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4147发布日期:2018-11-30 20:1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特殊施工工程中,为了浇筑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需要使用大型模板进行施工,而大型模板体积、重量较大,拆装速度慢,周转不便,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

因此,公告号为CN20704785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型模板液压式移动结构,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装置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船闸施工效率低的问题,该大型模板液压式移动结构,包括钢模板,还包括液压移动装置,液压移动装置包括框架结构的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内固定有液压顶,液压顶底部通过活塞杆连接有支座,固定框架底部还固定有滚轮,液压移动装置通过固定框架固定在钢模板一侧,并靠近钢模板下侧边设置,且钢模板一侧固定有若干液压移动装置。该移动结构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在京杭运河万年闸复线船闸工程施工中,上下游驳岸施工都采用了本结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在通过滚轮将模板与地面的移动变为滚动方式时,需要保证移动模板的场地地面基本光滑,一旦场地表面粗糙,坑洼较多,这种大型模板液压式移动结构难以实现其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其具有能够适应粗糙地面,方便施工人员移动大型模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在大型模板底部沿其长度方向水平设有横杆,所述横杆上设有多个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机架,所述机架顶端转动设有抵设于横杆底面的滚轮,所述滚轮的转动轴线水平且垂直于横杆设置,所述机架底端设有抵设于地面的千斤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粗糙的场地地面会影响到滚轮的转动,因此,通过横杆和滚轮的配合将滑动接触部位变为滚轮和横杆的抵接,同时,将移动组件的千斤顶部位抵接于地面,控制千斤顶推动横杆,从而利用多个移动组件的配合抬动大型模板脱离地面,即能方便施工人员拉动大型模板移动,消除场地地面状况对大型模板移动的影响;另外,在横杆长度方向上设置上个移动组件,一方面,调整移动组件支承位置,平衡大型模板,另一方面,多个移动组件能够在大型模板移动的过程中始终支撑住横杆,同时,能够移动脱离使用状态的移动组件至大型模板的滑移趋向一端,实现大型模板不间断的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组件设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横杆两端,而两个所述移动组件之间还设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转动设有抵设于横杆底面设置的辅助轮,所述辅助轮的转动轴线水平且垂直于横杆设置,所述支撑板底部设有抵设于地面设置的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移动组件设置为两组,且支撑于横杆两端,即能稳定的抬起大型模板,而支撑组件的设置能够代替多余移动组件的设置,实现大型模板的不间断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包括固接于支撑板部分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底端螺纹套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底端抵设于地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大型模板抬起后,使辅助轮始终抵接在横杆底面转动固定杆底端螺纹连接的调节杆,使调节杆底端抵接于地面上,从而使支撑组件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的大型模板。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顶端设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杆顶端设置上手轮,方便施工人员转动调节杆。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杆底端水平设有抵接盘,所述抵接盘直径大于调节杆直径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抵接盘的设置,增大支撑组件与地面的抵接面积,提高支撑组件的支承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横杆底面沿其长度方向开有限位槽,所述滚轮和所述辅助轮插设于限位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滚轮和辅助轮插接进限位槽中,在抬起大型模板后,大型模板对滚轮和辅助轮施加压力,使滚轮和辅助轮始终卡接在限位槽中,从而避免滚轮和辅助轮脱离横杆而失去作用。

进一步的,在大型模板底部两端分别焊接有固定架,所述横杆两端分别固接于两个固定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架的设置,方便施工人员固接横杆。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能够通过固定螺栓可拆卸连接于固定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地面平整时,倒置移动组件,并将移动组件连接于固定架上,从而利用千斤顶抬起大型模板,使滚轮与地面接触,实现大型模板的位移,从而提高移动组件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机架底端的千斤顶抬起大型模板,通过滚轮和横杆的相对滑移实现大型模板的位移,从而消除场地不良因素对大型模板位移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用于粗糙地面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 B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2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用于光滑地面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大型模板;2、横杆;21、限位槽;3、移动组件;31、机架;32、滚轮;33、千斤顶;4、固定架;41、连接件;42、U形板;43、固定螺栓;5、支撑组件;51、支撑板;52、辅助轮;53、支撑杆;531、固定杆;532、调节杆;533、手轮;54、抵接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大型模板用移动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大型模板1底部沿其长度方向水平设置的横杆2,在横杆2上设置有多个移动组件3,而如图2和图3所示,移动组件3包括机架31,机架31顶端转动连接有抵设于横杆2底面的滚轮32,且滚轮32的转动轴线水平且垂直于横杆2设置,机架31底端连接有抵设于地面的千斤顶33。

将移动组件3装设在横杆2下方,使移动组件3的千斤顶33抵接于地面,同时,移动组件3的滚轮32抵接于横杆2底部,一方面,通过千斤顶33推动横杆2,从而利用多个移动组件3带动大型模板1上移,使大型模板1脱离地面,另一方面,滚轮32抵接于横杆2设置,在抬起大型模板1后,拉动大型模板1部分,横杆2的设置为滚轮32提供了光滑的滑移平面,从而利用转动设置的滚轮32减小摩擦,方便施工人员移动大型模板1;这样,即能消除场地地面因素对滑移的影响,而多个移动组件3的设置不仅能够为大型模板1提供稳定的支承点,还能交替使用移动组件3,保证大型模板1的不间断位移。

在地面粗糙时,为了实现大型模板1的不间断位移,至少需要三个移动组件3相互配合使用,因此,为了减少移动组件3的使用,降低成本,如图2所示,移动组件3设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横杆2两端,在横杆2中部设置有一个支撑组件5,如图4所示,支撑组件5包括支撑板51,在支撑板51上转动连接有抵接于横杆2底面的辅助轮52,这里,辅助轮52的转动轴线水平且垂直于横杆2设置,而在支撑板51底部竖直设置有抵接于地面的支撑杆53。这样,在抬起大型模板1后,将支撑组件5装设于横杆2中部,待大型模板1移动脱离一端的移动组件3后,施工人员取离非使用状态的移动组件3转至大型模板1位移趋向的端部,从而配合支撑组件5的设置,保证大型模板1在不间断位移不会出现偏移。

由于每次抬动大型模板1的高度不尽相同,因此,如图4所示,支撑杆53包括固接于支撑板51底部的固定杆531,在固定杆531底端螺纹套有调节杆532,这里,在调节杆532顶端装有手轮533,在调节杆532底端水平连接有抵接盘54,且抵接盘54直径大于调节杆532设置。这样,通过手轮533转动调节杆532调整支撑杆53长度,从而保证辅助轮52抵接于横杆2底面时,抵接盘54能够稳固的抵接在地面上,而大直径的抵接盘54的设置能够增大支撑杆53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撑组件5的支撑效果。

在大型模板1位移时,为了避免横杆2部分脱离滚轮32和辅助轮52,如图3和图4所示,在横杆2底端沿其长度方向开有限位槽21,滚轮32与辅助轮52插接于限位槽21中,且限位槽21深度小于滚轮32或辅助轮52半径设置。这样,在抬起大型模板1后,大型模板1对滚轮32和辅助轮52施加压力,使滚轮32和辅助轮52始终卡接在限位槽21中,从而避免滚轮32和辅助轮52脱离横杆2而失去作用。

为了将横杆2固接于大型模板1底端,如图5所示,在大型模板1底部两端分别焊接有固定架4,如图6所示,固定架4包括连接于大型模板1侧壁的连接件41,在连接件41远离大型模板1的一侧竖直固接有U形板42,且U形板42开口朝下设置,而横杆2水平连接在两个固定架4的两个U形板42之间;另外,机架31能够插接于固定架4的U形板42中,且U形板42两侧板贯通穿有螺纹连接于机架31中的固定螺栓43。这样,在场地地面粗糙时,将千斤顶33抵于地面,将滚轮32抵于横杆2底面,利用表面光滑的横杆2实现大型模板1的位移;而在场地地面平整时倒置机架31,并将机架31固接于 U形板42中,使千斤顶33抵接于U形板42顶部,滚轮32抵接于地面,控制千斤顶33推动固定架4部分上移,从而带动大型模板1脱离地面,并使滚轮32在地面上滚动,从而带动大型模板1位移;利用固定架4的设置,提高移动组件3的适用性,方便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况选择位移方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