而便于积水流入通道11中。该S型间隙在渗漏水的封闭下起到气密作用,能有效阻止管道内气体的回流。

所述的止回阀4包括位于入口段112内的球体41和环形垫片42,所述的环形垫片42位于球体41上,通过垫片42可将入口段112的端口与盖体3之间形成的间隙封堵。

所述的连通段111与入口段112的结合部形成凸起115,通过凸起115对球体41的支撑,令连通段111与入口段112之间形成有供积水通过间隙。

使用本实施例时,建筑物渗入积水首先会通过盖体3上的网孔30过滤后,进入集水腔体2中。当集水腔体2内的积水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通过入口段112的端口处形成的缺口113流入通道11内,然后再通过连通段111与入口段112的结合部凸起115形成的间隙流入管体1内,通过管体1排出。如果管体1内的积水过多,出现倒灌的情况时,管体1的积水首先通过连通段111进入通道11内,此时积水会推动球体41上浮,球体41上浮后就会抵靠在环形垫片42中间的通孔处,从而将环形垫片42中心的通孔封堵,积水就无法继续向上进入集水腔体2内,从而就起到防止积水倒灌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结构简单,巧妙,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积水渗漏的情况,并且可以防止管体内的水倒灌,确保使用的安全。

见图6、图7所述,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二为实施例一的简化版本,其没有设置止回阀4,不过为了设置了一个防气体倒灌的气密结构。见图6、7所示,本实施例二同样包括:管体1。于管体1的管壁上成型有一个集水腔体2,该集水腔体2与管体1内腔10之间通过通道11连通,所述的集水腔体2具有一开设网孔30的盖体3。

所述的气密结构如下:通道11向集水腔体2内延伸有一延伸段110,所述的盖体3向下形成有盖设于延伸段110上方的盖体凸缘300,所述的延伸段110与盖体凸缘300之间形成有间隙,以形成供水流通过的间隙,且延伸段110的上端面高于盖体凸缘300的下端面。结合图7所示,即在通道11的延伸段110外,通过盖体凸缘300形成一段U形通道,利用该U形通道中的积水6将延伸段110与盖体凸缘300之间形成有间隙封堵,从而防止管体1内的气体泄漏。由于盖体3上的网孔30的水平高度最高,当渗水不断流入集水腔体2内时,积水6只要没过延伸段110的上端面,积水6就会通过通道11排出。

本实施例二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见图8、图9、图10所示,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为:本实施例三在集水腔体2中设置了一个浮动阀5,通过浮动阀5起到防止管体1内的水倒灌的请款。实施例三的结构为:本实施例二同样包括:管体1。于管体1的管壁上成型有一个集水腔体2,该集水腔体2与管体1内腔10之间相互两桶,所述的集水腔体2的端口盖设有一个盖体3,盖体3上开设有一个供渗漏水流入的通孔301。

在所述的集水腔体2内设置有一浮动阀5,通过浮动阀5将盖体3上开设有供渗漏水流入的通孔封堵。所述的浮动阀5包括:杠杆51,杠杆51的一端固定有浮球52,杠杆51的另一端枢接在集水腔体2内,并且在杠杆51的中间固定有一塞子53,并且塞子53位于盖体3上开设有供渗漏水流入的通孔301的下方。

本实施例三工作时,建筑物渗入积水首先会通过盖体3上的通孔301进入集水腔体2中,并通过空隙流入管体1内,通过管体1排出。如果管体1内的积水过多,出现倒灌的情况时,管体1的积水过高,此时积水会推动球体浮球52上浮,浮球52上浮后就带动杠杆51向上摆动,从而令塞子53向上移动,从而将通孔301封堵,积水就无法继续向上通过通孔301,从而就起到防止积水倒灌的情况出现。当管体1内的积水下降,浮球52随之下降,令塞子53下降,令通孔301重新导通,本实施例三又可以实现排渗漏水。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