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4113发布日期:2018-11-09 20:46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由于其建设规模大、周期长,而且受自然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的影响较大,因此施工方案与常规陆上基础设施不同,不仅工程类别存在差异,而且在施工方法、工艺要求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特点。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涉及对自然环境下水体的综合利用,因此,依托于河流、湖泊等水体建设的基础设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闸门又称为水闸,是修建在河道和渠道上通过控制开度来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低水头水工建筑物。现有技术中,闸门主要依靠闸门启闭机执行提升或下降动作,目前的闸门启闭机其本质是一台大功率的提升装置,而闸门的下降动作主要依靠门体自重,因此在执行下降动作时往往稳定性不理想,而且,由于缺乏主动的下降驱动力,因此如果门体自重不够或者水体流量较大时可能出现底部封闭不完全的问题。此外,现有技术的闸门提升装置缺乏相应的机械保护结构,以链条式闸门启闭机为例,一旦发生链条断裂的情况,则门体可能直接坠落,从而导致装置瘫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闸门升降装置难以对闸门底部起到理想封闭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常规的闸门升降装置缺乏坠落保护功能。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板,螺杆,升降板,第一电动机,第一滑杆,第二滑杆,转轴,第一滑道,第二滑道,第二电动机,链条,主动辊,从动辊,钢缆,门体,其中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支撑架上,在支撑板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竖直向下的螺杆,升降板位于支撑板的下方,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螺杆丝杠连接,在所述丝杠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电动机;支撑板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滑道,升降板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滑道,第一滑杆的中部与第二滑杆的中部通过转轴铰接,第一滑杆的下端铰接在升降板上、第一滑杆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滑道中,第二滑杆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滑道中,第二滑杆的上端铰接在支撑板上;所述两个支撑架上各连接有一个第二电动机,所述两个支撑架上各设置有一个主动辊,所述第二电动机通过链条为主动辊传动,从动辊的两端分别于所述两个主动辊传动连接,钢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从动辊上和升降板上;升降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门体。

作为优选,螺杆通过若干支撑杆与支撑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支撑板和从动辊均有若干个,所述若干支撑板与若干从动辊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动机为步进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门体的底端为三棱柱形状。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支撑板位于门体正上方,作为门体升降的受力点;两组支撑架位于闸门两侧的河堤上,为支撑板的两端提供支撑;螺杆与升降板组成丝杠升降机构,并由第一电动机驱动,螺杆的上端固定在支撑板上、其侧端与支撑架固定连接,从而将受力作用于支撑板和支撑架上,保证了着力的稳定。相互铰接的第一滑杆和第二滑杆构成了被动的伸缩机构,由于二者各有一端位于滑道中,而另一端分别与支撑板和升降板铰接,因此可带动升降板平滑的执行升降动作;基于这种结构,当升降板从螺杆上脱落时,两个滑杆可起到防坠保护作用。位于支撑架上的第二电动机通过链条驱动主动辊,再带动从动辊转动,由于钢缆两端分别焊接在支撑板和从动辊上,因此通过从动辊的转动可对钢缆起到卷绕作用,进而拉动升降板上升;这一钢缆升降机构可配合丝杠机构同时对升降板起到提升作用,同时,当升降板发生异常脱落时,钢缆的牵拉作用同样起到防坠保护功能。

在优选技术方案中,将螺杆连接在支撑板底端的同时将其与支撑架连接,有助于缓解支撑板两端的受力负担,提升着力的稳定性;将支撑板和从动辊设置为相互间隔的若干组,避免钢缆的牵拉仅作用于升降板的一条直线上,从而提升了稳定性;当门体底端为平面时,如果下方存在石块可能导致闸门封闭不完全,因此,优选技术方案将门体的底端设置为三棱柱形状,使其底部可以楔入河底,从而保证了较好的封闭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该技术方案以丝杠升降机构作为主要动力模式,不仅可以主动提升闸门,而且当闸门下落至河底后可主动施力下压,从而提升闸门的封闭效果。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依托于钢缆通过卷绕机构辅助闸门提升,不仅缓解丝杠升降机构的负荷而且可起到防坠保护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以相互铰接的滑杆随同升降板伸缩,当升降板发生脱落时滑杆可与钢缆共同实现防坠保护。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结构层面的改进有效保证了闸门的封闭效果,同时赋予其防坠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支撑板和从动辊局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

1、支撑架 2、支撑板 3、螺杆 4、升降板

5、第一电动机 6、第一滑杆 7、第二滑杆 8、转轴

9、第一滑道 10、第二滑道 11、第二电动机 12、链条

13、主动辊 14、从动辊 15、钢缆 16、门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架1,支撑板2,螺杆3,升降板4,第一电动机5,第一滑杆6,第二滑杆7,转轴8,第一滑道9,第二滑道10,第二电动机11,链条12,主动辊13,从动辊14,钢缆15,门体16,其中支撑板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支撑架1上,在支撑板2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竖直向下的螺杆3,升降板4位于支撑板2的下方,所述升降板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螺杆3丝杠连接,在所述丝杠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电动机5;支撑板2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滑道9,升降板4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滑道10,第一滑杆6的中部与第二滑杆7的中部通过转轴8铰接,第一滑杆6的下端铰接在升降板4上、第一滑杆6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滑道9中,第二滑杆7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滑道10中,第二滑杆7的上端铰接在支撑板2上;所述两个支撑架1上各连接有一个第二电动机11,所述两个支撑架1上各设置有一个主动辊13,所述第二电动机11通过链条12为主动辊13传动,从动辊14的两端分别于所述两个主动辊13传动连接,钢缆15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从动辊14上和升降板4上;升降板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门体16。其中,螺杆3通过若干支撑杆与支撑架1固定连接;所述门体16的底端为三棱柱形状。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支撑板2位于门体16正上方,作为门体16升降的受力点;两组支撑架1位于闸门两侧的河堤上,为支撑板2的两端提供支撑;螺杆3与升降板4组成丝杠升降机构,并由第一电动机5驱动,螺杆3的上端固定在支撑板2上、其侧端与支撑架1固定连接,从而将受力作用于支撑板2和支撑架1上,保证了着力的稳定。相互铰接的第一滑杆6和第二滑杆7构成了被动的伸缩机构,由于二者各有一端位于滑道中,而另一端分别与支撑板2和升降板4铰接,因此可带动升降板4平滑的执行升降动作;基于这种结构,当升降板4从螺杆3上脱落时,两个滑杆可起到防坠保护作用。位于支撑架1上的第二电动机11通过链条12驱动主动辊13,再带动从动辊14转动,由于钢缆15两端分别焊接在支撑板4和从动辊上14,因此通过从动辊14的转动可对钢缆15起到卷绕作用,进而拉动升降板4上升;这一钢缆升降机构可配合丝杠机构同时对升降板4起到提升作用,同时,当升降板4发生异常脱落时,钢缆15的牵拉作用同样起到防坠保护功能。当门体16底端为平面时,如果下方存在石块可能导致闸门封闭不完全,因此,该技术方案将门体16的底端设置为三棱柱形状,使其底部可以楔入河底,从而保证了较好的封闭效果。

实施例2

水利水电专用闸门提升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支撑架1,支撑板2,螺杆3,升降板4,第一电动机5,第一滑杆6,第二滑杆7,转轴8,第一滑道9,第二滑道10,第二电动机11,链条12,主动辊13,从动辊14,钢缆15,门体16,其中支撑板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支撑架1上,在支撑板2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竖直向下的螺杆3,升降板4位于支撑板2的下方,所述升降板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螺杆3丝杠连接,在所述丝杠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电动机5;支撑板2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滑道9,升降板4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二滑道10,第一滑杆6的中部与第二滑杆7的中部通过转轴8铰接,第一滑杆6的下端铰接在升降板4上、第一滑杆6的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滑道9中,第二滑杆7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滑道10中,第二滑杆7的上端铰接在支撑板2上;所述两个支撑架1上各连接有一个第二电动机11,所述两个支撑架1上各设置有一个主动辊13,所述第二电动机11通过链条12为主动辊13传动,从动辊14的两端分别于所述两个主动辊13传动连接,钢缆15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从动辊14上和升降板4上;升降板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门体16。其中,螺杆3通过若干支撑杆与支撑架1固定连接;支撑板2和从动辊14均有若干个,所述若干支撑板2与若干从动辊14相互间隔且平行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中;所述第一电动机5为步进电机;所述门体16的底端为三棱柱形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